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買車家
造車新勢力的洗牌行動,讓拜騰、博郡、游俠等“老朋友”悄然消失在各大車展的舞臺上。其他沉寂許久的新造車企業最近也接連被搬到聚光燈下。拿66億換來31輛“老頭樂”的賽麟汽車進入拍賣階段,這場精心策劃的造車“騙局”終于告一段落;被原股東爆料資金斷裂、工廠停產的云度汽車,據悉也已進入被收購易主的倒計時。
在新能源汽車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面前,弱小且無法討得用戶認可的造車新勢力,似乎注定只會曇花一現,然后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不過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塊越做越大的蛋糕誘惑下,在其他造車新勢力越過越滋潤的對比下,并非是所有的造車新勢力都甘心“一局定輸贏”。
最近前途汽車官宣母公司長城華冠已與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簽署合并協議,計劃在今年12月份完成重組上市,而前途汽車也將赴境外IPO。這代表著這位曾折戟的造車新勢力,要卷土重來,與眾多同行者們一較高下。
成立于2016年的前途汽車,本應是造車新勢力的先行者,它是首家拿到新能源造車“雙資質”的車企,背靠長城華冠這家在整車設計和車輛工程領域有著十余年技術經驗沉淀的母公司,早在2014年就發布了K50原型車。屆時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正處于萌芽期。
可惜起了大早的前途汽車,最終選擇了隨大流,直到2018年旗下的首款量產車型前途K50才正式上市。雖然憑借著極具沖擊力的超跑造型,贏得了“國產邁凱倫”的美譽。但由于車型過于小眾,而頗高的定價(官方指導價75.43萬元)又勸退了不少想嘗鮮的消費者。最終前途K50上市一年半僅賣了百余輛,在庫存成山、入不敷出等諸多因素下,前途K50不得不停產停售。
而在前途汽車身上砸了二十多億元,卻沒得到對應回報的母公司長城華冠,也被拖得摘牌退市。后來人們再聽到前途汽車時,大都是其負面新聞,要么是直營店關閉、工廠荒廢,要么就是討薪維權。
本以為這是千萬創業追夢者的失敗歷程之一,卻沒想到竟讓前途汽車差點活成了越挫越勇的勵志故事。在黑暗中沉寂反思兩年多的前途汽車,在去年12月份以一篇“華麗轉身”的推文和一場低調的策劃發布會,宣告了自己的回歸。同時前途K50也復產下線并正式交付于新用戶。
這次回歸,前途汽車選擇繼續沖擊高端豪華市場,并在今年5月份“一場不被定義的發布會”上給出沖高的解決方案,即走獨特的“私享定制化”模式。前途汽車拋棄傳統“中高配”的車輛配置模式,給予用戶高自由度的配置選擇。而這種選擇,前途汽車共分為三個定制層次。分別是車輛配置定制化、車輛開發設計定制化以及目前比較常見的用戶共創。
這三種定制服務,每一項在市場上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定制化方案,但這種三合一的玩法,目前在國內造車新勢力中算是獨一份的存在。這種從規劃定位到開發設計再到配置分配等全程參與定制的服務,確實很容易贏得對車輛專屬性有高度需求的消費者青睞。
而另一款曾被前途掌舵人陸群稱為“救世主”,但難產至今的前途K20,在這次發布會上也做起預熱準備。該車是基于K20 Concept概念小跑打造而來,定位雙門小跑。從海報圖中來看依舊保持著它原來的造型設計,不過曾經的驚艷早已消失殆盡,零百4.7s的性能表現可圈可點。據悉這款小跑未來將主要面向25歲以下年輕消費者。
雖然陸群對K20有著很大的信心,認為它的到來能“創造正向現金流”。不過考慮到該車定位的小眾化,如果售價過高,考慮到目前該車企的品牌影響力,以及核心技術的匱乏,單純依靠定制化路線,估計很難贏得市場認可。
前途汽車執著于跑車市場,無疑與目前向家庭靠攏的市場主旋律相背而行,雖然這次通過調整服務體系強化了品牌的高端屬性,可要想在新能源市場分得一杯羹,依舊需要拿出更多讓人眼前一亮的技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