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2022年以來,互聯網醫療風平浪靜,互聯網醫療園區卻火了!
4月,兩家企業分別在廣東、湖南與當地政府部門簽約,建設互聯網醫療產業園;加上此前的貴州海鷗數字醫療器械產業園、青島海橙數字醫療產業園以及奈特瑞在四川成都、山東淄博簽約的園區項目,2022年以來,至少已有6個以互聯網醫療為主題的園區產生。
除了銀川、海南兩地之外,目前其他區域的園區大多以拿(互聯網醫院)牌照作為吸引企業的主要條件,資質申請也確已成為業內許多企業的現實需求。不過,拿牌照之后,企業的目標是長遠發展,園區能否為其提供后續支撐,使園區與企業共同成長?這是更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爭做“送水人”,互聯網醫療園區火熱
2014年以來,醫聯等互聯網醫療公司在成都天府軟件園孵化、發展。2017年,早期試水互聯網醫院的一批企業聚集銀川;2017年底,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揭牌運營,吸引包括互聯網醫療在內的互聯網企業入駐。由此,互聯網醫療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形成,如今,產業園已成為該領域的重要業態之一。
目前,全國多地已建成或正在籌建互聯網醫療產業園:
2017年,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揭牌運營。
2019年,海南生態軟件園開始吸納互聯網醫院落戶,博鰲樂城也有小部分互聯網醫院入駐。
2021年,成都雙流海豚數字醫療產業園投用,成都溫江健康服務業集聚區將互聯網醫院作為園區業態組成部分,天津經開區加大互聯網醫院招商力度。
2022年,貴州海鷗數字醫療器械產業園籌建,互聯網醫院定位為園區的重要基礎設施;青島海橙數字醫療產業園啟動招商,成都奈特瑞天府互聯網+醫療孵化基地、淄博經開區奈特瑞互聯網醫院孵化基地、廣東奈特瑞互聯網醫療產業聚集區、湖南云鵲互聯網醫療產業園簽約籌建。
至此,互聯網醫療產業園在全國遍地開花。2022年,僅僅在4月份,就有兩個產業園項目與當地政府部門簽約啟動籌建。
4月12日,奈特瑞分別與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商務局、廣東醫谷產業園就“奈特瑞互聯網醫療產業聚集區”項目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后,奈特瑞將在廣東醫谷產業園內部署“互聯網+醫療”產業基地。4月24日,云鵲互聯網醫療產業園與湖南湘潭雨湖區簽約,將在雨湖高新區落地。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由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醫院大多集中在上述區域。同時,入駐園區的企業也遠不止傳統的互聯網醫療公司,還包括藥械企業、流通企業、保險公司、醫療科技公司等,也就是說,各類公司都試圖利用互聯網跨越空間的特性,將互聯網醫院作為基礎設施,向患者服務端延伸。
而產業園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也意味著越來越多企業熱衷于投身園區建設和運營,成為大健康領域各類公司布局互聯網醫院的“送水人”;甚至一家企業在多地落地園區,例如,海豚數字醫療產業園和海鷗數字醫療器械產業園由桃子健康旗下公司運營,奈特瑞在成都、淄博、廣州等地簽約建園區。
除了拿牌照,園區還能做什么?
互聯網醫療產業園的產生與各地政策環境、人力資源條件、產業基礎等因素相關,園區也在企業入駐的不同階段發揮著不同功能。
入駐前,軟硬件服務“一條龍”
企業正式入駐前,園區的主要功能是幫助企業申辦互聯網醫院牌照,提供線上線下的全流程支撐。線上包括系統建設、監管平臺對接、驗收等環節,線下包括實體醫療機構依托或設置、辦公場地等環節。
“前期遇到的最大困難就在于,各地申辦政策有差異,即使是同一地的政策也可能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成都雙流阿如拉互聯網醫院運營負責人丁金煥告訴動脈網,如果全靠企業自己研究,成本投入很大。
盡管國家衛健委出臺了《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文件,但在實踐中,各省份的要求不盡相同。有的要求依托醫院,有的則可依托綜合門診部;有的要求一家醫療機構僅能對應一家互聯網醫院,有的則允許一家醫療機構對應多家互聯網醫院。
在更細的顆粒度上,互聯網醫院與監管平臺的對接數據、接口標準等,各地均有不同的要求,甚至可能發生變化。對于初次、甚至可能只會有一次申辦經歷的企業來說,了解這些內容,也同樣需要時間成本。
“目前,我們幫助企業拿牌照的過程已經流程化、模式化和規范化。”海豚數字醫療產業園副總裁陳靜波表示。
因此,對入駐企業來說,首先能夠獲得園區的支持,是更高效率的資質申請過程。
入駐后,支持運營“扶上馬”
企業入駐并開始運營互聯網醫院之后,園區主要為其提供人才、管理、風控等的一系列支持,使企業能盡快走上正軌。
海豚數字醫療產業園于2021年9月整體投用,入駐企業現正處于運營初期。園區副總裁陳靜波提到,園區已有40多張互聯網醫院牌照,其中約80%左右的企業進場辦公。一些互聯網醫療業務體系成熟的公司迅速進入狀態,例如京東健康、九州通等,但首次運營互聯網醫院的企業則可能遇到諸多問題。“所以,我們現在的工作重心已經由牌照申辦轉移到運營支持。”
據了解,為了輔助企業運營,海豚數字醫療產業園建立了問診能力輸出中心和醫務中心。其中,問診能力輸出中心主要幫助企業梳理團隊架構、制定醫生培訓和管理規范;醫務中心主要幫助企業搭建醫務體系,進行規范的醫療質量管控,協同企業進行法務風控、協助處理投訴糾紛等,幫助企業進行風險預防和控制。此外,園區還對企業進行政策解讀、實戰案例等的分享和培訓。
互聯網醫療催生了多種新崗位,如醫生運營、患者運營、醫學新媒體運營、醫務管理、技術開發運維等,當然,也需要大量醫生。
“缺人才,是許多企業反映的難題。”海豚數字醫療產業園副總裁陳靜波提到,園區為此與四川5所醫學類高校對接,直接聯動開展校招,為入駐企業吸引各類人才。
海橙數字醫療產業園CEO王涵則介紹,園區依托海爾技術及醫療資源,建立了醫生及院士資源庫,今后可為入駐的互聯網醫院提供支撐。
成長期,規范監管與產業支撐并行
全國幾個園區中,銀川和海南投用時間早,更多企業已進入運營期。此時,園區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在互聯網醫院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后,近兩年來,銀川和海南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強化對互聯網醫院各環節的監管,包括診療服務規范、院務公開、年度校驗等。
2021年,海南省衛健委還開始對外公布社會辦互聯網醫院的服務量情況。2021年1月,58家互聯網醫院中,僅少數幾家產生了有效的運營數據;20家互聯網醫院的醫生數為0,47家的診療量為0,以及51家的處方量為0。
在數據公示的督促下,更多互聯網醫院啟動實際運營,到2021年第三季度,絕大多數互聯網醫院都已進入運營狀態,僅有少數幾家的“0”運營狀態尚未打破。
在強化監管的過程中,園區一方面需向企業進行及時的政策傳遞與解讀,引導企業自律;另一方面,也通過資源對接、行業交流等方式持續助力企業成長。
例如,2020年《銀川市互聯網診療服務規范(試行)》出臺時,銀川市衛健委、銀川互聯網+醫療健康協會第一時間就以動脈網為獨家平臺,直播新規解讀,中關村創新中心企業也參與到解讀中。2021年4月,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舉辦“互聯網醫院運營及數據合規專題”政策解讀會,又邀請律師對相關政策進行了深入解讀。
與此同時,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還在藥械供應、知識產權保護、健康險合作等方面,為企業進行資源對接。
整體上看,此時的園區運營方主要承擔了規范發展引導與產業支撐并重的職能。
差異化定位,不同角度促進產業發展
盡管各個園區都要有強力的政策支持,并由政府部門引導、企業參與運營,但整體上看,仍然產生了兩大類型:政策導向型和企業導向型兩大類。不同類型中,園區服務內容也有所不同。
以銀川和海南為主的政策導向類
銀川作為全國互聯網醫院先行先試的城市,政策突破一直起到了直接的引導作用。除了好大夫在線、微醫、丁香園、春雨醫生等企業早在2017年就落戶銀川之外,此后也陸續有醫療健康企業到銀川落地,尤其是集中在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
銀川谷醫堂互聯網醫院于2019年獲批,谷醫堂線下業務主要在湖南,線上面向全國。“銀川和園區作為互聯網醫院先行試點示范區域,在最新政策解讀、互聯網醫療知識培訓、行業交流會議、政府扶持政策申辦等方面提供了及時、有前瞻性的信息和機會,并且提供了相應的投融資對接、項目路演等支持。疫情期間,還對園區辦公場所實施了免租一個月的支持。”谷醫堂互聯網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大多企業到銀川落地主要是受政策引導。”左手醫生創始人兼CEO張超表示,為了更好地支撐診療AI產品發展,公司也于2021年在銀川拿了互聯網醫院牌照,中關村創新中心在其中搭建政企溝通渠道。
海南同樣如此,2019年-2020年,大批企業受海南審批政策的吸引,前往海南生態軟件園申辦互聯網醫院。隨著海南在數字醫療領域的產業積累,目前,數字療法已成為當地的探索方向。2022年,海南省將“探索數字療法先行試用”列入其“十四五”數字健康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這是數字療法首次被列入省級規劃;海南生態軟件園可成為數字療法研發基地。
這一政策走向也恰好滿足了部分企業的需求。已入駐海南生態軟件園的妙醫佳互聯網醫院提出,公司正在開展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心理等疾病的數字療法申報,計劃在園區落地,因此希望海南和園區在數字療法政策方面給予重點支持。
整體上看,政策導向型園區主要依靠當地政策、尤其是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突破意義的政策來吸引企業,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一種載體,做好后續跟進服務。
以資質申辦為切入點的企業導向類
對企業導向類的園區來說,盡管也要獲得當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獲得審批、稅收、招商獎勵等政策,但園區建設運營企業在其中發揮著更重要的“攢局”作用。
相較于政策導向類園區,企業導向類園區更大的差異是:申辦互聯網醫院牌照是吸引企業入駐的主要條件之一,一般以200萬元以上的首年申辦費用,以及每年數十萬元的后續費用,已成為一種產品形態。
“我們由一家醫療信息化系統研發的技術驅動型公司轉型為數字醫療生態服務商。”海橙數字醫療產業園CEO王涵稱,“近兩年來,各類醫療健康企業申請互聯網醫院牌照的需求逐漸旺盛,我們開展了資質申請的基礎建設全流程服務,直至2021年底準備在青島創辦產業園。今年海橙數字醫療產業園落地青島之前,我們已經為十余家企業成功建設數字醫療平臺并申請了互聯網醫院牌照。
奈特瑞創始人兼CEO曲毅則表示,傳統的醫療健康產業鏈數字化轉型需求迫切,按照前幾年的模式,這些數字化轉型項目的集約化程度并不高,在逐步集約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多個互聯網醫療產業園,此前的系統建設服務商也就演變為園區建設運營方。
企業入駐后,園區一方面為其運營提供支撐,另一方面,基于企業的共同訴求,尋求更多優惠政策或政策突破。例如,伴隨著企業陸續入住,海豚數字醫療產業園正在向當地醫保部門爭取醫保支付政策。
此外,也有兩種類型特征兼具的園區。2022年,國務院2號文件《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發布,將貴州定位為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支持貴州深入實施數字經濟戰略,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為產業轉型升級和數字中國建設探索經驗。
在此背景下,貴州省政府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和數字療法融合發展,由當地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建設運營的海鷗數字醫療器械產業園落戶貴陽白云區。
據了解,海鷗數字醫療器械產業園將吸引互聯網醫療、數字醫療相關企業機構入園,為符合標準的企業提供互聯網醫院建設和數字療法產品證書等相關資質的申辦全流程服務,以及后續運營支持。
“代辦”模式后,園區如何深謀遠慮?
互聯網醫療產業園一片火熱的同時,業內也曾發出不同聲音,尤其是對企業導向類園區;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種中介性質的模式,而醫療行為需要極其注重安全和質量,因此,對這種模式下“代辦”的互聯網醫院持懷疑態度。
“我們不否認為企業提供居間或代辦服務,因為絕大部分企業對建設流程并不熟悉,需要專業的團隊提供服務。”海橙數字醫療產業園CEO王涵表示,“在嚴守醫療安全制度,嚴格按照審批驗收規則與標準建設的情況下,為企業提升資質申辦效率,本身就是有意義且能夠創造價值的。資質申請只是入駐的基礎,產業園真正的價值是在此之上為企業全方位賦能,營造更好的智慧醫療生態環境,為企業提供互聯網醫院基礎建設、可快速搭建的個性化系統、以及相關的運營管理、資源鏈接、投融資等全流程服務,培育出更多數字健康‘獨角獸’公司。”
奈特瑞創始人兼CEO曲毅認為,這種模式是互聯網醫療業態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結果,說明產業分工更加明確。“術業有專攻,不可能要求每家公司都成為互聯網公司、做重復的工作,浪費時間、浪費資金。醫療健康產業鏈的良性發展,應該有大量to B型的公司成長起來。同時,有了更多這樣做基建的企業存在,形成充分競爭、優勝劣汰,行業也會向著更好的結果發展。”
動脈網認為,不只是在申辦環節,直至此后的線上醫療服務全流程,不論是園區運營方還是企業自身,都應以高標準來進行自我約束,才能使這類園區模式更好地立足。
互聯網醫療不同于實體產業,其大量業務可在線上開展,形成產業聚集區之后,怎樣才能成為真正意義的園區?
“產業協同”是此次多家園區、企業和動脈網交流過程中頻繁提及的詞。不過,業內暫未形成成熟的產業協同路徑,各家企業對此提出了經驗、建議和暢想。
海南蠻牛健康互聯網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入駐博鰲樂城后,已在業務協同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例如,拓展多點執業醫生與海南實體醫院的醫生資源,入駐醫生數量和問診數量過去一年同比快速增長;將現有的慢病管理業務與海南樂城高端項目結合,對接樂城線下醫美、康養、再生等獨特的消費型醫療資源,利用線下遠程醫療中心的地域優勢,組建線下服務團隊,為高凈值客戶提供高優質服務,促進醫藥險服務生態落地。
該負責人還建議,希望園區結合各醫療機構優勢能力,制定針對各機構之間的商務合作優惠政策,使園區內各機構互相賦能,提升整體競爭實力;進一步開放、優化進口藥械申請的優惠政策,幫助機構尋找合適的國外先進藥械、對接本地醫療機構和項目商機;制定更多專業人才引入政策,幫助互聯網醫院在樂城本地擴建醫療、陪診、線上照護等服務能力。
成都雙流阿如拉互聯網醫院運營負責人丁金煥提出,同一園區內還有保險背景的企業入駐,希望未來能夠找到醫療與保險之間的合作點。
海橙數字醫療產業園CEO王涵認為,企業形成聚集之后可以“抱團取暖”,在多個維度產生合作。“例如,各家互聯網醫院服務均有側重點,如果園區內的互聯網醫院之間形成轉診,就有望降低整體獲客成本;同時,各家企業還可共享遠程醫療等基礎設施,降低硬件投入。”
此外,奈特瑞在成都鵬瑞利、廣東醫谷等地的互聯網醫療產業集群,將促進線上線下醫療資源的協同。按照奈特瑞創始人兼CEO曲毅的計劃,其園區定位于醫療綜合體。“在投入線上運營面向全國患者的同時,也加強醫療機構接診本地患者的線下服務,園區內引入涉及各類專科、醫技的企業,成為一家‘綜合醫院’,滿足患者多樣化需求。”
因此,未來,各地園區還需在產業協同方面進行可落地的模式探索,為企業實現更長期的降本增效,而非只做拿牌照的“一錘子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