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板洞察
近日,湖北省人社廳發布《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開展技術技能類“山寨證書”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省開展技術技能類“山寨證書”專項治理工作。
此舉標志著,自今年 3 月中旬,人社部開展山寨證書問題專項治理工作以來,又一地頒布相關政策文件加以完善施行,此前,河北、山東、云南等多地已出臺類似政策予以響應。可見,國家及地方對“山寨證書”問題愈發重視,也側面表明,其可能正在以難以量化的方式,影響著社會的有序運轉和人們的正常生活。
01、火燒不盡風吹又生,山寨證書為何層出不窮
多年來,我們一直有聽說山寨手機、山寨服飾、山寨皮包等名詞,而“山寨證書”一詞出現的頻次卻寥寥無幾。但無聲不代表沒有,平靜的水面往往暗流涌動。事實上,山寨證書的問題長期存在,相關部門也在不斷治理。
只不過隨著近幾年國情及社會環境的綜合演變,其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最終被上升到國家中央層面探討,出現在人們視野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1. 新職業的涌現,給足機構“畫餅”空間
去年 3 月,人社部等三部門向社會發布了 18 個新職業,包括碳排放管理員、二手車經紀人、職業培訓師、企業合規師等各類職業。在國家官方認證之外,基于“元宇宙”“劇本殺”“密室逃脫”等新興領域所衍生的職業也不在少數,互聯網上關于捏臉師、虛擬場景建造師、密室規劃師的培訓信息比比皆是。
在社會分工愈發專業化、精細化的當下,擁有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在市場中備受青睞,使得人們對學習新技能、考取新證書,進而獲得新職業更加趨之若鶩。同時,也給了一些培訓機構“畫餅”講故事的機會和空間。
據人社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機構和單位假借新職業的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等名義,隨意舉辦培訓、評價、發證活動,亂收費、濫發證;還有一些機構和單位虛假或夸大宣傳,甚至假冒權威機構名義組織培訓、評價、頒發證書;更有甚者,已不滿足于考證市場現有的用戶存量,肆意發布招聘信息,誘導人們產生考證需求乃至考證焦慮,渲染“考證熱”氛圍。
不可否認,上述職業的出現給市場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和動力,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工作的期待和向往。但對機構單位而言,在教學方式內容、資格認證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戰。面對更高、更新的要求,無中生有的捏造一張“莫須有”的山寨證書,采取“花錢-考試-頒證”的方式無疑是一條“省時又多金”的捷徑。
加之相較于新職業身份被官方認證的速度,相應的資質要求等規范文件出臺具有一定滯后性,使得一些單位和機構大吃信息差、政策差“紅利”,亂收費、瞎考試、濫發證的現象愈演愈烈。
2. 就業難疊加考證熱,求職者“饑不擇食”
機構供給端之外,學員需求端在山寨證書泛濫問題上同樣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李克強總理“兩會”期間接受采訪表示,我國今年需要就業的城鎮新增勞動力達到約 1600 萬人,多年來最高。高校畢業生 1076 萬,是歷年最高。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就業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尤其環境下行背景下,一些企業甚至知名大廠裁員屢見不鮮,進一步增加了就業壓力。
面對不甚樂觀的就業形勢,數以千萬的求職者焦慮感油然而生,報名考證無疑是一劑“解藥”。急于求成心理驅使,他們大多抱著“技多不壓身”“少一證不如多一證”的心態,將自己未來的職場生涯寄希望于一張張的證書上,于是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考證達人”“考證狂魔”的出現。為了獲得更好的崗位,有些時候他們饑不擇食,不分好壞得將各類證書一網打盡實屬無奈,確實給了山寨證書鉆空的機會。
另外,還有一小部分人抱著抄近路、走捷徑,少勞甚至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希望通過花錢買證的方式給自己鍍金。他們可能清楚手中的證書資質存在問題,但還是試圖用山寨的證書蒙混過關謀求工作、升職加薪。此外,證書掛靠“生意”也是山寨證書橫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機構打著掛靠賺錢的“噱頭”誘導人們重金報考,最后證書到手卻發現根本行不通。
因此,山寨證書的出現是供需兩端共同作用的結果。需求端考證熱持續升溫,甚至沖昏了頭腦。供給端不斷煽風點火,持續提供無底線的考證服務,山寨之風更加肆無忌憚。
02、亂花漸欲迷人眼,如何給證書去偽存真
1. 證書千千萬,國家說的算
針對山寨證書亂象,國家已著手開始整頓。前文所講,人社部于今年 3 月正式下發《關于開展技術技能類“山寨證書”專項 治理工作的通知》,對面向社會開展的與技能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相關的技術技能類培訓評價發證活動進行專項治理。
通知要求,各地要對面向社會開展的技術技能類培訓評價發證活動進行全面核查,對違規使用有關字樣和標識、虛假或夸大宣傳、違規培訓收費、故意混淆概念誤導社會進行炒作、涉嫌欺騙欺詐等違規違法情況,進行專項治理,堅決糾正查處。同時,人社部還將會同有關部門對媒體報道和群眾投訴舉報集中的典型問題進行調查核實處理,建立“黑名單”制度,將違紀違規培訓機構和評價機構納入“黑名單”,對技術技能類培訓評價發證活動實行常態化管理。
其實,進行職業資格認定及相關證書的發放并沒有錯,國家放權讓社會機構發放技術技能類證書的初衷,正是在于為普通勞動者提供多元化提升職業技能的通道。但山寨證書的出現,使得行業整體含金量大幅削弱,干擾了正常的專業技能評價,擾亂了衡量職業技能人才的標準,給規范有序的職業環境帶來巨大沖擊。一些不法機構通過坑蒙拐騙的方式非法牟利,更是有悖于市場經濟的規律法則。
總的來看,本次專項治理的力度空前,其直擊山寨證書虛假宣傳、違規收費的命門,且進一步要求培訓機構和評價機構建立“黑名單”制度,有助于規范職業技能考核評價,塑造健康、有序的職業培訓環境。
2. 弄清三大類 報考不再累
國家正確引導下,個人在考取職業證書時應摒棄拿錢買證的思想,查清證書資質的合法權威性,杜絕成為山寨證書的“受害者”。目前,人社部推行的技能人才評價證書主要分為三類,分別為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及專項職業能力證書。
其中,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是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像消防員、民航乘務員、游泳救生員等職業均包含在此;專項職業能力證書是勞動者熟練掌握并應用某項實用職業技能的證明,表明勞動者具備了從事某職業崗位所必需的基本工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類證書的考核均是由國家主導,最終統一頒發。因此,其并不是山寨的重災區。
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指由經人社部門備案的用人單位和社會培訓評價組織在備案職業(工種)范圍內,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考核評價所頒發的證書。證書由評價機構獨立印制并發放,政府部門不參與監制。評價機構參照“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參考樣式”設計證書,證書樣本(含印章內容)須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
由于國家下放的地方用人單位和社會評價組織較多,據人社部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地方人社部門備案的省屬用人單位共計 13476 家,社會培訓評價組織總計 4075 個,像山東、江蘇兩省僅用人單位就分別達 3000 余家。此外,還有眾多央企分支機構以及各類技工院校分列其中,更易使人眼花繚亂。再加之證書設計樣式的不統一,難以分辨孰真孰假,給不法機構更多混水摸魚的機會。
所以在報考前,凡是遇到不培訓包過、快速拿證、上崗就業有保障等宣傳字眼的證書,都需要提起警惕擦亮眼睛認真核實。最好先到人社部官網“技能人才評價服務窗口”(http://www.osta.org.cn/)查詢所考證書及頒發機構是否在國家系統認證之內,如果均不屬于上述三種技能人才評價的范疇,就要視個人具體情況謹慎作出決定。
03、透過現象看本質,技能人才評價需多元化
國家嚴厲打擊下,山寨證書或將銷聲匿跡,但其背后的社會聲音仍需得到重視。山寨證書風靡的根本原因在于職業技能認證評價環節的單一化、片面化,很多時候過分依賴證書的準入。以當下多數技能型用人單位為例,查驗相關資格證書是其篩選應聘者的先決條件之一,社會熱討的“考證熱”一定程度上也是受這種倒逼機制所催化。
職業證書是對相關行業從業者的技能認可,更是對其勞動和能力的肯定。某種意義上,培訓和發證的秩序與公平,關乎著整個職業就業生態的和諧穩定,如若協調不周,勢必會損害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的權威性,給相關行業人才準入和人才評價機制帶來混亂和沖擊。
所以,相關部門在治理山寨證書時,不僅要直指那些不法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做到治標;還應給予更多專業性指導,建立起政府部門指導、公眾或第三方監督,有進有出的動態懲戒機制等人才評價和監督體系,做到治本。
目前,我國已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職業技能評價體系。分工構成看,國家職業資格由政府評價,注重就業準入控制;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由用人單位和社會培訓評價組織認定,注重評價的實用性、自主性和公平性;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由各省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認定,注重評價的適用范圍和就業實際。
相信未來通過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豐富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我國在推動就業、技術、脫貧等工作上還能更進一步,職業技能人才將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到那時,我們再回過頭看,現在的山寨證書可能只是職業認證這篇樂章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