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螺旋實驗室 牧歌
編輯|堅果
2015年,一篇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引爆輿論,在文章中,作者直言不諱地表示,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撤走中國資產,是“失守道義”的行為。
這篇文章當時的背景是,李嘉誠正不斷出售中國內地及香港的資產,套現出來的大把資金,則又被李嘉誠投向英國等海外市場。
事實上,從2012年底開始,李嘉誠就已經不在內地拿地,并開始陸續出售內地的部分資產,比較知名的案例有,200億元出售上海陸家嘴“世紀匯”綜合體、39.1億出售重慶大都會項目等。
而估計讓原文作者也沒想到的是,當年揮一揮衣袖離去的李嘉誠家族,如今又悄悄地跑回來了,甚至已經開始了在內地拿地的進程。
1、時隔十年再次參與土拍
北京時間5月5日,廣州今年首批集中供地出讓的拍賣現場,一宗來自白云新城的空港大道中地塊成為了現場最熱門的標的,共計吸引了12家房企參與出價,其中不乏保利、中海等大牌房企。
最終經過25輪的出價,中海地產最終以27.2億元+住宅自持比例9%拿下了這塊肥肉。
但在土拍現場之外,中海卻不是人們關注的最多焦點,他的風頭完全被另一家“陪標”的房企搶走,那就是久未露面內地土拍的和記黃埔。
作為李嘉誠旗下主營房地產業務的知名企業,和記黃埔上一次在內地拿地,還得追溯到2012年12月,那一次,和記黃埔以2320萬元的價格競得武漢蔡甸區一宗地塊。
時隔十年,和記黃埔再度露面內地土拍,也不由得讓人引發了更多聯想,尤其是其背后的李嘉誠家族,是不是真的如傳言所說,要重新把業務布局的重心,再度放回內地。
甚至有分析師直言不諱地表示:“一個缺席了好久的企業,突然出現了,應該是其看到了機會。”
當然也不乏另一種猜想,面對國內近兩年低迷的樓市,和記黃埔或許只是以捧場的姿態出現在土拍現場,充當了一把氣氛組。
根據現場的出價記錄顯示,和記黃埔雖然參與了熱門地塊的競標,但僅僅在首輪出價了一次,報價23.6億元,比實際成交價低了3.6億,看起來似乎意愿并不強烈。
但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稱,其在土拍過后聯系到了和記黃埔相關人士,對方表示,和記黃埔確實有在內地拿地的打算。
事實上,李嘉誠家族重返內地市場的消息已經早有傳言,今年3月,長江和記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長子李澤鉅就曾表示:“對我們集團來說,不是選擇地方,優質資產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投資的地域,于現今社會,不應只限制一個地區。”
同時李澤鉅還補充道:“中國是我們的家鄉,多多少少也有些感情因素,但我們仍是要看數字。”
另外從李嘉誠過往的投資經歷來看,低買高賣也確實是其一貫的作風,目前廣州地區的土地市場處在近年來的一個低位,很多地塊其實都是底價成交,李嘉誠家族此時入場也合情合理。
2、李嘉誠重新配置資產
針對于李嘉誠家族時隔十年重回內地土拍市場,外界看法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李嘉誠近年來已經在重新開展資產優化配置,尤其是以大手筆出售英國資產最為明顯。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李嘉誠家族在英國的投資累計超過4000億港元,并控制著當地超過50萬平米的土地資源。
但近兩年,李嘉誠開始大舉拋售英國資產,一如當地撤離內地時一樣,果斷且堅決。
今年3月,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以12.1億英鎊的價格出售英國倫敦的相關物業,而此時距其購入時不過3年半的時間,長實集團從此筆項目中獲得了約48億港元的回報收益。
而在此前,李嘉誠還曾以100億歐元的價格賣掉了歐洲的電訊發射塔資產,原本用于飛機租賃業務的125架私人飛機也賣給了美國公司,并從中套現330億港幣。
除此之外,李嘉誠手上還有不少優質資產正在急尋買家,其中包括英國最大的配電公司UK Power Networks以及電信運營商Three UK。
如此瘋狂拋售套現之后,李嘉誠手中的大把現金又將灑向何處,答案還是發家之地亞洲。
而在這其中,越南和內地又被看作是最核心的去處。
今年4月初,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與日本歐力士集團,在越南當地與越南胡志明市市長展開了會談,商討在當地的投資事宜。
據公開報道,長實集團已經承諾將高端房地產項目引進至胡志明市,其中囊括了從住宅、辦公室到商業中心等方方面面的業務。
而在內地,盡管住宅項目只是剛露出了一點風聲,但其他項目上已經早早開展,2020年,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與國電投旗下吉電股份達成合作,投建25億元,用于在東北開展智慧能源項目。
同年,李嘉誠旗下的亞騰資產管理公司以24億的價格收購了上海商場項目三林印象城。
而在東南亞地區,李嘉誠同樣有所布局,近年來,其旗下的投資公司耗資超千億港幣,一口氣收購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等國10余家當地最大的停車場運營公司。
3、超人不再有特權
在當年轟動一時的《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中,作者曾寫過這樣一句話,“就民間形象而言,李嘉誠從此前的商界領袖,教父級人物,轉變為長著獠牙的怪物。”
這句話看似尖銳,但細想下來卻也不無道理,尤其是結合杭州馬某近兩年來的風評變化,更讓人覺得所謂商界大佬,其實人生際遇并無太大不同。
不過時隔十年重新回到內地拿地,李嘉誠的風評好壞,似乎并不太會影響其商業帝國的盈虧,李嘉誠從商幾十余年,貴為全球房地產首富,但卻極少靠品牌商譽賺錢,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憑借著精明的商業路數獲得豐厚收益。
但十年的白云蒼狗,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想重回內地房地產市場,其實也會遇到新的問題。
更直白一點的說,那就是以前的套路和伎倆,已經不再被市場所允許。
遙想當年,和記黃埔捂盤可謂是業內的一把好手,單靠這一招就至少賺了好幾座金山。
最為著名的案例,是被戲稱為“重慶最會裝死捂盤”的住宅項目——和記黃埔御峰,從2007年拿地到現在已經過去15年了,至今卻還有大量的土地沒有開發。
但15年過去,該項目周邊地價已經從700元/㎡上漲到14000元/㎡,和記黃埔什么也沒干,就躺賺了20倍。
但在如今房地產市場整治的大環境下,多地開始打擊“捂盤惜售”、“價外加價”、“捆綁銷售”等行為,類似的套路恐怕很難再明目張膽的上演。
此外和過去不同的是,如今李嘉誠再回內地投資房地產,至少在政策扶持層面,很難再有特權。
這一點,不僅是因為李嘉誠過去拋售中國資產留下的次生影響,也和近年來房地產行業持續整治的大風向有關。
不過香港房企投資內地優勢也依然明顯,和內地房企水深火熱的現狀相比,香港的房地產企業明顯境遇要好出不少,由于杠桿率較低,所以財務狀況一直較為健康,現金流自然也更加充沛。
當年《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火了之后,李嘉誠方面用滿滿三頁紙回應了“撤資”指控,其中引用了白居易的一句詩:“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對于李嘉誠而言,從哪里來到到哪里去向來自由,“超人”也好,“李跑跑”也罷,不過是外人強行貼上的標簽,潮來潮去,他只是一個商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