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值觀察 藍山
編輯|小市妹
作為創業板“市值王”,寧德時代的一舉一動總是牽動著市場和投資者的神經。
一季報顯示,寧德時代Q1實現營業收入486.78億元,同比大增153.97%,但凈利潤有所下滑,為14.93億元,同比降23.62%。
很多人抓住這一點做文章,試圖放大市場的悲觀情緒。但從投資的角度出發,這種做法既不可信,更不可取。
穿透迷霧
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動力電池企業并非自身經營出了問題,而是在為整個電動車產業扛傷害。
電動車的主要成本在動力電池,而電池的主要成本在正極材料。按照正極材料分類,目前動力電池主要有磷酸鐵鋰(LFP)和三元材料(NCM、NCA)兩種。
根據之前業內的統計,每GWh磷酸鐵鋰電池需要使用大約520噸碳酸鋰,而三元鋰電池大約需要620噸碳酸鋰。三元鋰電池還需要鎳和鈷,以目前主流的NCM 811型電池為例,每GWh大約需要750噸鎳和100噸鈷。
2021年至今,鋰、鎳、鈷等主要鋰電材料開始無底線漲價。
數據顯示,去年碳酸鋰價格大幅飆升了425%,鎳和鈷的漲幅也分別高達20%、80%以上。
進入2022年,漲價趨勢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
Wind數據顯示,國內碳酸鋰價格從年初的28萬元/噸最高漲至50萬元/噸,鎳價從年初的15.5萬元/噸最高漲至25.6萬元/噸,鈷價則從49萬元/噸最高漲至57萬元/噸。
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讓上游企業賺的盆滿缽滿,以贛鋒鋰業為例,其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增了640.41%。
但這卻給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
根據興業證券的數據,2021年至今,磷酸鐵鋰電芯的成本大幅上漲了超90%。而這部分代價總要有人承擔,要么產業鏈吃進去,要么向下轉嫁給消費者。
現實是,動力電池企業默默承擔了下來。
為了不傷害下游整車客戶和終端消費市場,2021年,電池企業幾乎并沒有將成本壓力繼續向下傳導。但帶來的一個嚴重后果是,自身盈利能力受到極大傷害。
事實上,早在去年三季度,就已經有部分企業出現業績下滑、甚至虧損的情況。根據公開資料,2021年第三季度,欣旺達虧損2.5-2.6億,孚能科技的單季度虧損也高達1.94億元。此外,國軒高科、鵬輝能源等公司2021Q3的毛利也分別同比下降了59.98%和34.69%。
得益于全產業鏈布局和技術優勢,寧德時代在成本控制上顯著優于業內其他友商,因此去年公司在上游大幅漲價的背景下依然高歌猛進。但隨著今年一季度鋰電材料價格“失心瘋”般地上漲,寧德時代也受到了波及。
根據最新披露的一季報,寧德時代Q1營業成本大增198.66%,高于同期營收增長率,致使利潤出現下滑。
作為創業板舉足輕重的一家上市公司,寧德時代的一舉一動自然備受關注,外界很多人揪住公司盈利下滑這一點不放,其實根本沒有這個必要。因為這并非寧德時代一家的問題,而是整個動力電池乃至新能源汽車產業共同的痛點。通盤考慮行業整體所面臨的困境,能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交出這樣一份答卷已實屬不易。
更重要的一點是,情況已經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首先,隨著一季度車企紛紛上調售價,整個電動車產業鏈的成本傳導徹底打通,電池企業無需再為行業做出犧牲。3月份以來,電池企業的盈利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復。
其次,隨著后續產能的釋放和國際環境的改善,上游原材料的漲價也已接近尾聲,邊際成本壓力非常有限。此外,一些頭部企業并未坐以待斃,而是提前加大了對上游的布局,以鎖定資源和成本。
去年11月,寧德時代曾在回復深交所問詢函時公布了近年來對外投資的情況,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投向了上游礦山,包括NEWSTRIDE(印度尼西亞鎳礦)、青美邦新能源(印度尼西亞電池級鎳化學產品濕法冶煉基地)、Kisanfu銅鈷礦(全球最大未開發鈷資源項目)、NEO LITHIUM(阿根廷西鋰鹽湖)、PILBARA MINERALS(澳大利亞鋰礦)、北美鎳業、志存鋰業、天宜鋰業、天華時代等知名企業,覆蓋了鋰、鈷、鎳等主要鋰電材料。
最近一段時間,寧德時代又頻頻出手,先是在印尼投資近60億美元與印尼國有企業合作開發鎳礦并建設鋰電池產業項目,隨后又拿下“亞洲鋰都”江西宜春的最大鋰礦。根據最新的消息,寧德時代再融資已獲得證監會批復,巨量資金到位后將進一步支撐公司對外的擴張。
拒絕噪聲
投資者總是習慣于將行業龍頭作為判斷一個產業興衰的風向標,作為全球動力電池的絕對霸主,寧德時代自然也有類似的地位,公司一季度業績的下滑或多或少會對市場信心造成一定影響。
但往遠看,停留在這種情緒中并不可取。
“黑天鵝”捕手、著名風險控制大師塔勒布曾在《隨機漫步的傻瓜》一書中提出“噪聲理論”,即越是關注短期信息,得到的越可能是噪聲,人們基于這些無價值的信息對未來做判斷,結果大概率會事與愿違。
想想自己在投資上所犯的錯誤就明白了。
一輪行情到來時,很多人都冀圖在高低點實現完美操作,并不斷根據短期信號頻繁買賣,以期通過高拋低吸獲得超額收益。但結果卻恰恰相反,絕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拿到一段時間內的所有漲幅,甚至可能產生虧損。于是就有了這樣一條經驗法則:
牛市主要靠捂。
其所揭示的道理正是告誡我們要立足長期與大勢,風物長宜放眼量,避免被短期信息干擾。
無獨有偶,段永平也有過類似的表達,他曾在雪球寫下過這樣一段話:
當你迷惘的時候,試試往遠處看?看10年往往比看1-2年要容易很多,看一兩年會比看一兩天容易很多。
回到當下的動力電池,一季度整個產業的表現就是一個短期的噪聲,行業前景與成長邏輯并未動搖。
根據中汽協最新的統計數據,2022年Q1,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25.7萬輛,同比增長了1.4倍。作為剛需配套,動力電池出貨量同步大幅提升,一季度共裝機46.87GWh,同比增長140%。
產業經濟視角下,新產品或新技術的滲透率軌跡往往呈S型特征,即滲透率越過奇點后會加速提升。過往的經驗表明,奇點一般位于5%-10%這個區間內。
比如智能手機,滲透率從3%提升到14%用了5年,但在隨后的5年滲透率直接提升到近70%。再比如挪威的新能源車,2013年是一個分水嶺,此前用了五年才將電動車的滲透率提升到5.7%,此后7年滲透率則直線增長到70%以上。
2021年以來,國內電動車滲透率逐月攀升,從5.8%提升到目前的25%+。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新能源車在中國已經越過奇點,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
作為命運共同體,鋰電池產業沒有減速的道理。
保持信心
寧德時代的投資者,更沒必要灰心。
去年以來,盡管二線鋰電池企業不斷擴大產能,躍躍欲試,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寧德時代還是一如既往地穩坐頭把交椅。
根據韓國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的數據,2021年,寧德時代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達到32.6%,領先第二名LG新能源十幾個百分點。
今年1季度,寧德時代在全球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到35%,領先第二名LG新能源近20個百分點。在國內,則繼續以50%的市占率傲視群雄。
動力電池的競爭不外乎技術、品牌、規模、產業鏈布局等四個方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寧德時代依然是“全科狀元”,這也意味著短期內很難有公司對其形成真正挑戰。
4月29日晚,廣發證券電新行業首席分析師陳子坤在央視財經的直播中表示:對寧德時代來說,真正地風險只有一個,就是行業出現顛覆性的技術,而寧德時代恰好選錯了方向。除此之外,都是短期擾動。
問題在于,現在根本看不到寧德時代的技術風險。
鋰電池技術的升級創新主要集中在材料創新和結構創新,在固態電池、碳硅負極等新型材料的大規模應用落地前,材料上的創新已經觸及階段性瓶頸,降本增效主要通過系統結構的創新。
在結構層面,目前最前沿的技術主要集中在CTC和CTP。
CTP領域,寧德時代是全球走在最前列的,公司即將發布的“麒麟電池”就基于這一技術。據稱,在同等化學體系和電池包尺寸下,“麒麟電池”的電量比“4680”還要高13%,這無疑將進一步夯實公司在業內的競爭力。
CTC領域,寧德時代同樣布局多年。最近有媒體報道稱,前華為智能車控總經理蔡建永已經確認加入寧德時代,負責CTC電池底盤一體化。隨著頂級人才加入,寧德時代CTC技術有望提前落地。
此外,在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下一代電池技術領域,寧德時代的儲備也是最厚重的。
品牌更無需多言。
連續五年登頂全球最大動力電池企業,從特斯拉,到國內的“蔚小理”,全球范圍內有頭有臉的新能源車企幾乎都是寧德時代的下游。
規模效應和全產業布局是成本的生命線。
到目前為止,寧德時代還是業內布局上游最猛的一家,現已打通從鋰礦到電池全產業鏈,提前鎖定低成本資源。疊加同行難以企及的出貨量,規模化效應下,未來成本優勢無憂。
除了新能源汽車,儲能也很快將成為寧德時代新的增長極。
去年7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對儲能產業提出明確的發展目標。根據光大證券之前的預測,到2025年,我國儲能投資市場空間將達到約0.45萬億元,2030年進一步增長到1.3萬億元左右。
電池是儲能系統中價值量最高的環節,成本占比近60%,這意味著整個產業最大的蛋糕要被電池企業切走。
早在2011年,寧德時代的前身ATL就中標了張北風光儲輸示范項目,正式進入儲能領域。2021年,公司儲能電池銷量為16.7GWh,同比暴增近6倍,儲能業務在總營收中的占比也提升到了10.45%。ICC鑫欏資訊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寧德時代儲能電池產量市占率已成全球第一。
隨著政策的落地,儲能產業的能見度已經很高了,像寧德時代這樣提前布局并長期深耕的企業也將進入集中變現期。
投資,買、賣的是預期。
年初至今,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過一輪深度回調,既然接下來的預期向好,就沒有繼續看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