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1日,最高法舉行新聞發(fā)布會,通報全國法院2021年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總體情況并發(fā)布《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2021年)》報告。
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長林廣海介紹,2021年,人民法院受理、審結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雙雙突破60萬件。2021年新收一審、二審、申請再審等各類知識產權案件642968件,審結601544件,比2020年分別上升22.33%和14.71%。
針對“舉證難、賠償低、成本高、周期長”等問題,人民法院通過依法積極適用證據妨礙排除、證據保全等,減輕權利人舉證負擔;通過適用懲罰性賠償等,不斷提高賠償數額,2021年在895件案件中對侵權人判處了懲罰性賠償。各地法院審理了一批重大案件,重點懲治假冒防疫物資注冊商標、互聯網電影盜版、侵犯關鍵技術領域商業(yè)秘密、種子制假售假等犯罪。
林廣海表示,去年以來人民法院加大對商標侵權行為打擊力度,重拳懲治商標攀附、仿冒搭車等行為,妥善處理歷史形成的商標共存糾紛,加強馳名商標、傳統(tǒng)品牌和老字號司法保護。同時,加強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司法,服務高效規(guī)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tǒng)一大市場建設。
對于防止知識產權權利濫用,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長李劍表示,關于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最高人民法院態(tài)度非常明確,既要嚴格依法保護,又要防止權利濫用,堅決防范和打擊在知識產權取得和行使上的不誠信行為。
全國法院將提升對商標惡意搶注行為的打擊力度。在商標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中雙管齊下,堅決打擊商標惡意搶注行為。在商標授權確權行政訴訟中,對惡意搶注的商標依法予以撤銷,從根源上制止惡意注冊;在商標民事訴訟中,對于惡意注冊的商標,因商標權人行為違背了誠信原則,依法對其訴請不予支持。
近年來,“潼關肉夾饃”等濫用知識產權權力的案例時有發(fā)生,李劍表示,要“織密制度的籠子,讓惡意訴訟的當事人‘偷雞不成蝕把米’”。
2021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知識產權侵權訴訟中被告以原告濫用權利為由請求賠償合理開支問題的批復》,明確提出對于惡意提起訴訟的原告,被告依法請求原告賠償其因該訴訟支付的合理的律師費、交通費、食宿費等開支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李劍還稱,在審理商標侵權民事案件的過程中,人民法院不斷完善裁判規(guī)則,堅持公正合理保護,在依法保障權利人充分行使訴權的同時,也依法保護他人正當使用注冊商標中所包含的商品通用名稱、原材料名稱等的權利。如在“青花椒”商標侵權案件中,二審法院明確認定被告的行為屬于正當使用。
此外,全國法院對大量收購版權進而“維權”的行為,加大對實體權利基礎的審查,準確把握重復訴訟認定標準,防止借維權之名、行牟利之實的行為發(fā)生。法院系統(tǒng)還與行政部門健全聯動處置機制,推動行政機關采用約談、設置警示名單等方式對濫訴、惡意訴訟和虛假訴訟行為人進行管理,及時移送犯罪線索,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