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宋曉梧日前表示,我國收入分配領域的主要問題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當前推動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是縮小貧富差距。
宋曉梧周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共同富裕”研討會暨《市場經濟與共同富裕》新書發布會上表示,改革開放以來,40年多年的經濟發展為共同富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不過,當前收入分配領域仍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人群之間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仍然較大。
“我國城鄉合計的基尼系數雖然從最高的0.49有所下降,但近年來仍徘徊在0.46左右,處在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分組中。”他說。
宋曉梧表示,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首先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在這方面,一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二是要提高勞動報酬占居民收入的比重。
“從1992年到2020年,總體來說,我國居民的收入占比是下降的。消費疲軟,尤其是居民消費疲軟,與居民收入占比下降是直接相關的,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我們還有一定的空間。”他表示。
宋曉梧進一步指出,居民收入占比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勞動報酬占比降低。他表示,在“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要堅持多勞多得原則,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一線勞動者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他建議,進一步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企業生產經營效益的工資決定機制,包括勞動報酬增長機制和薪酬支付保障機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完善勞動力需求方和勞動力供給方的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同時參照市場工資水平合理調整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報酬。
宋曉梧表示,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第二個方向是提高基本社會保障公平性,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盡快實現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大對醫療、養老和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
他強調,基本公共服務建設要向基層、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傾斜,這是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的關鍵。這類投入短期內拉動GDP的作用不明顯,但是對全民健康、社會穩定、人才培養具有長遠的影響。
此外,宋曉梧表示,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還要依靠稅收手段,包括提高直接稅比重,發揮稅收平抑差距的作用;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擴大綜合征收范圍,實行家庭申報制度,并適當降低勞務所得最高邊際稅率;加大對短期資本利得、財產交易所得的調節力度;研究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
“現在外界有疑慮,認為中國經濟社會還沒有達到開征遺產稅發展的階段,開征遺產稅將使資本外流,開征遺產稅(面臨)成本高、效益低等問題。實際上,一般遺產稅的起征點都定在普通家庭財產水平之上,超出這一水平才征收遺產稅。”宋曉梧說。
他表示,“十四五”時期應該研究開征遺產稅、贈與稅,可考慮將起征點設立在3%或5%最高收入組的下限。這樣,97%或95%的居民是免征或最多象征性地繳納少量遺產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