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鋅刻度 鏟屎官Lily
編輯|文 婕
看似要“彎道超車”的國產寵糧,又“翻車”了。近日,“近百只貓咪疑似因食用某品牌貓糧后死亡”、“曝信元發育寶貓糧致230只貓中毒”等話題頻繁登上熱搜,寵物品牌信元深陷“毒糧”質疑。
信元發育寶,是來自中國臺灣的寵物品牌,而其在中國大陸的兩家相關公司分別成立于2013年和2016年。目前產品線覆蓋了寵物食品、藥品和營養品等寵物用品。
從4月初起,不斷有消費者在網上發布消息稱,自家貓咪在食用信元發育寶貓糧后死亡。據北京頭條此前報道,經過統計,截至4月中旬,共收集到90人信息,涉及239只貓,其中搶救無效死亡95只,重癥醫院治療73只。
而截至4月19日,根據消費者統計的信息,目前已共收集到260人信息,涉及567只貓咪,其中搶救無效死亡227只。
盡管自4月10日起,信元發育寶官方微博連發五條微博長文予以回應,但顯然,“鏟屎官們”對此并不買單。輿論仍在不斷升溫,消費者們的憤怒也并未止歇。
上百只貓咪死亡后,官方回應避重就輕
“我家毛孩子養了快三年了,一直非常健康,家里花草不敢隨便養,蚊香電蚊液也不敢用,怎么也沒想到它會因為一口貓糧沒了。”
“我家中三只貓,一只已經去喵星了,剩下兩只在痛苦治療中。3月21日買了這一批次的貓糧,貓咪4月5日就去世了。”
“吃了一段時間發育寶的貓糧,住院治療五天,天天掛水保肝。”
……
最近,無論是微博、小紅書還是各大短視頻平臺,不少“鏟屎官”正發出類似的質疑和聲討,大量寵物貓出現四肢無力、便血、嘔吐等情況,輕則住院,重則死亡。而矛頭指向的,均是信元發育寶。
一部分涉及的貓咪病例
而鋅刻度則注意到,事實上早在2021年12月,就曾有消費者在消費者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表示,“信元發育寶的貓糧真的避雷”,并指出“給貓咪吃得吐血、拉血、拉稀,商家拒不處理,一直推脫,并讓我帶家里所有貓咪去檢查,讓醫生開具證明,是貓糧的問題,怎么處理也不敢說。”
根據該消費者提供的信息,其購買的也是“饕餮肉宴系列”貓糧,而與“singen信元旗艦店”售后的對話中,售后客服曾回應,“產品都有經過嚴格質檢……這邊無法支持退還”。
而在2021年2月,《消費者報道》向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了14款國內外全價成貓貓糧,測試其營養和安全性能。在國產貓糧中,信元發育寶菌落總數超出國家標準的7.7倍。
彼時發生的個例,顯然沒有讓信元意識到,更大的危機還在后面。
輿論壓力之下,4月10日,上海信元動物藥品有限公司發布致歉聲明,稱已通知相關客戶下架并暫停涉事產品的銷售,探討診療方案,并且將產品從工廠內和部分客戶處取樣,送到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檢測。
隨后,信元又連續發布了4次聲明和診療方案溝通:4月11日下午,信元發育寶發布了《信元與寵物主治醫師、寵物主關于診療方案的溝通》的文章,表示“會承擔起責任并積極協助治療,對消費者的相關診療給予全力支持”,并公布了醫生和客服的聯系方式;
4月12日,則發布《信元與寵物主治醫師、寵物主關于診療方案1.2的溝通》,提出診斷思路和診療方案參考的更新,并承諾“會承擔起責任并積極協助治療”,但貓咪發病原因仍是未知;
4月13日,則在發布的《關于“饕餮成貓糧”事件第一階段處理方案溝通函》中表示,“目前我們依舊未找到相關原因,對于發病機制、造成原因都仍未明。”
而最近一次的回應是在4月14日,信元發育寶官方第5次發布相關處理方案,對“饕餮成貓糧事件”引發的各項問題與后續安排做出了更為細致的規劃,包括救治指南匯報、產品檢測匯報、處理方案匯報及成立專項研究計劃等內容。其中,產品檢測匯報顯示:經第三方權威機構檢測,重金屬、霉菌毒素、農藥殘留、細菌等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均屬合格。
但這五次回應,不僅沒能平息這場風波,反而“火上澆油”,讓消費者們更憤怒了,“簡直是避重就輕”。
其中一名消費者則告訴鋅刻度,“聲明發了等于沒發。我聯系售后,售后說他只是售后沒辦法負責,聯系上他們聲明中的一位醫生,醫生只給我發了他們1.2版的回應報告,聯系購買渠道的客服,客服又讓我去看官網回應。總之還是在踢皮球。”
也有消費者指出,眼下官方道歉,更多是迫于無奈,因為“早在4月2日,就已經有維權群就聯系上了信元方面銷售人員,要求公司立刻通知所有購買過1月8日及后續批次饕餮系列的顧客,建議其盡早停喂貓糧,并帶貓進行全面體檢。但公司方面并沒有及時行動。”
31萬粉絲一周流失6萬,信元不再可“信”?
信元原本曾受到不少“鏟屎官”的信賴。
據藍媒財經匯4月13日數據,“singen信元旗艦店”的訂閱數達到31萬,店內銷量最高的信元發育寶成貓糧·基礎活力營養系列10kg規格的產品總銷量有6萬+。而天貓上的旗艦店在描述、物流和服務三個方面的動態評分都達到了4.9,銷量最好的那款商品的評價也有4.9分之高。
在今年3月15日,信元更是剛剛宣布,獲得了“全國質量檢驗穩定合格產品”、“全國消費者質量信譽保障產品”的稱號。
然而,陷入“毒貓糧”質疑一周后,鋅刻度發現,“singen信元旗艦店”的訂閱數已經流失近6萬。而評論區也出現了諸多近日的追評,不乏質疑,“剛買,還沒開封就曝出毒貓糧,雖然貌似問題批次里沒有這個系列的,但是膈應,也不敢給貓咪吃啊。”、“買了那么多貓糧,誰知道這貓糧質量嚇死了,不敢給貓吃,店家也不讓退,太沒道理。”、“不要買,誰能想到這款貓糧也是毒糧來著,買了的也別繼續喂了。”……
盡管目前信元已明確表示,已經對其產品編號為FGC31(批次:I01018FGC31,生產日期:2022年1月8日)的“饕餮成貓糧”進行下架并暫停銷售。但根據消費者整理的信息,其涉及貓咪生病或死亡的貓糧批次可能不僅有該批產品,還有饕餮幼貓糧2月18批次、饕餮肉宴系列2022年2月17日批次、均衡全貓糧6.8kg、雙拼凍干成貓糧6.8kg以及發育寶旗下貝樂芙成貓糧2022.1.17批次等。
所以,在諸多的不確定性之下,從一款產品到整個品牌,消費者對其信任度逐步瓦解。
回溯信元的發展,信元在其聲明中強調,該品牌已經有50年歷史。
根據它的官網信息,信元發育寶是來自中國臺灣的品牌,母公司信元集團成立于1970年,以生產寵物藥品的業務起家,后專門成立了寵物部門;1998年,信元進入中國大陸市場。2011年后,信元開始在大陸投資建廠;2019年,信元藥品拿到了中國的獸藥生產許可證,通過了獸藥GMP認證。目前信元動藥集團涵蓋寵物用品七大品類,數十個系列,上百款產品。
但據愛企查的工商信息,其涉及到寵物飼料生產和加工等方面的主體為“上海信元寵物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另外它關聯的涉及獸藥生產、飼料生產和飼料添加劑等方面的主體為“上海信元動物藥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兩家公司的法人均為中國臺灣人施軍輝。
其中,“上海信元動物藥品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項目“信元動物”的具體簡介中則提到“信元發育寶是一家寵物飼料研發商,擁有藥廠與食品工廠,專注于小動物領域,集自有品牌、自主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產品線覆蓋了寵物食品、藥品和營養品。”
圖片來源:愛企查
事實上,在短短幾年間,信元剛好趕上了國內寵物經濟的發展期,不僅迅速地贏得了大批消費者的信賴,也曾營收大漲,野心大增。
施軍輝曾在2019年的一次采訪中向外透露信元在大陸市場大體的營收狀況:2016年的年營收突破了1億元,2017年達到了1.5億元,2018年又增長至2.5億元,預估2019年將達到3億規模,保持在35%以上的營收增速。而據媒體報道,在2021年的雙十一期間,信元發育寶的全平臺交易也超過了1200萬元。
盡管眼下尚難確定信元是否存在“毒貓糧”問題,但可以預見的是,在如此大規模的一場風波后,信元要想重塑消費者的信任,絕非易事。
屢陷“毒糧”危機的國產寵糧,網紅難“長紅”
如果把時間線拉得更長一些,則不難發現,國產寵糧陷入“毒糧”危機,信元并非個例。此前鋅刻度也曾詳細提及“網易嚴選”出現的貓糧問題。
自2021年起,不少“鏟屎官”對網易嚴選貓糧的質疑聲也不曾停歇。
盡管針對部分產品更換了代工廠,也公開了質檢報告,但無論是微博、百度貼吧、小紅書和豆瓣等社交平臺,還是黑貓投訴、易投訴等投訴平臺,亦或是各大電商平臺的追評反饋,都出現了諸多起因為這款網易嚴選“全期凍干雙拼貓糧”而引發貓咪嘔吐、拉稀甚至腸胃炎的情況:“養貓養了3年,沒有換糧之前貓毛很少拉稀,到去年(2021年)11月底換了網易嚴選凍干雙拼貓糧,貓毛就開始頻繁拉稀。”“麻煩用心做產品,不要禍害貓咪了,這樣和毒貓糧有什么區別,不會回購了,家里四只貓吃了這家貓糧都吐了,去醫院檢查是腸胃炎。”“這貓糧不怎么樣,都是網紅刷出來的熱度”……
網易嚴選的貓糧差評
而在此之前,網易嚴選的貓糧也如信元,曾得到不少鏟屎官信賴,且自稱為“無貓膩的透明國貨好主糧”。
事實上,國產寵物糧長時間被標記為“毒糧”。但正如網易嚴選和信元,不少國產網紅寵糧近年來正逐漸打破刻板印象,中高端國產寵物糧開始出現,同時下重金營銷,價格也直逼進口品牌。
數據顯示,我國貓糧市場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從2014起便快速攀升,頭部國貨品牌市占率進一步提升,而新品牌也在嘗試走精品路線。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在2015~2018年左右,隨著養寵人群激增,國產寵物糧開始了全面快消品化,品質、品控有了較大改進。
所以,養寵人對國產寵糧和貓砂的偏見正被逐漸打破,許多近年來涌現的新寵物品牌正迅速被接納。
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不少進口寵糧出現了斷貨的情況,也算是為國產品牌提供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然而,從眼下種種情況來看,國產寵糧品牌不僅難超車,反而更易“翻車”了。野蠻生長,頻頻翻車的背后,不僅是某個品牌的問題,更是行業本身的積弊。
寵物糧測評自媒體、大喆傳媒相關負責人許康曾在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介紹,相比于進口糧,國產糧的差距首先在于對原料的把關。在北美等進口糧主要的來源國,不少貓糧生產企業都做到了原料自產,或者起碼對原料有強監管。但對目前絕大多數國產糧品牌而言,原料品質把關是代工廠的事,品牌方的注意力被營銷推廣所累。
鋅刻度也曾寫道,美國飼料管理協會(以下簡稱“AAFCO”)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便成立了寵物營養委員會,成員主要來自各大學的犬貓營養學家和寵物食品廠家。委員們以商業食品中的常見成分為基礎,提出了犬、貓的營養方案,方案從生長和繁殖期、成年維持期2個角度規定了寵物食品的最低營養水平,后續也演變為寵物食品廠商的使用標準。
反觀國內,盡管農業農村部曾在2018年發布了包括《寵物飼料管理辦法》《寵物飼料生產企業許可條件》等6個相關規范性文件,但有從事寵物繁育行業的相關人員對鋅刻度表示,“其中多項規定仍然停留在將寵物食品約等于動物飼料的階段,監管力度和食安標準都還不夠。因此有的國產寵糧品牌甚至可以在配料表上模糊自己的原料,或者添加肉骨粉、羽毛粉等劣質原料。”
更重要的是,這種規范性文件的法律約束力不夠,最高5萬元的罰款也使得企業的違法成本不夠高。
搭建信任不易,而信任崩塌只需一瞬。國產寵糧接連翻車之后,消費者必將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