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經濟e線
一方面,新的市場進入者仍在繼續涌入,另一方面,個人系基金公司旗下產品發行難屢屢再現。4月28日,同泰基金公告稱,同泰自主創新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值得注意的是,同泰自主創新是今年以來第10只募集失敗的基金,也是內首只發行失敗的主動權益類基金。該基金為偏股混合型基金。
此前,同泰自主創新還經歷了一次發行延期。3月26日,同泰自主創新混合基金發布募集期延長公告表示,該基金于2022年1月28日開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期為2022年3月28日。現為充分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根據有關合同規定、協商,決定將延期結束基金的募集,募集截止日由原定的2022年3月28日延期至2022年4月27日,即2022年4月28日起不再接受認購申請。
包括同泰自主創新在內,今年來同泰基金已有兩只基金募集流產。2月16日,同泰基金旗下偏債混合型基金——同泰同享宣告募集失敗。該基金定位于“固收+”產品。同樣,公司在宣布募集期延長之后,同泰同享最終仍以失敗告終。
另據中國基金業協會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底,我國公募基金資產凈值為26.34萬億元。基金管理人數量合計達到152家,相比2021年末增加1家。查閱證監會網站發現,新增的1家公募基金為泉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該基金于今年1月末獲批核準,為個人系基金公司。其創始人為原東方紅資產管理創始人王國斌、東方紅資管前總經理任莉等人。
泓德、睿遠遭“雙殺”
Wind統計還表明,當前已有基金產品發行的個人系公募機構共計19家。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包括貨幣基金在內,19家管理人合計管理規模約3314億元,較2021年四季度末的3661億元,環比下降347億元,降幅近一成。
若剔除貨幣基金的話,19家管理人合計管理規模約3310億元,較去年四季度末的3658億元,環比減少348億元,減少近10%。同期,今年一季度基金市場規模較去年四季度末小幅縮減,總規模近25.08萬億元,環比減少1.48%。可見,個人系公募管理基金規模降幅大幅超出行業整體水平。
新經濟e線注意到,特別是作為個人系公募領頭羊,泓德、睿遠兩家基金公司今年一季度更是遭遇業績和規模“雙殺”,在管規模均大幅縮水超百億元。
泓德基金資產規模,來源:Wind
截至今年一季末,泓德、睿遠兩家基金公司非貨幣管理規模各為746.52億元和520.97億元,分別位列個人系公募第一大和第二大。不過,較去年四季度末的981.37億元和633.96億元,兩家基金公司規模均大幅縮水234.85億元和112.99億元,環比降幅分別高達23.93%和17.82%。
其中,泓德基金于2015 年2 月獲批成立,為國內首家個人系公募基金公司。其第一大股東為公司總經理王德曉,持股比例為25.91%。據悉,王德曉曾任陽光保險集團前副董事長兼副總裁、陽光資管前董事長兼總經理、華泰資管總經理等職。
據新經濟e線了解,2020年為泓德基金的高光時刻。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公司旗下31只基金管理規模突破千億元大關,為1167.75億元,行業排名41/144。不過,進入2021年,公司基金規模已跌至千億元以下。到2022年一季度,其管理規模再下臺階,行業排名也退后至60/149。今年,泓德基金僅發行了一只偏股混合新基金——泓德產業升級,已于2月8日成立,基金募集規模僅為3.19億元。
從業績表現來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泓德基金旗下多達11只主動權益型基金(A/C合并計算)凈值跌幅超過兩成,并大幅跑輸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分別包括泓德豐潤三年持有、泓德臻遠回報、泓德卓遠A/C、泓德卓遠、泓德睿澤、泓德豐澤、泓德遠見回報等。其中,泓德睿澤和泓德豐潤三年持有今年一季度末管理規模分別高達84.75億元和85.92億元,分別位列公司旗下主動權益型基金規模榜第一和第二位。
同樣,在經歷了2020年和2021年的高速發展之后,睿遠基金今年也遭遇“急剎車”。在過去三年,成立于2018年10月29日的睿遠基金保持了每年發行一只爆款基金的節奏。旗下三只基金分別為睿遠成長價值(A/C合并)、睿遠均衡價值三年(A/C合并)、睿遠穩進配置兩年持有(A/C合并)。但截至目前,睿遠基金今年來尚沒有新基金發行。
睿遠基金資產規模,來源:Wind
截至今年一季末,睿遠成長價值(A/C)、睿遠均衡價值三年(A/C)、睿遠穩進配置兩年持有(A/C)年內凈值回報率分別為-25%、-25.08%、-19.70%、-19.75%、-5.99%、-6.07%,也都跑輸了同期業績比較基準。
作為睿遠基金掌門人,公司總經理陳光明曾任東方證券資管理董事長;副總經理傅鵬博曾任興全基金副總經理、總經理助理、研究部總監、基金經理,匯添富基金首席策略師。兩人持股比例分別為55%和12%。
個人系公募發展陣痛
新經濟e線注意到,從創始人和主要股東的從業經歷來看,大部分個人系公募的核心成員均有多年公募基金任職經驗。但不可否認的是,個人系公募創業之初,亦面臨搭建強大投研團隊需要時間、對核心基金經理依賴度較高、投資風格較為聚焦不一定適應階段性市場行情等,發展陣痛在所難免。特別是當市場持續震蕩缺乏賺錢效應時,個人系公募面臨的困難更加突出。
如與睿遠基金同一時期成立的同泰基金就遠沒有前者幸運,今年來已有2只基金發行失敗的慘痛經歷。公開資料顯示,同泰基金成立于2018年10月11日,公司發起人股東分別包括劉文燦、劉韞芬、上海藍尚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王雪梅、馬俊生,各持股38.20%、32.00%、20.00%、4.90%、4.90%。其中,公司董事長劉文燦曾任華夏基金財務部總經理、辦公室主任、稽核總監;董事劉韞芬曾任國投瑞銀運營部副總經理;總經理馬俊生曾任平安證券副總裁、華泰聯合證券總裁。
但成立至今,同泰基金管理資產規模仍在百億元以下徘徊。哪怕是最高時的2021年四季度末,旗下基金規模合計也僅34.71億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包括一只新成立基金在內,公司基金規模縮水至26.52億元,環比降幅超過兩成,達23.6%。其行業排名也從2021Q4的131/149進一步落后至今年一季度末的136/149。
相比之下,部分個人系公募集中優勢資源,在發展方向上鮮明地展現出核心人員的投資能力圈與市場號召力(募資能力),比如睿遠基金、東方阿爾法基金聚焦發展偏股基金,蜂巢基金和博遠基金則重點發展債券型基金。
除了泓德、睿遠兩大龍頭以外,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在管非貨幣基金規模超過百億元以上的個人系公募機構還有匯安基金、惠升基金、蜂巢基金、中庚基金、淳厚基金、東方阿爾法基金、恒越基金,分別為442.69億元、358.54億元、349.29億元、257.97億元、252.71億元、111.60億元、108.25億元。
從基金規模變動情況來看,惠升基金、蜂巢基金、中庚基金三家個人系基金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均錄得正增長,環比增幅分別為14.61%、5.09%、5.06%,較去年四季度末分別增加了45.70億元、16.92億元、12.42億元。
同期,余下四家公司管理規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別是恒越基金、東方阿爾法基金均較去年四季度大幅下降超過兩成,分別達26.35%和20.75%,規模分別縮水38.73億元和29.21億元。
相比之下,主打固收產品的匯安基金環比降幅在10%以內,為6%,旗下債券型基金合計管理規模達328.74億元,占比超過七成,高達74.26%。公開資料表明,匯安基金成立于2016年4月25日,全部由自然人持股。其中,公司董事長何斌曾就職于北京市財政局、北京京都會計師事務所、證監會基金監管部、曾任國泰基金副總經理、建信基金督察長等職,其持股比例為40.6%,為第一大股東;總經理劉強曾任北京剛正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持股4.5%。
與此同時,今年一季度末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不足百億元的個人系公募機構合計達10家,特別是達誠基金、尚正基金、凱石基金、合煦智遠基金、明亞基金、易米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規模均在5億元以下,后兩家更是低至0.38億元和0.12億元。
業內認為,在公募行業白熱化的競爭態勢下,個人系公募基金更需要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形成鮮明特色,此舉才有望贏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