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獨角金融 李海霞
編輯 | 付影
在2022年一季度資本市場震蕩之下,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規模雙雙下滑,一些基金公司的業績并不好看。東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吳基金”)便是其中之一。
據天天基金網顯示,東吳基金旗下管理基金60只,2021年底管理規模為294.4億元,2022年一季度末則降至269.64 億元,接近2017年年底的管理規模265.77億元。
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市場震蕩期,正是體現基金公司專業投資能力的時刻。
1、18年“老兵”步履蹣跚
東吳基金成立于2004年,至今已經走過了18個年頭,也是基金行業的“老兵”。
愛企查顯示,東吳基金最大股東為東吳證券(601555.SH),持股比例70%。另一股東為海瀾集團,持股比例30%。
自創建以來,東吳基金規模發展較為緩慢。在基金市場規模不斷攀升,從2017年不足10萬億元到2022年一季度末約25.13萬億元,基金規模翻倍增長的情況下,東吳基金卻裹足不前,總規模一直未超3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9月30日東吳基金規模下降到114.01億元,為近五年內的最低點。此后,東吳基金的基金規模逐漸有所回升,直到2022年一季度末,其基金管理規模為269.64億元,與2017年基本持平。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與東吳基金同年成立的中銀基金,目前其基金管理規模已經達到3925.98億元。另外,光大保德信基金、申萬菱信基金、新華基金、東方基金等也均在同一年,即2004年成立,目前管理規模均超過600億元,和其他同時期基金公司相比,東吳基金管理規模顯然被拉開很大距離。
圖源:天天基金
在過去的一年,東吳基金的業績表現不錯。據2021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東吳基金總資產4.88億元,營業收入2.05億元,同比增長29.86%,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694.96萬,同比增長14897.39%。
2、基金經理頻繁變動
回顧2018年以來,東吳基金發展并不順遂,從人事變動上我們可以窺見一二。東吳基金共經歷了四任總經理:分別是徐建平、任少華、王炯、徐暉。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句話也可以放在東吳基金身上。
2016年1月,王炯接替任少華出任東吳基金總經理,接替前王炯任東吳證券副總裁。上任后,王炯對東吳基金進行了市場化改革,在其“二次創業”口號下,公司業績有了較快增長,管理規模從接手時百億左右,到2018年2季度末增長至接近300億,成為其在東吳基金職業生涯的頂峰,也是東吳基金18年來的高光時刻。
然而后續并非一直順風順水。2018年6月,東吳基金接連兩次被整改。2019年11月29日,東吳基金發布公告,宣布由王暉接替王炯,成為東吳基金第四任總經理。 總經理層面的變動,引發基金經理的輪換。
基金經理算是公眾人物,他們的言行以及業績表現也會給基金公司帶來影響力。因此,很多明星基金經理成為基金公司的搶奪對象。
王炯任職期間,明星基金經理彭敢加入,擔任首席投資官兼深圳業務總部總經理。彭敢曾任職于寶盈基金,因歷任業績優秀,多次獲得業內分量級獎項,有“寶盈四小龍”之一的名號。
其管理的寶盈資源優選,從2010年11月5日至2017年1月26日任職期間,回報達到110.63%。然而,跳槽至東吳基金之后,彭敢的明星光環卻未能持續。其所掌舵的基金有東吳雙三角股票A、東吳雙三角股票C及東吳嘉禾優勢精選混合三只,任職回報分別為48.74%、46.14%、45.19%,均不及同類平均水平。據東吳基金公告,2021年3月1日,彭敢已因個人原因已離職。
實際上,自2019年以來,東吳基金有多位基金經理出走:2019年12月,在東吳基金任職6年多“老將”楊慶定離職;2020年以來,共有付琦、朱冰兵、張能進、戴斌、周鑫懌、秦斌、王立立等7位基金經理離職。 對于基金公司來說,除了外在市場份額的爭搶和業績比拼外,內在的管理至關重要。
諾德基金總經理羅凱講過:這其實是一種公司軟實力、管理能力的較量。例如,如何用機制和文化來吸引個人、穩定團隊;如何引導團隊向前發展和幫助個人快速成長;又該如何激發公司每一位員工發揮潛在才能等等。”他還指出:人才是流動的,機制是可變的,文化是沉淀的。只有良好的管理、具有特色的文化才能將這些變量因子更好地融合起來。
3、接連兩次被整改
因各種因素,如內控制度不完善、風控不合規、未履行管理人職責等,遭監管部門責令整改的基金公司不在少數,甚至一些千億型的大型基金,如易方達基金也曾有過被監管部門責令整改的記錄。
接連兩次收到整改通知也一度讓東吳基金走入人們的視線。而被整改的另一層面也令其公募基金業務基本處于暫停狀態,導致其基金規模落后于同業。
2018年6月19日,上海證監局向東吳基金下發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指出兩個違規行為:一是在具體基金投資管理中未獨立、客觀履行管理人職責;二是存在從業人員與他人聯合擔任多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但未實際履行職責。證監局責令東吳基金整改6個月,整改期間不能進行公募基金產品注冊申請。
第二次是2019年6月3日,東吳基金因未建立控制嚴密、運行高效的內部監控體系,未遵循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等,被責令進行為期6個月的整改,期間證監會暫停受理及審查東吳基金公募基金產品募集申請。
兩次處罰對于東吳基金來說,猶如啃硬骨頭,之后的整個2019年,旗下業務難以開展。與此同時,市場上新的基金公司不斷增長,老的基金公司拼命發行新基金產品,一片火熱。東吳基金則顯得尤為冷清。
據天天基金顯示,東吳基金現有旗下基金成立日期中,自2018年11月2日,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東吳鼎泰A成立,之后兩年內沒有成立新基金。直到2020年11月11日,東吳興享成長A成立。
期間,東吳基金規模由2018年2季度末291.76億元一路下滑,至2020年2季度末114.01億元,跌到谷底。 而中銀基金在2019年,成立了中銀景元回報混合、中銀產業精選混合、中銀創新醫療混合A等近十只基金,上述的三只基金成立以來漲幅分別為26.49%、51.82%、30.39%,基金規模為3.58億元、0.42億元、3.46億元(截至2022年3月1日)。
湘財基金總經理程濤曾說過:風險是漲出來的,機會是跌出來的,稱要用長期主義的眼光看待短期波動。當處于底部區域,市場往往迎來觸底反彈。
對于東吳基金未來的發展你怎么看?旗下的基金你喜歡哪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