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咸魚魚
監制|吳懟懟
市面上的內容供給還在源源不斷,但上游資本燒不動了,平臺造血能也開始捉襟見肘,屬于頭條號、百家號、企鵝號們的高補貼時代也徹底結束了。
4月下旬,在一則「關于停止自媒體創作平臺服務和維護的通知」發出后,趣頭條,這個曾經的聚合資訊第一股,短暫地在科技媒體中露了個臉。
有媒體以煽情視角,回顧了它在納斯達克敲鐘時,短暫的輝煌,也有媒體開啟時間線敘事,抽絲剝繭它是如何喪失「妖股」地位,陷入虧損泥潭。
總的來說,這些視角與結論,大多都有著一絲見怪不怪的基調,而論述分析則基本繞著趣頭條的商業模式,跑不通的網賺,買流量的惡性循環,以及資本市場的用腳投票。
通篇下來,趣頭條走到如今這個地步,是命中注定,基因里帶的,但事實上,不止是趣頭條上的創作者,整個中文互聯網的內容創作,都在遇冷。
4月22日,一篇名為「B站UP主遭遇經濟危機?」的文章,在虎嗅及36氪等科技媒體上傳播開來。據文章介紹,最近一段時間以來,B站多名UP主創作激勵計劃的收益都有所下降,其中,部分降幅達到8成。
文章采訪了幾名UP主,有UP表示,「按照同一類視頻,在播放量、“三連”和完播率差不多的標準對比,以前一條10萬左右播放量的作品可獲得300元-350元左右的激勵,但現在只有70元-80元。」
另外,在社交媒體上也有諸多UP主站出來現身說法,一個基本共識是,「此前B站的創作激勵收益大概是1000播放量對應約3元,但近期,部分視頻區下降到1000播放量對應0.6元左右。」
——曾經,平臺補貼對于內容創作者來說,金額不大,但至少能保個底,但如今,這份補貼,可能只夠買杯奶茶。
以上這些變化,在一些中小UP主看來,無疑把內容創作的動力給打沒了,但他們可能沒經歷過、也不知道的是,降低對創作者的補貼,是一個必然發生,且在其他平臺、其他領域,已經上演過無數次的故事。
從圖文時代到視頻時代,互聯網內容形態在變,但基本邏輯其實并沒有大的顛覆。在內容創業的軍備競賽中,平臺流量及現金補貼一向被看做是一種有效手段,早年微視為了吸引內容創作者,開出過「S級3000元一條,1000觀看1000贊;A級1000元一條,1000觀看500贊」的補貼,再往前,這也發生在移動資訊市場過,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企鵝號、百家號,都曾搞過高額創作者補貼。
不夸張地說,在早年圖文自媒體草莽的時候,內容平臺基本個個高舉10億補貼大旗,今日頭條旗下的悟空問答,前前后后拿了兩個10億出來補貼答主,還有企鵝號,大魚號等等,各個都爭相上線高額創作者補貼。
但陡然間,短視頻橫空出世,圖文平臺的補貼就不那么夠看了,于是抖音快手微視接棒了。2018年,界面新聞曾寫過一篇文章,「抖音們瘋狂的補貼大戰」,文章中對這場補貼大戰的腳注是——內容達人的紅利期。
是的,紅利期,就是這么簡單的詞匯。對于處于人口紅利中的互聯網產品而言,冷啟動的關鍵因素在于迅速獲取用戶,而開出優厚補貼,雖然不是軍備競賽中最關鍵的變量,但至少也是重要的。
但競賽分出一二三名后,這個補貼就沒必要持續下去了。再則,中文互聯網是真的沒有紅利了,一線城市年輕人貢獻了第一波人口紅利,二三線年輕人貢獻了第二波,再到兩三年前的五環外人群被攻破后,中文互聯網的觸網用戶,已近11億,時至如今,連拼多多都沒什么用戶增長了。
到了本就不富裕的內容型產品這里,自然是也沒有余糧。
其實,互聯網內容創作,早就告別高額平臺補貼時代了,很大程度上,趣頭條關停創作者平臺也好,B站降低創作激勵收益也好,背后最核心的邏輯是,現在的補貼換不來增長,也換不來流量,哪怕是一時的流量了。
在它們之外,諸多內容型產品早就不敢搞大規模的創作補貼了,這一方面是羊毛黨和營銷號太多,經不起薅,另一方面,在「人人都是博主」的時代,對中小博主進行補貼,對平臺來說,是一件不那么有性價比的事,而且,補貼不止有金錢補貼這一種形式,平臺流量補貼在紅利見頂時也是一種選擇。
當然,還需要認識到的是,過往失敗的經驗太多了,內容型產品們也早就過了能用錢燒出美好未來的階段了。
過去幾年,平臺們經歷過把大V和頭部博主挖來挖去,就挖了個熱鬧的窘境,也經歷過重金砸向中小創作者,但最終卻面臨,補貼開始來了多少人,補貼結束就走了多少人的尷尬。
事實上,如果你稍微細心一點,就會發現,現如今,內容型產品對創作者的扶持,基本都是少量金錢補貼搭配大量平臺流量推薦,鮮少有高額金錢補貼了,甚至不少占據優勢地位的平臺,還得創作者花錢投流。
這背后,也是時代旋律的更迭,移動互聯網沒有什么大干快上搶灘登陸的機會了,即便平臺以十倍甚至百倍于對手的資源,去補貼創作者和用戶,也很難貼補出什么了。XX號們原本是圖文時代的產物,延續到現在,成為每個內容平臺的創作者ID入口。如今短視頻盛行,商業模式在于帶貨,而中視頻又沒有誕生出真正意義上中國的Youtube,要靠做號來養活的時代終是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