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日前有相關報道顯示,三位加利福利亞居民向當地法院提起訴訟,聲稱亞馬遜方面讓取消訂閱服務變得過于困難以及混亂,而這一行為則明顯違反了加州關于自動續訂服務的規定。
與美國其他州的法律一樣,根據加利福利亞州的相關規定,企業必須確保用戶在點擊訂閱按鈕之前知道他們要做什么。 而按照起訴亞馬遜的這些用戶所言,該公司并未以“明確和顯眼的方式”公布自動續訂條款,并且在沒有“首先獲得用戶肯定同意”的情況下直接收費,也沒有向用戶發送通知,同時更沒有明確解釋續訂條款以及如何取消這一訂閱服務。
對于這些用戶的起訴和質疑,目前亞馬遜方面并沒有回復相關媒體的置評請求,而這三位原告將試圖代表該州所有為亞馬遜續訂付費的用戶。
事實上,這一圍繞“自動續訂服務”的紛爭與去年國內媒體報道的“自動續費套路”極為類似。去年11月央視網曾經報道,“記者體驗多個熱門APP中的會員充值服務后發現,自動續費成了默認選項,用戶如果不仔細看很難發現。還有一些APP打著免費體驗的幌子,實際上是邀請用戶加入包月計劃”。
不過無論自動續費是不是廠商有意而為,對于用戶來說,目前大多數APP取消自動續費都需要經過三到四個步驟。其中以關閉騰訊視頻自動續費為例,用戶需要通過點擊“設置—會員選項—管理自動續費—關閉”才能關閉,甚至還有類似“狠心關閉”等描述出現。同時,鮮有APP會做到告知用戶“即將自動續費”,并提醒用戶是“繼續付費還是不再付費”。
經上海市消保委此前查實,大多數APP扣費時間節點會設置在到期前1天,并且扣費時間較為模糊。就算是那些為用戶提供郵件提醒的應用,也往往很少會在郵件中給出詳細的退訂流程指導。從這些操作不難發現,比起提醒用戶,或許APP方面更希望用戶真的能夠“忘記”。
就算如今消費者的反應如此之大、消保委屢次點名APP“自動續費”套路深,但依舊還有大量APP的一意孤行、視若無睹,甚至動輒數百元的按年續費都不以顯著的方式“告知用戶”。
有“冤大頭”因為屢次被扣錢忍無可忍,自然就會有人來“杠”前者自己不仔細、甩鍋給APP。但就像此前人民網評論所說,絕大部分消費者并不會主動檢查自己的續費信息,而當商家“默認”用戶仍需使用付費服務時,就已經涉嫌侵犯用戶的公平交易權。
但訂閱服務為何不能像“七天不滿意退貨退款”一樣,在用戶不知情且未享受相關服務的情況下(例如自動續費了視頻網站會員,但還沒有觀看VIP劇集),給消費者反悔的權利呢?
不過令人慶幸的是,用戶的呼聲還是有用的。不久前,在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的監管下,任天堂、索尼、微軟已經分別對其訂閱服務進行了調整。其中,任天堂方面不再將“自動續訂”作為一種默認選項,玩家需自行設定才會開通“自動續訂”;索尼方面也已承諾,將采取措施聯系長時間未使用服務的PlayStation Plus會員,并提醒他們取消訂閱。同時,CMA執法主任邁克爾·格倫費爾(Michael Grenfel)也呼吁其他行業的企業,審查在續約方面的做法。
而在國內市場,目前諸如美團外賣等APP的付費會員界面里已明確顯示“不自動續費”,也算是開了一個好頭。但至今為止,其實也只有外賣平臺允許用戶按月付費,這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人可以不做其他事情,但不能不吃飯”,點外賣比起聽歌、看視頻還是要更為高頻且剛需,再加上往往開通外賣平臺的會員價格更低,消費起來通常也不會花太多時間。
然而對于視頻網站以及網盤等APP的付費會員,其性質反倒更像是游戲行業的訂閱制。付費服務作為其增值收入的一部分,不僅能夠為相關企業帶來可觀的現金流,其實還有“搶占用戶”的競爭性目的。
從如今愛優騰等視頻網站的付費會員定價就能發現,連續包月往往遠比普通包月要便宜。這其中就有一個重要的消費心理邏輯“價格錨定”,即平臺誘導用戶在撿便宜的心態下選擇其原本的定價,也就是連續包月/包季/包年,同時還附帶了捆綁住用戶的“自動續費”。
但自動續費正如“萬字用戶協議”一樣,更像是APP給用戶刻意挖的一個又一個坑,日前亞馬遜的自動續費服務在海外遭遇用戶的起訴,其實也充分說明了消費者對于這些行為的不滿。
更進一步來說,對于那些年齡更大或更小的用戶群體來說,無疑有相當大一部分并不會注意到付費服務的細節,而往往這些用戶也更容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不斷續費”,同時也不具備取消訂閱服務及合理維權的能力。面向這些用戶群體,各大APP本可以用更優質的服務以及更具誠意的選項來鼓勵續費,而以優惠為名、行套路之實來賺取額外的收入,多少就有些強盜邏輯了。
然而當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漸起時,自動續費套路也必然將日漸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