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5斗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這一爆火于網絡的金句,表達了人們內心深處對田園的無限向往。近幾年來,短視頻平臺發展迅猛,“懷舊類鄉村生活”題材的視頻逐漸受到大眾喜愛,“三農”現象級網紅博主頻頻出現。
今次,35斗從內容生產、運營策略、變現渠道等方面,系統梳理了抖音平臺新農人的Top20,以期了解他們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
表1:抖音新農人Top20來源:灰豚數據
下沉市場成鏖戰必爭之地,“三農”短視頻井噴式發展
在流量見頂、市場下沉的互聯網大背景下,以“三農”為代表的下沉市場成為各大短視頻平臺的核心必爭之地。
不同于快手的老鐵路線,抖音起步于北上廣深,最初的用戶是大學校園里的俊男靚女,青春、精致、潮流一直是其給人的印象標簽。
然而近兩年來,抖音加速開發下沉用戶,先后推出“新農人計劃”、增設“任務充電站”、“入駐激勵”等扶持措施,吸引更多新農人入局創作。2021年12月,張同學在抖音爆火,就被視為抖音布局下沉市場、爭奪農村題材視頻的重要訊號。
隨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加快,“互聯網+三農”將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大方向,引領科技相關的生產要素向農村農業聚集,助力產業穩健增長。而短視頻作為農村互聯網應用的重要環節,為返鄉創業的新農人提供了“新農具”。
據抖音公開數據顯示,平臺“三農”創作者中54%為返鄉創業青年,其中,31歲至40歲占比最多,達54%;其次是24歲至30歲,主要以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婦女四類人群為主。 可以得見,青年返鄉務農創業正在成為一種新趨勢,農村不再是夢想的枯萎之地,它正枯木逢春煥發出新的生機。
年輕化、動態化、高素質化是新農人鮮明的標簽,能夠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技術優勢,使他們成為短視頻、直播創業的主力軍。 鄉村一年四季氣節分明的各項農活,及濃厚的鄉土人情,也為短視頻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題材內容。截至2021年12月,抖音上粉絲量過萬的“三農”創作者已超4萬,2021年全年,抖音上“三農”相關視頻日均播放超過42億次。
互聯網“短、平、快”的傳播特點,消弭了城鄉邊界與信息的不對稱性,讓“三農”題材短視頻得到井噴式增長的同時,也讓更多農村、農人、農貨進入大眾視野,眾多“養在深閨人未知”的優質農產品,被成功端上了消費者的餐桌。
鄉村生活、美食成創作高頻詞,新農人逃不開的“廚子命”?
“三農”網紅最成功的例子當屬李子柒,相信一提到新農人,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李子柒。 李子柒最初在美拍發布視頻,后因新浪微博推出的扶持內容原創者計劃而徹底走紅。
2017年12月,李子柒入駐抖音,截止目前粉絲量已超五千萬,成為平臺屈指可數的重量級博主,也穩坐抖音新農人Top20榜單的第一寶座。 除在國內微博、B站、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發布視頻,李子柒還在國外You Tube平臺上注冊了賬號,并以1410萬粉絲量,突破了“YouTube中文頻道最多訂閱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平均視頻播放量高達2580萬,成為中華田園生活文化的穩定輸出堡壘,她也被國外網友稱為“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優質內容的輸出為李子柒帶來了龐大的收益,據大數據交易平臺數據寶統計顯示,2019年李子柒收入為1.6億,這一數字雖遭其所在團隊否認,但其強大的吸金能力也可見一斑。而在李子柒成功變現的背后,是品牌化、全產業化發展的身影,超級IP的打造使“李子柒”這三個字變成“吸金石”。
之后,越來越多“李子柒”式新農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前有“潘姥姥”、“康仔農人”、“蜀中桃子姐”等鄉村美食達人,后有“張同學”、“鄉愁”、“念鄉人周周”等鄉村生活博主,他們的視頻中折射出的鄉味、野趣和新農村面貌,重塑年輕一代的鄉村印象的同時,也喚醒了部分中年群體的集體回憶。
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數字鄉村建設不斷推進,數字化交往空間開始重構城市與鄉村的關系。碎片化的短視頻與圖文信息,構建了“數字原住民”的鄉村記憶。
縱觀抖音新農人的Top20榜單,其博主大多來自于西南、華中地區,其中四川、河南、福建與江西分別位列前三。而粉絲基本集中在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四川這五大省。
表2:抖音新農人Top20粉絲畫像來源:灰豚數據
在20個博主中,有15個博主的女性粉絲居多,5個博主的男性粉絲居多,女性群體已是支撐“三農”短視頻流量的中流砥柱。
新農人粉絲群體具有年齡跨度較大、范圍廣、集中度高的特點,粉絲年齡從18歲橫跨至50歲以上,主要集中在31-40歲,也就是70、80后群體,他們大多數人親歷了中國鄉村的變遷,在時代的洪流下與鄉村生活漸行漸遠,“三農”短視頻的走紅展現了現代鄉村的面貌,為他們尋回了失落的農村記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齡段的群體具備收入穩定、消費頻率較高、消費能力強的特點,新農人們或可抓住這一優勢開發商業契機。
從創作內容上看,抖音新農人Top20的博主們主要圍繞著鄉村生活、美食、水產品、特色農產品等主題進行創作。其中出鏡率最高的為“美食”與“鄉村生活”,這二者往往又是兩相結合以呈現,十個新農人九個“廚子”的現象司空見慣,“三農”短視頻刻板、同質化和表面化的傾向逐漸顯現。
如今,隨著鄉村振興政策利好以及平臺技術的成熟,入局“三農”短視頻的人將會越來越多。但想成為下一個李子柒,并沒有那么容易,內容與題材是賬號吸粉的關鍵,除了鄉村美食,廣袤的田野里還蘊藏著更豐富的人文風貌,值得新農人們去深挖。
原汁原味、樸實、真實的鄉土人情才是打動“抖人”們的利器。正如“張同學”所說:“農村跟城里生活不一樣,春天收拾地播種,夏天施肥打草,秋天收玉米,冬天上山砍柴,一年四季都有做不完的農活,這些都是拍不完的題材。”
“三農”賬號變現難,品牌IP化打造或是解決路徑
短視頻的崛起、直播帶貨的發展,最直接的意義就在于打破了信息的不對稱性,解決了優質農產品銷售不暢的問題。 通過短視頻平臺,農產品的潛在用戶接收到相關信息的推送,獲得了購買渠道。而“三農”博主通過電商渠道,直接鏈接生產端與消費端,打通農產品的上行通道,減少層層加價的中間環節,將賦予農民更多的產品增值。
從最初的“土味”低俗審丑,到目前以原生態生活化為主導,“三農”短視頻正逐步向正能量優質內容轉型。但如何實現從“鄉土記憶”到“鄉土經濟”的轉化,亟待新農人們探索一條新的解決方案。
除了傳統的流量分成、平臺補貼、粉絲打賞、廣告分成外,電商帶貨與直播帶貨是眾多擁有產品的“三農”創作者主要依靠的變現方式。Top20榜單中,近一半的博主開通了直播帶貨的功能,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些創作者借助于“邊看邊買”的視覺沖擊力和消費刺激性,通過在視頻中對家鄉美食特產和特色農產品的展示,進而完成用戶的購買和轉化。 2021年抖音發布的“三農”數據報告顯示,農村視頻創作者實現收入同比增長15倍。與其他類型的創作者而言,自身擁有產品、靠近產品的新農人們在變現上有著天然的優勢。
但更多數據表明,新農人短視頻變現效率較低。由于門檻低、品類單一、同質化競爭等因素,加之農業領域限制大,造成“三農”自媒體賬號變現較為困難的局面。 面對困境,打造差異化品牌IP或許是“三農”短視頻賬號成功破局的“金鑰匙”。 這一解決路徑也能在抖音新農人Top20榜單上找到答案,在抖音新農人Top20榜單中,粉絲量越多,排名越靠前的大V,其更在乎品牌IP化的塑造。我們可以“蜀中桃子姐”為例來具體分析。
蜀中桃子姐通過打造個性化IP品牌,開設多個淘寶店鋪,成立了自屬的食品工廠和相關的傳媒公司,并以短視頻內容為主,開啟了全產業鏈變現之路。旗下缽缽雞調料、火鍋調料、兔肉等一系列帶有鮮明個人特色的產品火爆全網,成為網紅食品。
“桃子姐”所在的自貢榮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也成為當地的領軍企業,她以一人之力帶動公司實現營收2億元,帶動縣域產品外銷,為當地電商注入活力,促進當地人員就業,引領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小農經濟走向數字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深度契合了國家鄉村全面振興發展戰略。
未來,新農人博主們應加強輸出多元化優質內容,吸引更多粉絲流量,并結合傳統文化和當地特色農產品,立足于生活現實,形成鮮明的品牌IP,拓寬收益渠道,進一步提升變現能力,并把個人發展與鄉村發展納入協同進步的路徑。
“三農”短視頻帶貨的興起正在形成示范效應,吸引和帶動著更多人才返鄉創業、扎根農村。這些掌握短視頻、直播技能的新農人,成為了聯農帶農的載體,推動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鄉村全面振興一股關鍵力量。 新農人們正站在時代的黃金風口上,相信不久的將來新農村、新農業也將迎來嶄新的面貌。
參考資料:
1. 界面新聞《抖音渴望“張同學”》
2. 光明網《短視頻何以成為“新農具”》
3. 農業中國《鄉村生活短視頻為啥走紅?》
4. 智商稅研究中心《抖音?快手?新農人逃不掉的廚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