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產業評論 莘奇疾
編輯|時光
編審|時光
十八大后,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2020年11月23日,隨著貴州省宣布所有貧困縣摘帽,中國已無貧困縣;2021年2月25日,源于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辦公室的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
從扶貧共建到鄉村振興,無縫銜接,順理成章。
在脫貧攻堅時期,充分發揮宣傳文化系統媒體資源、文創資源、智力資源等優勢,以文化助力脫貧,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現象。
不久前,文旅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這標志著在新的發展階段,將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完整概念,強調以文化產業來賦能鄉村振興工作,有了正式的指導政策。
鄉村振興與三農領域既是黨中央關注的核心工作領域,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產業發展機遇,如何在這個領域順勢而為發揮自身所長實現自我價值,值得文產人關注。
如上表所示,《意見》中提及了文化產業賦能的八大領域,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首先來關注 “手工藝賦能”這個領域,探討一下如何將“指尖技藝”真正地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指尖經濟”。
鄉村手工藝領域具有非常好的發展潛能
《意見》將“手工藝賦能”列為重點領域之一,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該領域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與很好的發展潛能。
鄉村手工藝歷史悠久且發展基礎較好
在我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占據主體地位,也因此造就了分布廣泛的手工藝從業者,鐵匠鋪、木匠鋪、裁縫鋪等,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都是我國鄉村中常見的元素。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傳統的手工藝行業受到了巨大沖擊,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也有不少技藝在不斷地傳承發展,并被官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所收錄并加以保護。
△國務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2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有十大門類計3610個子項。其中“傳統技藝”這個門類之下共有629個項目,是項目數量最多的門類。在其他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里,傳統技藝也占據了較大比重
在很多人的心目之中,傳統手工藝行業意味著工匠精神與優良品質,這種認知為傳統手工藝的振興與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傳統的手工藝從業者往往以專注的匠心去制作每一件產品,用簡陋的工具精心雕琢出質量一流的產品,這樣的產品近幾年愈發受到消費者追捧,章丘鐵鍋的走紅就是例子,“章丘鐵鍋鍛打技藝”也是濟南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事實上,大力發展特色傳統手工藝品是很多地方政府推動扶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的優先選擇。
△海南白沙縣的黎錦歷史悠久,在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后,得到多方面重視,黎錦制作不斷傳承創新,已經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吸納年輕人就業的重要行業。圖片源自白沙縣文化館
除了這些傳承本地傳統的特色手工業之外,還有不少在當地扶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中發揮突出作用的手工藝是在近期才形成規模與優勢的,云南大理鶴慶的新華銀匠村就是這其中的典型案例。
云南鶴慶在傳統上有銀器制作的基礎,但在歷史上并未形成產業。改革開放后大批村民開始走南闖北謀求發展,各地的銀器制作行業成了他們的首選。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積累了技藝與資金的手藝人陸續返鄉創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也涌現出一批代表人物,當地政府因勢利導,有意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形成了“前店后坊、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特點,“銀匠村”的品牌逐步就傳揚開來。如今的銀匠村不但自身產業做得風生水起,還入圍了云南省的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帶動了旅游經濟的發展。
鄉村手工藝的發展潛力
一般認為,嚴格意義上的手工藝品是特指民間的勞動人民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產為主的一種工藝美術品,不少手工藝品因此兼具文化藝術品與日常生活用品的屬性。
寬泛一點來看,手工或者半手工制作的工藝美術品與日用消費品,都屬于手工藝品的范疇,如皮具、竹編、草編、手工刺繡、蠟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紙、服飾、玩具等。
手工制作工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制作歷史,由于其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因此生產和需求都比較旺盛,且流傳至今一直沒有中斷過。今天,人們生活水平與審美眼光日益提高,文化自信深入人心,很多傳統手工制作工藝以其獨特的藝術吸引力和實用的性能,重新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目光。
△位于廣西靖西市的舊州被稱為“中國繡球之鄉”,生活于此的壯族同胞精于手工制作繡球,2013年壯族繡球制作技藝和壯族拋繡球習俗被列為第四批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里山水秀美,自然風光如詩如畫,與充滿濃郁人文色彩的舊州古鎮相得益彰,手工藝與旅游產業都紅紅火火。圖片源自廣西衛視
△貴州以刺繡、蠟染和民族服裝服飾為重點,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具有濃郁民族特色與文化內涵的手工產品極受消費者喜愛,全國婦聯還將錦繡計劃寫入提交聯合國的《新時代婦女扶貧減貧的中國經驗》。圖片來自天眼新聞
不少手工技藝項目還在不斷開發新的產品與新的市場。
據有關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在2020年,我國的手工藝行業市場規模已近萬億,并且還在較快增長。這樣大規模的市場容量不容忽視,也有足夠的體量容納更多的加入者。也就是說,在需求端,鄉村的手工藝品極具發展潛力。
手工藝賦能的發展現狀與難點
手工藝行業屬于人員密集行業,從業的入門門檻不高,因此老早就被各級政府寄予厚望,成為扶貧與鄉村振興中的重點領域。
所以,今年這份《意見》的出臺并不意味著這個工作是要從今天開始落實,而是對過往工作進行了總結提煉,并呼應了一些重要法規或文件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并不是將屬于文化產業范疇的項目引進到鄉村之中,而是一種更高級別的融合。賦能更多意味著將先進的理念與經驗賦予鄉村原有的文化產業——比如我們今天重點提到的手工藝生產,從而推動傳統的產業形態升級,并根據鄉村的稟賦發展出新的產業形態。
經過多年的磨合,盡管各地的鄉村手工藝發展水平各有不同,但從整體來看,都具備了一定基礎,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例如,很多地方在黨委與政府的支持下,引入專業公司,建立起了“黨員+專業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制作各種手工藝品、民族服飾以及旅游紀念品,建立研學基地,發展鄉村民宿,發展特色旅游業。在這個模式中,黨員與合作社的存在保證了項目發展堅持以村民為核心的模式,充分照顧了村民的利益。
再如,在宣傳借勢方面,很多鄉村操作起來一點兒也不含糊,充分享受到各方各面對鄉村振興的支持紅利。
△而最近爆紅的網絡名人“帥農鳥哥”則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塑造了鄉村手藝人的嶄新形象,收獲粉絲無數
相應地,各地的手工藝賦能鄉村振興工作存在的問題也比較近似,例如:
意識問題:村民普遍對政府比較依賴,寄望于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幫扶模式,并不愿、不敢真正面向市場;政府也習慣于深度介入,替群眾安排好一切。
人才問題:大多數非遺傳承人年齡偏大、創新不足,傳承面臨風險;人才特點比較單一,以加工技能為主,缺乏產業化所需的其他人才。
產品問題:過于強調傳統特色而缺乏時代感,同質化嚴重,還處于我生產什么就提供什么的階段,用戶意識淡薄。
如何解決這些共性的老大難問題,才是文化產業體現自身價值、彰顯賦能水平的關鍵所在。
手工藝賦能未來突破的關鍵點
針對目前發展存在的種種問題,《意見》特地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強調在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在解決問題謀求大發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堅持這些原則。
在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看來,就手工藝賦能領域而言,以上四項基本原則中,市場化運作或許是最關鍵的突破點。
市場上,一個成熟的產品在推出之前,首先要搞明白一系列問題:
產品的消費群體是誰?競爭對手有哪些?差異化在哪里?要傳達給消費者什么樣的文化內涵?如何定價?依托哪些銷售渠道?采用什么材質什么生產模式?銷量與收益預估如何?倉儲物流怎么解決?如何做推廣,怎么投放廣告?如何根據消費者反饋改進產品?如何保證不侵犯他人權益且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保護機制?如何處理消費者投訴?……
這僅僅是市場化生產模式的標準流程,并不是什么高標準。如果以此標準來橫量,目前大多數鄉村手工藝項目在市場化方面都不達標。
運動式、扶貧式的銷售形式不長久,只能算是“輸血”,只有真正融入市場才能建立健康的“造血”機制。
對鄉村手工業來說,市場化運作是行業繁榮發展的前提,也是解決其他很多相關問題的鑰匙。因此引進或組建專業的市場運作團隊,將相關各方的利益進行深度綁定,用專業手段解決處理相應問題,將是未來手工藝賦能鄉村振興的唯一途徑。
這是一個改造、提升乃至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套路與方式,跟隨市場的節奏而靈活改變,不斷匯聚各種資源,新的可能性與機遇由此不斷出現,振興之路也就越走越寬、越走越穩。
結語
面對鄉村振興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課題,文旅部等六部委在《意見》中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標:
到2025年,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基本建立,匯聚和培育一批積極參與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企業、機構和人才,推動實施一批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重點項目,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文化產業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文化產業特色鄉鎮、特色村落,推出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典型范例。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鄉村文化業態豐富發展,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鄉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文化產業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更加顯著,對鄉村文化振興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
機遇難得,愿有志于此的文產人能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繁榮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部分參考資料:[1]文旅部.《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政策解讀[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4/08/content_5684002.htm.
[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A/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3]指尖技藝助力鄉村振興|貴州大力發展婦女手工產業[EB/OL]. [2022-04-2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158356457444327&wfr=spider&for=pc.
[4]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農村傳統手藝人的現實困境[EB/OL]. [2022-04-2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126958226944534&wfr=spider&for=pc.
[5]澎湃.李子柒與微念事件:是商業大冒險,還是田園生活的逆襲?[EB/OL]. [2022-04-26].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6269956.
[6]比李子柒還強的博主,終于出現了[EB/OL].[2022-04-26].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7772986.
[7]葉淑媛.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方法與路徑——以甘肅省為例[J/OL].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5):8-15+129. DOI:10.13805/j.cnki.2095-7009.2020.05.003.
[8]楊璐璐.河南省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品牌的知識產權保護——以羅山皮影為例[J].法制博覽,2022(12): 8-11.
[9]李納璺,李家桂.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廣西芒編手工藝發展模式研究[J].工業設計, 2022(3):131-133.
[10]高莉,王京鑫,牛樂.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婦女手工藝生產——臨夏州東鄉縣刺繡扶貧車間調查研究[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1): 51-57.
[11]陳玉,李輝.鄉村振興背景下齊魯民間手工藝非遺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J/OL].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121-132.DOI:10.16497/j.cnki.1672-335X.202105013.
[12]宗蔚,肖洋,李剛存.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研究[J/OL].民族藝術研究,2021,34(6):131-138.DOI:10.14003/j.cnki.mzysyj.2021.06.15.
[13]程熙.鄉村振興背景下內蒙古傳統手工藝文化產業創新發展[J].北方經濟,2022(1):38-41.
[14]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EB/OL].[2022-04-26].https://www.ihchina.cn/project.html#target1.
[15]文旅部等六部委.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A/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07/content_5683910.htm.
以及相關事件的網絡公開報道。
話題互動 您對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有何看法?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