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球財說 潘妍
近兩年,消費型醫療服務、醫美成為投資市場的大熱賽道。而齒科作為高額醫療花費的“重災區”,一直備受市場關注。
近期,口腔醫療上游材料廠商愛迪特(秦皇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愛迪特)申請創業板IPO獲受理,中信建投證券為其保薦機構。
降價稀釋毛利,凈利潤縮窄
愛迪特成立于2007年,公司從事口腔修復材料及口腔數字化設備的生產和銷售,主要向義齒技工所和口腔醫療門診、口腔醫院等口腔醫療服務機構提供。
愛迪特產品包括氧化鋯瓷塊、玻璃陶瓷、樹脂等口腔修復材料,以及數字取像設備、切削設備、燒結設備等口腔數字化設備。此外,針對C端大眾消費市場,愛迪特還推出口腔預防與正畸產品。
圖片來源:愛迪特招股書
愛迪特收入主要來源于口腔修復材料與口腔數字化設備,兩項業務合計收入占比超9成。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內口腔修復材料對愛迪特的營收貢獻正逐年下滑,由2018年86.07%降至2021年三季度的61.15%。反之,口腔數字化設備的營收貢獻則有所升高,由11.46%增至33.59%。
圖片來源:愛迪特招股書
業績方面,2018年-2020年,愛迪特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13億元、2.99億元、3.6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4673.58萬元、4828.03萬元、4442.99萬元。
愛迪特在招股書中列舉了行業中同類型業務公司,其中就包括已于港交所上市的現代牙科(03600.HK)以及國瓷材料(300285.SZ)子公司愛爾創。
相較之下,愛迪特仍然規模較小。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現代牙科實現營業收入18.49億元、24.2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9060.77萬元、2.95億元。同期愛爾創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79億元、6.39億元,凈利潤為1.24億元、1.46億元。
并且,從業績數據可以看出,在愛迪特營收向好的同時,公司凈利潤整體呈現縮窄趨勢。
一定程度源于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連年下滑,報告期內由2018年的56.80%降至2021年三季度的39.58%。
細分到產品來看,核心業務口腔修復材料毛利率由2018年60.99%降至2021年三季度50.52%;同期口腔數字化設備毛利率也由28.95%降至21%。
根究原因,與愛迪特的價格戰略調整,致使主營產品售價下滑不無關系。
報告期內,氧化鋯瓷塊平均單價由2018年354.15元/塊降至2021年三季度296.22元/塊;切削設備由2018年16.40萬元/臺降至2021年三季度13.42萬元/臺;數字取像設備由2018年6.64萬元/臺降至2021年三季度4.88萬元/臺。
圖片來源:愛迪特招股書
此外,愛迪特的應收賬款不可忽視。
2018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愛迪特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3710.62萬元、6629.23萬元、1.14億元和1.76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7.46%、22.16%、31.4%、45.21%,占比較高且逐步攀升。
2021年前三季度,愛迪特應收賬款賬面價值為1.76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45.21%。
圖片來源:愛迪特招股書
業內人士表示,應收賬款持續大幅上升存在一定的財務風險,如果公司客戶財務狀況惡化或無法按期付款,將使得公司面臨較大的營運資金壓力。
IPO前夕新增13名股東,增資定價合理性引疑
其實這不是愛迪特首次結緣資本市場。早在2017年,愛迪特就曾掛牌新三板,只是一年后又從新三板摘牌。
據河北證監局顯示,愛迪特于2021年9月23日與中信建投簽署了上市輔導協議。
《洞察IPO》發現,在啟動輔導前,愛迪特曾在5個月內密集進行了6次增資,新增13名股東。
其中,2名股東為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員工持股平臺,其他11名股東是通過股權轉讓、增資的形式成為公司股東,包括中金啟辰、中證投資、金石基金,方正投資等明星機構。
同時,這幾次增資項目中,增資價格相差明顯。
例如,2021年7月,天津后浪、天津同源分別認購40.50萬元、81.25萬元。按照投前估值10.12億元并經各方協商確定,增資價格為20元/出資額。是這6次增資中定價最低的。
但到了2021年9月第6次增資時,阿里網絡認購67.09萬元。按照投前估值32.66億元并經各方協商確定,增資價格為57.91元/出資額。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同源、天津后浪均為愛迪特員工持股平臺。雖然IPO公司對于員工持股平臺增資時,普遍會給予一定支持,屬于員工福利,算合理范圍內。
但對于同樣是外來入股的企業,愛迪特定價仍然有所差距是否就有些奇怪了。
2021年4月-5月期間,中金啟辰、建發柒號等多公司也對愛迪特進行了增資,增資價格在36元-39元浮動,投前估值也是在16億元、18億元確定。
但進入7月后,愛迪特經歷的幾次增資中,定價均在50元以上,估值也是在30億元之上。
這就不免懷疑其增資價格的合理性。有業內人士表示,相近時間下,IPO公司增資價格存在較大差異可能會被監管層質疑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等問題。
圖片來源:愛迪特招股書
集采政策是機遇還是風險?
縱觀目前的口腔種植體市場,進口品牌占據種植體市場9成以上。
具體來看,歐美高端品牌代表士卓曼、諾保科和日韓品牌奧齒泰、登騰幾乎占領了整個中國市場。而在修復材料領域,瑞士蓋氏占據70%市場份額。
同時在性價比較高的品牌中,對于同樣價格較為低廉的品牌,起步早的韓國品牌則占得更多中國市場份額。
這就促使國內看牙成本越來越高,“種一口牙相當于一輛寶馬車”的說法不脛而走。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35-44歲中年人患齲率為88.10%,但治療率只有12.6%。而65-74歲年齡組段則僅有1.9%的患齲人群接受了治療。
隨著老齡化驅動和種植牙集采進入日漸臨近,種植牙市場增長將再次提速。
2022年1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進一步降低患者醫藥負擔。并提出逐步擴大高值醫用耗材集采覆蓋面,對群眾關注的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分別在國家和省級層面開展集采。
這一舉措似乎是對“天價種牙”的大力一擊。據券商預測數據,種植牙耗材納入集采后,種植牙總體費用有望降60%。
“種植牙納入國家集采后,在活動牙和種植牙對比來看,老百姓選擇種植牙的比例會大大提高。種植牙本土化以后,如果可以降低終端銷售價,是可以替代進口采購的。”
但有業內人士也指出,耗材成本僅是種牙成本中的一環,執業者培養費用、營銷費用、場地費用等均囊括在種牙成本之內。
不過,國產能否實現進口替代尚且不談。若未來集中采購政策實施,難免對終端價格造成影響,而作為上游廠商的愛迪特難免受此影響。
愛迪特在招股書中也表示,不排除未來隨著帶量采購政策的逐步推廣,公司重點銷售區域對口腔修復類耗材實施帶量采購,公司產品在該等地區的價格和銷售數量可能會受到影響。
若公司未能在該等地區中標或中標價格大幅下降,將可能對公司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