文|劉曠
作為企業數字化的重要利器,近幾年RPA在國內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特別是自2021年4月份,美國AI機器處理自動化技術研發商、企業級RPA軟件巨頭UiPath成功登陸紐交所之后,國內更是掀起了一場關于RPA的融資熱潮。
實際上,作為國內企業服務賽道的一個重要領域,RPA賽道并不是個新領域。而其能夠在國內重新興起,也自有其演進的規律。
RPA賽道的前世今生
自從人類社會信息化起步后,公司企業就開始嘗試利用計算機處理業務,但多個系統之間存在的孤島現象,使得人力勞動力在工作中不得不在多個系統之間重復輸入。而RPA的出現,則讓人力勞動力逐漸得以從繁雜的、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可以分出更多精力來處理有價值的工作。
傳統RPA技術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微軟發布的Excel 5.0中Macroinstruction(宏指令)功能,隨著數據庫和編程技術的成熟,逐漸形成了現代RPA三件套的低代碼軟件開發工具包,即流程設計器、控制中心、機器人。由于其擁有模擬人類在計算機等數字化設備中的操作能力,這使其在替代簡單、重復、低效的工作流程方面展現出強大的應用優勢。隨著產業數字化的持續推進,RPA在數字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一方面,過去幾年在全球范圍內如火如荼進行的產業數字化轉型,促使利用數字化手段降本增效成為了絕大部分企業的共識和核心訴求。據德勤發布的RPA研究報告顯示,如果計算一家收入在200億美元且擁有5萬名員工的財富1000強公司,其中20%的工作流程可以用RPA自動化操作完成,那么每年就可以帶來超過3000萬美元的利潤。
可以預見,隨著產業數字化的不斷深化,RPA以更高效的方式取代低效率的勞動付出,已經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隨著國內“勞動力紅利”減退,國內企業“降本增效”的訴求日益迫切,推動自動化技術應用以部分取代“重復人工”提升效益控制成本,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
據相關行業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國內一些大型企業部署的RPA應用數量已經高達上百個,其已經可以將人工錯誤率降至0.1%,操作效率則相當于人工的5~15倍。這種顯著的替代優勢,讓RPA成為數字化時代無可爭辯的“最佳數字雇員”。
另一方面,在企業端強勁的數字化需求和海外資本市場高估值驗證之下,RPA賽道獲得了資本的青睞和加持。據統計,2021年全年國內有15家廠商共獲得19起融資,總額破了34億,總體估值也逼近230億,預計2024年該市場將達到81.8億元。到2025年,全球RPA市場規模將達到225億美元。另外,RPA易部署和高ROI的軟件特性,也成為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時的重要考量。
總之,在巨大的行業紅利和外部利好之下,RPA賽道先后涌入了大量的玩家。而從整個行業的現有格局來看,RPA行業局勢已經十分分明。
創新型玩家勢頭很猛
正如前文所述,RPA是個有著一定歷史的賽道,而在其發展的早期,最傳統的RPA主要實現結構化數據的自動化,只能完成單個要素的自動化,遠遠沒有做到“端對端”和全流程的自動化。隨著AI的快速發展,“AI+RPA”形成的技術合力將RPA推進到了智能RPA的新階段。
在此階段,RPA技術接入語音識別、圖片識別、自然語言理解、ICR等AI能力,逐漸可以處理業務更為復雜、流程更為冗長的業務,并實現了從數據識別、錄入、統計到分析的全流程自動化能力,而這正是眾多創新性RPA廠商崛起的重要背景。
目前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以達觀數據、云擴科技等為代表的專業RPA廠商已經逐漸形成了品牌梯隊,其無論是在融資、用戶、技術、產品等方面均擁有著巨大的優勢。
融資方面來看,創新型RPA廠商無論是估值水平還是融資金額都表現亮眼。以國外知名創新型RPA代表廠商UiPath為例,其早在2020年之前就先后獲得了多輪融資,在當年7月的最新融資完成之后估值更是達到了102億美元,隨后不久即登錄納斯達克,并在上市前幾個交易日便創造了359億美元的市值新高。回看國內市場,公開數據顯示的2020年全年融資規模就有22起,融資金額也達到了16億元,一些頭部知名的創新型RPA廠商如來也科技、影刀RPA等廠商均先后獲得了上億美元的融資,估值更是一路水漲船高。
產品方面,創新型RPA廠商的優勢更為明顯。目前RPA領域的創新型廠商提供的主流產品主要有兩類:一是桌面型RPA,另一種是服務器RPA。其中,包括云擴科技、九科信息、來也科技、弘璣Cyclone等相關的企業,都能提供這兩方面的RPA產品。此外,其應用領域覆蓋財務、人力資源、銷售、運維等不同領域,技術涵蓋了網頁自動化、PDF自動化、郵件自動化等領域,覆蓋人群和市場定位相對清晰,在RPA市場擁有較高滲透率。
另外,創新型RPA的逐步輕量化、工具化、尋求被集成等特性,使其更容易被第三方系統適配,也更容易融入大型IT基礎設施,其產品調整難度小,實施周期短,更容易讓用戶享受到行業發展的紅利。
不過,創新型RPA廠商之間存在諸多共同之處,但它們在具體的市場定位方面仍存在差別。目前根據RPA廠商自我定位的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做工具;另一類則是做平臺。前者的代表是UiPath,它會為用戶提供產品學習資料,并親自幫助用戶來打造流程和部署實施;后者的代表是Blueprism,它傾向于為大型客戶提供統一的機器人操作平臺,幫助團隊實施,形成行業級應用平臺。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廠商,創新型RPA廠商的總體發展勢頭都比較迅猛。
跨界巨頭狂飆突進
作為軟件市場的重要技術提供方,親眼見證了RPA賽道快速迭代與興起的一眾“跨界巨頭們”,不再甘心只做壁上觀,紛紛開始下場親自奪食。
目前參與這場“跨界”的巨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用友、金蝶、微軟、SAP為代表的傳統軟件廠商,其RPA方案更多是被鑲嵌在整體解決方案之中;另一類是以阿里云、華為云、亞馬遜云等為代表的新興云廠商,其RPA方案更多是基于業務管理的流程與優化自然衍生。近年來隨著RPA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場景的擴大,這些跨界而來的巨頭們紛紛加快了進入RPA市場的步伐。
就軟件廠商而言,用友、金蝶、浪潮等主要軟件廠商,均將其旗下的軟件產品與其RPA產品相結合,為其他企業提供數據化服務、成效顯著。以用友YonBIP財務云為例,其通過部署RPA應用,使其在審單、開票、報稅、記賬、報表等環節都實現了自動化,其還根據客戶需求為其定制了專屬RPA財務機器人集群,如法人新增機器人、供應商申請機器人等,也是其面向行業推出的業務嘗試,這種特點在金蝶、浪潮的RPA智能機器人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云服務賽道中,國內的云廠商如百度云、阿里云、騰訊云與華為云,在做RPA方面也是各有不同。如阿里內部的RPA產品經過了8年的內部驗證,如今已被廣泛應用于諸多行業領域,這種自用兼他用的特點在其他云廠商身上也有體現。如華為云就致力于借助RPA打造企業級RPA平臺,同時兼顧對內打造智能組織;騰訊云則致力于借助投資來發揮其連接器作用,使RPA服務于用戶;百度則充分發揮其強AI的優勢將其AI與RPA整合,廣泛應用于政務、金融等諸多領域。
總的來看,不論是用友、金蝶還是阿里云、華為云,這些能夠參與RPA賽道競爭的跨界巨頭,都有一個相似之處:那就是擁有豐富的業務實踐和B端服務經驗,這些隱含優勢正是那些新興廠商所沒有的。
除了這些之外,已經長成一方巨擘的云服務商和軟件巨頭們,都有自己進軍RPA領域的“終南捷徑”。一是相比于自研的中小廠商而言,大廠可以借助投資并購來實現快速發展減少試錯成本;二是依靠云服務帶來的巨大數據資源,可以加速其AI能力的提升,使其RPA技術更上一層樓;三是產業鏈完善、合作伙伴眾多,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容易形成較強的生態合力(打造平臺、整合細分行業伙伴等),廣闊的渠道利于其RPA的業務推廣。
正是借助這些核心“資源”,跨界巨頭在RPA賽道的呼聲,絲毫不亞于風頭正勁的創新型廠商。
適配行業才是核心關鍵
不過,從行業來看,當前國內的RPA賽道仍處于窗口期,其在發展中也仍存在一些與行業不相適應和匹配的地方,亟待得到解決和完善。
其一,由于國內的RPA賽道還不十分成熟,因而國內廠商在產品與模式上,仍存在“照搬”國外和“扎堆”競爭的現象。作為一個“舶來品”,國內RPA熱潮的興起,與國外RPA廠商UiPath的成功上市就有很大關系,尤其是其以較高估值、高增速迅速出圈之后,外界對其模式的可驗證性更加確信,加之RPA本身的高ROI,使很多國內公司都將UiPath作為了對標。
但需要注意的是,UiPath之所以能夠發展如此之快,一方面依賴于多年磨練積累的足夠客戶和經驗模型;另一方面離不開美國垂直人工智能公司在長期市場環境下的不斷積累。如在UiPath之外,包括Datarobot、Groq等諸多人工智能公司,都主打垂直生態,并成為了相關領域的領軍者。反觀國內市場的很多行業,不僅行業信息化水平薄弱而且數字化經驗積累有限,因而當前國內仍是通用性軟件“賦能千行百業”的狀況,這種差異性決定了我們很難照搬國外模式迅速獲得發展。
此外,當前國內垂直領域的RPA企業,仍主要圍繞電商、金融等需求明確、流程清晰明了、自動化程度高的領域進行競爭,而對那些并不那么“標準化”的場景和領域則鮮有人“啃骨頭”,這就使得國內RPA產品同質化的問題比較嚴重,其中很多產品仍沒有擺脫國外產品的影子。
其二,RPA效能的實現過度依賴于其自身,其與場景的拓展與融合還存在現實差距。具體來說,現在很多大型企業都存在信息孤島問題,尤其是跨部門之間的系統規劃、周期都是分而制之,主要靠人力協同。這種情況下,RPA若想要發揮作用,就需要在不改變原有生態的情況下將各自分離的系統給串聯起來。
而RPA整體效能的發揮,不僅有賴于技術的融合應用,還需要保證用戶的流程自動化更加穩定和徹底,著力解決自動化架構、端到端解決方案、全生命周期模式等問題,現實的一切都說明了任何單一的技術手段,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行業,唯有適配行業的技術才有希望徹底改變行業。
總之,不論是因為粗放發展帶來的“扎堆”或是“照搬”,亦或是場景拓展上的現實不足,都在提醒國內的RPA廠商們,未來需要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將RPA技術與行業、市場的結合上。唯有如此,整個國內的RPA行業才有望迎來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