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氪新消費 王憐花
編輯|黃曉軍
在上海這座6000多平方公里的大都市里,叮咚買菜布局了7個大倉、284個前置倉。疫情影響下,盡管只有170個前置倉仍在工作,但叮咚的銷售量卻直線上揚。
晚點LatePost報道,如今叮咚每日供應蔬菜最高時超過1000噸,肉蛋奶、米面糧油1000噸,大約是上海生鮮食品總需求量的10%。
但鮮有人知,叮咚買菜前身其實是主打鄰里社交的叮咚小區。為了盈利,創始人梁昌霖不得不添加各種到家項目,最終轉型生鮮電商并意外站上了社區團購的風口。
另一頭,叮咚小區當時的靈感來源,其實是美國鄰里社交社區平臺Nextdoor。就在叮咚買菜納斯達克上市不久,Nextdoor也借殼上市并實現了2倍于前者的市值。如今,Nextdoor已進入了11個國家/地區的280000多個社區。
這個平臺的崛起,可能是當下諸多消費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參考樣本。
01 一個包攬“朋友圈+美團+閑魚”的社交平臺
2010年,獨立性民調機構Pew Research發布了一個報告:在美國現實生活中,有28%的人不知道任何鄰居的名字,只有19%的受訪者認識所有鄰居。
這意味著,成熟的社交網絡,可以連接朋友和同事,卻沒有一個被用以連接鄰居。
于是,出身雅虎的尼拉夫·托利亞(Nirav Tolia)做了Nextdoor,希望打造一個專屬于鄰居的社交網絡。其只允許用戶與他們附近的人連接,以鄰居關系作為社交基礎,構建一個“小國寡民”的圈子。
Nextdoor像是Facebook和Twitter的整合。除了最基本的消息發布和狀態更新,同樣可以查看社區地圖、創建虛擬社區以及邀請好友。
這個過程中,Nirav Tolia并沒有花工夫去做功能創新,而是集中精力去挑選用戶。
Nirav Tolia基于真實世界的區域為Nextdoor劃分虛擬社區。在Nextdoor上創建虛擬社區時,你需要輸入你的地址,劃出社區的界限并給社區命名。然后,在三周內邀請至少9個鄰居加入,并且所有人都要驗證地址。
用戶進入虛擬社區,都需要實名驗證地址。一般有4種方法:
第一,新用戶在Nextdoor上填寫地址,并申請明信片驗證。我們將寄去一張明信片,上面寫著獨特的代碼。用戶便可以利用這個代碼,驗證和登錄賬戶。
第二,如果新用戶注冊了含地址的電話號碼,他可以邀請Nextdoor給自己打個電話,以此驗證地址的真實性。
第三,新用戶可以尋求老用戶為其擔保,讓老用戶以E-mail或明信片方式邀請他。
第四,新用戶可以通過信用卡賬單地址驗證。這些方法看似麻煩,但會使用戶的社交環境更加私密和安全。實際上,如果用戶身份的真實性毋庸置疑,那么信息就更可靠,也會使用戶更愿意去交流。
因為你的鄰居與朋友不同。朋友間的交流,大多使用E-mail或電話;但鄰居之間,需要一個更私密、安全的溝通平臺,需要一個小范圍的私密社交。美國社區平均規模在700戶左右,所以,Nextdoor將這個“小范圍”設定在750人以內。當然,系統也會根據地域的不同,自動調整這個范圍的上限。
小范圍的私密社交模式,使用戶間的信任得以建立。Nextdoor就像一個社區E-mail列表,鄰居們可以在這里暢所欲言。
現在來看,Nextdoor是一個綜合版的社區服務平臺。
社區版朋友圈:從心情動態、八卦新聞、問題疑惑等五花八門的內容,到最佳便利店、最佳小餐館、最佳維修團隊等有意思的評比,應有盡有。
社區版美團&閑魚:二手貨轉讓、失物招領、寶寶管家等生活系內容也層出不窮。
社區版豆瓣同城:鄰居會通過Nextdoor組隊運動、定期組織集體聚會。
社區政務平臺:鄰居會將自己見到的一些預警信息分享出來,比如地震預警、聽到哪里有槍聲、街道上有小偷……到現在,Nextdoor已經被全球超過28萬個社區和將近三分之一的美國家庭所使用,2020年疫情期間,其日活躍用戶增長了50%。
這一度讓Facebook感受到了威脅。后者曾緊急布局相關領域,按著Nextd抄了一款功能類似的產品Neighborhoods。
02 比拼多多還早一些的病毒式拉新
不得不提的是,為了打造私密性,Nextdoor似乎異于主流社交網絡。主流社交網絡,像年輕人,開放活潑,用戶群體大,交流方式年輕開放,信息內容傳播范圍廣……而Nextdoor就像老人,傳統、保守。
正因如此,Nextdoor的推廣也處處碰壁。
2013年,Nirav Tolia在自己的社區測試Nextdoor的最新版。但他連鄰居的名字都不知道,又如何知道他們的Email,以及邀請他們使用Nextdoor?
這個問題困擾了團隊很久,甚至曾去社區發傳單,但效果始終不明顯。
最終他們選擇了明信片邀請。這種方式相對簡單,老用戶注意到有尚未注冊的鄰居時,便可把鄰居地址告訴Nextdoor。我們會立即向這個地址寄去明信片,邀請他加入。
明信片在推廣上并沒有立竿見影。經過整整一年,Nextdoor只獲得了176個社區。但2013年10月,Nextdoor成功融資6 000萬美元,銀行賬戶積累了超過9 000萬美元。
這筆資金為其進一步拓展市場,提供了莫大的幫助。比如Nextdoor開始推出“拉新返利”模式,即如果一個用戶能夠成功邀請10個鄰居注冊,那他就能拿到一張價值25美元的亞馬遜禮品卡作為獎勵。
這套操作,在國內其實很流行,比如瑞幸咖啡邀請新用戶免單、拼多多邀請好友砍一刀。
據悉,一旦鄰居用邀請信發出邀請,Nextdoor就會以其的名義給鄰居寄送“邀請注冊”明信片,以及自動通過本人郵箱給對方發郵件。
只要21天內拉夠10個鄰居,就可以獲得25美元的亞馬遜卡。
就這樣,Nextdoor用戶量開始穩定增長。2014年8月,4萬多個虛擬社區被創建;2015年下半年,這一數據變為53000多個。而當時的數據顯示,Nextdoor每新增10個新用戶,就只花了25美金,平均成本2.5美元。
而Nextdoor的中國學徒叮咚小區顯然沒那么高效。2014年,該平臺在上海地鐵的廣告費就高達1500元/月,獲客成本是Nextdoor的 2~3倍。
有時候,Nextdoor的用戶量會出現激進式增長,這一度使Nirav Tolia及其團隊很詫異。
后來,Nirav Tolia發現每當社區發生安全事件時,用戶數量就會急劇增加。其中,2014年納帕地區發生地震時,用戶量增速尤為驚人。
其實在做Nextdoor初期,柴米油鹽家長里短,是Nirav Tolia所以為的用戶需求。后來發現,Nextdoor上關于安全的討論超過了20%。
2012年6月,Nextdoor就聯合了一些組織宣傳社區安全。
2013年新版本推出后,Nextdoor還與本土安保組織和警察局合作,保護現實社區的安全。
2014年,Nextdoor正式上線公共機構平臺,與政府機構合作。
到了2015年,已經有650個地方政府機構入駐Nextdoor,并在Nextdoor上發布全城預警信息。
這也一度使得Nextdoor被稱為“實時911”。
03 商業化難題待解
商業化可謂是社區產品最為頭痛的難題。澎湃就有文章表示,即使Nextdoor一直把商業化放在相對靠后的位置,靠資本的支撐先燒錢做大社區,但盈利問題在上市后將成為Nextdoor面對的主要問題。
一直以來,Nextdoor都在探索盈利模式:
1、廣告服務
幾年前的一份數據顯示,Nextdoor平均每天的交互信息量高達500萬條,其中約20%的信息與推薦服務有關。該平臺則根據這些信息,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推薦服務,或者向商戶們銷售推薦廣告。
提供分類廣告也是一條出路。本地報刊雜志閱讀和電視觀看活動,正在逐漸萎縮。分類廣告的引入,推動用戶在信息公告欄里討論,或許能填補由于萎縮所留下的信息空白。
2、地理信息服務
未來用戶將主要通過手機訪問Nextdoor。早在2013年Nextdoor推出移動端后的幾個月,用戶們在iPhone上創造的內容就已經超過所有內容的20%。
移動互聯網出現、智能手機門檻降低、地圖服務綜合性不斷增強,使地理信息的價值日益凸顯。與地理信息相結合的SoLoMo商業模式,也將為掘金者帶來巨大商機,比如疫情期間,常有用戶經常詢問“哪里可以打疫苗”,Nextdoor就聯合ACME及時上架了一個新功能叫Vaccine Map(疫苗地圖)。
3、按需服務
Uber的按需服務,是一個很好的模式。Nextdoor也在提供類似服務,比如用戶通過Nextdoor預約下單,推薦度較高的寶寶管家、家教等服務方就可以接單進行服務。其中所獲得的服務費,將由Nextdoor與他們按一定比例分成。
目前,Nextdoor擁有約6000萬認證用戶,整個2020年的營收為1.23億美元,同比增長49%,其絕大部分的營收都是由廣告服務提供。但這個收益并沒有覆蓋其運營成本,2020年該公司凈虧損7500萬美元。
而回看叮咚買菜,盡管轉型社區團購,找到盈利模式,也同樣持續虧損。
其實,這里面存在社區團購的兩個“新”模式:
首先是先銷售后采購的預售模式。通過團長反饋訂單,社區拼團平臺才會去上游采購,然后直接送到團長手上。
這樣的交易流程,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商品損耗,提升平臺效率。
其次是借助熟人網絡的裂變加速市場增長。借助于群聊里的鄰居拼團,本身就是模仿了拼多多的湊單模式,這能降低獲客成本,快速打開市場。
這其實就有Nextdoor的優勢——這個叮咚買菜的美國老師,或許正是當下社區團購在規模戰爭中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