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達財經 張凱旌
編輯|深海
4月26日,據長江日報報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回復網上留言時表示:已關注到各方面反映的知網涉嫌壟斷問題,正在依法開展相關工作。而此前面對知網是否涉嫌行業壟斷的問題,市場監管總局只是表示:“正在核實研究”。
同日,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知網背后上市公司同方股份臨近收盤股價跳水,最終以跌停收盤,報收4.14元/股。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近日因中科院停用風波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知網,已經因涉嫌壟斷被學術界詬病良久。2012年起,包括南京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在內的多所高校,都曾宣布因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商家漲價幅度過高而停用該平臺。
與此同時,知網背后的運營公司同方知網卻賺的盆滿缽滿。其毛利率常年在50%以上,2020年營收達11.68億元,歸母凈利潤則為1.9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知網的獨家資源太多,即便其收費標準高,很多高校雖然不滿,仍不得不續訂協議。
2019年5月出版的一本法學期刊的論文上披露:中國知網全文期刊數據庫收錄了獨家與唯一授權期刊 3964 種,占我國期刊總量的43%;其中,核心期刊778 種,約占全部核心期刊的42%;包含各學科排行前3名的期刊194種,占前3名期刊總數的64%。
與維普咨詢和萬方數據幾百種獨家期刊相比,中國知網擁有顯著的知識產權優勢,其收錄的獨家期刊在數量、質量上都遠高過同領域的其他經營者。
一家獨大的中國知網,也引發了一些作者不滿。
2021年12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年近九旬教授趙德馨狀告中國知網一事引發熱議。據了解,中國知網擅自收錄了趙德馨教授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撰寫的100多篇論文,但卻并未向教授支付任何稿費,以至于當讀者甚至教授本人下載自己所寫的文章時,還要另外付費。后續知網敗訴,被法院判決賠償趙德馨教授70多萬元。
事實上,不少高校教授、學者,均表示未收到過知網支付的稿酬。
2022年3月兩會期間,趙德馨狀告知網事件持續引發多位代表委員關注。其中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認為,知網讓知識變得越來越貴,根源在于壟斷;而云南聯通黨委書記兼總經理張云勇則表示:“公眾對知網利用數據資源收費和獲利過高的質疑一直存在”、“知網的論文檢索和查重服務應該更為普惠,讓知識分子和廣大師生用得起”。
在此背景下,2022年4月網傳中科院因千萬續訂費停用知網后,知網依然選擇“硬剛”中科院。其在回應記者關于中科院是否停用的問題時稱“不屬實”,但這一“辟謠”很快又被中科院“反辟謠”。
“知網發布說明向我道歉后,從沒跟我商量過論文上架的事情。”知網與中科院隔空對壘的同時,趙德馨教授也站出發聲。
此外,同期曾因起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被納入“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特聘副教授郭兵也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其于2021年12月提交的關于“中國知網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起訴材料已被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受理。
武漢大學競爭法與競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孫晉認為,學術數據庫提供的產品與一般商品不同,學術文獻是匯集了人類智力成果的重要載體,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旦學術文獻的版權資源形成壟斷,供給方式單一,經營者憑借這種壟斷優勢實施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比一般商品市場領域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造成的危害更大。
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毛壽龍則指出,知網在事實上具有壟斷特點,但在法律上應該沒有,因為它至少沒有禁止(其他市場主體)進入。
對于反壟斷“利劍”揮向知網的后續進展?雷達財經將持續關注。
*雷達財經(ID:leida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