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杜薇
2022年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權益市場整體震蕩下行,此前被譽為穩健類產品的“固收+”基金也在市場調整中表現的不盡人意,更有多只基金從收益“+”轉為“-”,業績遭受不同程度沖擊。
據wind顯示,截止一季度,全市場1200多只“固收+”基金(包括偏債混合型基金、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總規模達到2.14萬億元,雖然有新發產品加持,但整體規模相較去年年底的2.16萬億元仍略微下滑。
“固收+”基金整體業績表現不是很“暖心”,一季度僅8.2%的產品獲得正收益。負收益的“固收+”基金占比達到九成以上,其中凈值跌幅最大的產品,跌幅已經超過了20%。界面新聞記者統計了今年一季度“固收+”基金業績、規模榜單,其中業績排在前十位的基金如下表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統計的前10名里,安信基金張翼飛管理的基金便占據了“半邊天”,更是包攬了業績前三席位。
其中安信民穩增長位居業績榜首,一季度回報為6.12%,今年以來回報為4.49%,基金規模為15.09億元,較去年四季度的10.57億元提升了4.52億元,或許是由于業績表現突出,該只基金也受到不少投資者的關注,一季度凈申購份額為3.05億份。面對基民的購買熱情,公司從2月末便開始限制50萬元以上的大額申購。
不過受開年以來的市場調整影響,該只基金最大回撤幅度達到了10.35%。
作為偏債混合型產品,該只基金權益資產配置較高,股票倉位占比為42.88%,一季度重倉股主要集中在煤炭、房地產和銀行等穩健增長的周期板塊,例如萬科A(000002.SZ)、陜西煤業(601225.SH)、海螺水泥(600585.SH)等、債券部分也主要集中信用評級較高、期權價值較為可觀的可轉債和金融債。
排在第四位的景順長城安鑫回報報告期內也取得了正收益,一季度回報為3.62%,今年以來回報為3.83%,規模為1.11億元,較去年年底略有下滑。產品權益股票持倉也主要集中在地產板塊上,債券部分主要重倉了穩定的國債、信用評級較高的企業債和金融債。

與此同時,受今年以來權益市場回調影響,可轉債市場也出現了明顯的估值調整,部分“固收+”基金慘遭“重傷”,虧損靠前的前十只基金中可轉債基金便占據了很大一部分。
其中劉文良管理的南方希元可轉債“受傷”最為嚴重,一季度回報為-23.68%,今年以來回報為-31.76%。由于業績不佳,投資者們也紛紛選擇贖回,一季度凈贖回份額為8.04億份,規模也一度縮水至18.14億元。
據基金季報顯示,一季度該基金股票倉位為14.20%、債券為82.96%,前五大債券持倉依次是川投轉債、溫氏轉債、G三峽EB1、南航轉債、招路轉債。
受疫情影響,民航市場未能延續復蘇跡象,航空板塊遭遇劇烈波動,正股相關的可轉債價格也大幅下跌。以南航轉債為例,該債券價格已經從2月10日最高點時的149.52元,下跌至4月27日的124.21元,跌幅超15%。
同時劉文良管理的另一只基金南方昌元可轉債一季度回報波動也較大,報告期凈值增長率為-23.50%,今年以來回報為-31.13%,規模也一度下滑至15.49億元。
一些非可轉債主題基金由于持倉中配置了大量的可轉債,在這波市場調整中同樣也“元氣大傷”。比如金鷹元豐、民生加銀信用雙利等,今年以來回報跌幅也均超過20%。

值得注意的是,縱使多數“固收+”基金遭遇業績低谷,市場震蕩之下,不少投資者依舊選擇“真金白銀”買入。
例如俞曉斌管理的富國穩健增強一季度回報雖然為負,但凈申購份額達到91億份,規模更是突增超百億,一路從去年年底的63.59億元增加到176.77億元。
侯杰管理的招商安華也是強勢吸金,凈申購份額為101億份,規模增長至395.95億元。此外,建信穩定得利、廣發集裕等多只基金規模也迎來大幅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