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簡財經
最近,有媒體報道,乳業品牌認養一頭牛要開拓肉牛業務,將獨立于乳業板塊,以獨立子品牌展開經營,相關產品預計最早6月亮相。
憑借“買牛奶,不如認養一頭牛”的概念,認養一頭牛在近幾年非常火熱,不能與伊利、蒙牛等老牌乳業相比,但也廣為人知。
不過,這個號稱是“替用戶養奶牛”的公司,怎么就開始做起牛的宰殺生意?
不賣牛奶,替用戶養奶牛
相信大部分人買牛奶都是沖著牛奶去的,賣牛奶的也一樣。
但認養一頭牛不是。他們官方介紹是,與其說我們是一家賣牛奶的公司,不如說我們是一家“替用戶養奶牛”的公司。
認養一頭牛能做到這么貼心,和創始人的一個暖心故事有關。
公司的創始人是徐曉波,曾經是名地產商人,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萌生了做牛奶的想法。
2012年,毒奶粉事件還在繼續刺痛著大陸的群眾。
初為奶爸的徐曉波為了能給兒子提供更好的奶粉,特地去香港中環買了8罐進口奶粉。
由于限購令,在過關時他被懷疑是走私販,因此被關進了“小黑屋”。在被詢問近4個小時后,徐曉波寫了保證書才被放出來。然而,奶粉卻被扣留了。
這段憤怒又無奈的經歷,一下子刺激了他。
于是,他毅然決定要投身乳業,做出一杯中國的好牛奶,真正當上了千萬人的“奶爸”。
接下來兩年,他去了澳洲、新西蘭、美國等地的136個牧場進行考察,然后回到國內從種草、養牛開始做牛奶。
2014年,他在河北斥資4.6億元投產了一座現代化牧場——康宏牧場,并特地從澳洲引進了6000頭荷斯坦奶牛。
養了兩年牛,實現牛奶的穩定產出后,徐曉波在2016年創立了認養一頭牛品牌。
那么多牧場,徐曉波為什么不直接收購,要從種草開始?
因為他相信:奶牛養的好,牛奶才能好。
據認養一頭牛介紹稱,為保障自有奶源,公司專門引進了帶有澳洲血統的荷斯坦奶牛,吃的是進口優質牧草,喝的是380米的深井水,一天伙食費將近80元,每一個奶牛身上還都配備智能項圈,實時監測奶牛健康情況。
看到這里,或許能感受到這與日本頂級和牛的養法是差不多的,從小要給牛牛們提供舒適快樂的成長環境。認養一頭牛就是這樣嘗試從根源上,保證奶源品質,并定位高端。
認養模式成會員制度的外衣
為了孩子做起乳業生意,徐曉波的暖心打動了不少消費者。
但不少人初見“認養一頭牛”的名字,卻多少會讓人有點不明所以。難道買了這家的奶,就能認養一頭牛或者能喝到指定一頭牛產的奶嗎?
指定一頭牛確實不好辦,但“認養”是可以的。
早在2017年,其就提出了“養牛合伙人計劃”,包括兩種模式:一是花2999元認養一頭奶牛,獲得牧場奶牛人陽權,二是花費1萬元稱為聯合牧場主,獲得“認養一頭牛”的所有權益。同時,根據推廣效果,養牛合伙人還能獲得5%至10%的傭金。
到了2020年的時候,認養一頭牛正式推出了三種“認養”模式。據公司聯合創始人、CEO孫仕介紹,
一是“云認養”,即線上養成類的互動游戲,認養后進行奶牛養成、擠奶互動、牛奶兌換等;
二是“聯名認養”,聯合吳曉波頻道、敦煌IP等推出IP聯名卡,買卡獲得認養權,定期享受產品直送到家的服務;
三是成為真正的養牛合伙人的實名認養,可在專供牧場提前一年預定牛奶,最高等級的會員可以決定奶牛的名字, 可定期收到奶牛的照片和各項生長數據。
顯然,這跟想象中的認養還是不一樣的,不過是不同會員等級的服務。
對于“認養”這件事,官方客服回應稱,這僅是一個產品名稱罷了。
要知道,根據官方數據,認養一頭牛已積累1100萬付費用戶,1600萬粉絲和800萬會員。
若真的能實現認養,全國的荷斯坦奶牛被認個遍都不夠,2021年全國荷斯坦奶牛存欄預才550-580萬頭。
不僅沒有認養這回事,其強調的“自有奶源”也遭到質疑。換句話說,買到的牛奶也不一定是“認養一頭奶牛”替你養的。
據公開資料顯示,認養一頭牛是牧同科技的第一大客戶,2020年的采購金額達到4500萬以上,占牧同科技年度銷售的18%。此外,牧同科技其他幾大客戶還有蒙牛、伊利。
對此,認養一頭牛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已于2021年初結束與牧同科技的合作,奶源大部分還是來自自己的牧場,也有一部分來自行業知名的合作伙伴牧場,公司也正在不斷提高自有奶源的比例。
在這種情況下,認養一頭牛的“認養”和“養牛”故事自然很難講下去了。
肉牛生意仍有挑戰,正在尋求上市
盡管創始人的初心是解決孩子喝奶的安全問題,但認養一頭牛經過7年發展,已經拓展了很多品類。
除常溫純牛奶之外,還有常溫酸奶、奶粉、奶酪棒。這次,公司又將觸角伸向了牛肉和嬰幼兒配方奶粉。
據中國商報報道,認養一頭牛對此表示擴充產品品類是基于用戶對公司產品的需求。而業內人士分析稱,該公司這樣做的原因是其老品類銷售額難再增長,需要通過擴充品類吸引投資人,但靠營銷崛起的產品并無明顯優勢,在未來市場消費和投資趨于理性后,“認養一頭牛”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作為一個新銳的網紅品牌,認養一頭牛想在國內乳制品中殺出重圍談何容易。
從行業來看,我國乳制品銷售規模為6385億元,同比增長0.9%,增長緩慢,且在雙寡頭格局下,伊利和蒙牛在全國范圍的平均市占率高達60%。
目前,認養一頭牛采用的代工模式,靠廣告、種草獲取流量的營銷模式都大大增加了其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同種類的奶制品在營養方面差別不大,其很難做出自己的特色。
而在新業務上,市場需求量更大,可實際生產面臨的挑戰也不小。在銷售、渠道、生產工廠方面,認養一頭牛都缺少基礎,特別是開展肉類業務,屠宰、防疫、分裝的專業性要求非常高。
壓力不小。但認養一頭牛表示,集團已將肉牛業務作為第二成長曲線,肉牛業務將延續認養一頭牛乳業板塊深入產業鏈的做法,堅持上、中、下游全產業鏈發展道路。
這無疑又是一大筆花費。
據證監會披露,認養一頭牛已有上市計劃,從去年10月開始,其已接受A股上市輔導,輔導時間到今年4月。
天眼查顯示,截至目前,其已完成5輪融資,均未披露具體金額。其中有三輪都是去年完成的,美團龍珠、德宏資本、KKR等明星投資機構都有參與。
在乳業的故事講不下去的時候,認養一頭牛又將目光放到了肉牛身上。面臨資本市場的考驗,不知道它會在牛牛身上講出什么新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