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2022年4月1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展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介紹,昨天神舟十三號返回艙安全返回,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根據任務安排,2022年中國將完成空間站的在軌建造。
據介紹,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東風發射場發射升空,與空間站核心艙對接,3名航天員進駐核心艙。神舟十三號乘組共在軌飛行183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間的最長紀錄。目前3名航天員身體狀態良好,正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進行飛行后恢復。
郝淳介紹,中國空間站建造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分別規劃了6次飛行任務,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主要任務目標是全面突破和掌握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相關的關鍵技術。自2020年以來,先后成功實施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共6次飛行任務,均取得圓滿成功,圓滿完成了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任務目標,為空間站建造階段任務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郝淳表示,2022年中國將完成空間站的在軌建造,共計劃實施6次飛行任務,分別是5月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6月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乘組也是由三名航天員組成,他們也將在軌駐留6個月時間;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10月發射空間站夢天實驗艙。
空間站的三個艙段將形成“T”字基本構型,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之后還將實施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其中,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也是由三名航天員組成,這三名航天員將在軌和神舟十四號的航天員完成輪換以后,在軌工作和生活6個月。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黃偉芬介紹,按照空間站建造階段的任務安排,執行2次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目前,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的身心狀態非常好,正在積極開展相關的訓練和任務準備。
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兩個乘組都將在軌飛行6個月,將首次實現在軌乘組輪換,實現不間斷有人駐留。兩個乘組6名航天員將共同在軌駐留5-10天,航天員系統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此外,郝淳介紹,今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以后,工程將轉入為期十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初步計劃是每年發射兩艘載人飛船和兩艘貨運飛船。航天員要長期在軌駐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并對空間站進行照料和維護。
為進一步提升工程的綜合能力和技術水平,我國還將研制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其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返回艙都可以實現可重復使用。新一代載人飛船綜合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搭載7名航天員,上行和下行載荷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時,“我們在考慮研發空間站的擴展艙段,為進一步支持在軌科學實驗和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 郝淳說。
郝淳還介紹,2022年計劃發射我國首個大型空間巡天望遠鏡,開展廣域巡天觀測,將在宇宙結構形成和演化、暗物質和暗能量、系外行星與太陽系天體等方面開展前沿科學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此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還將積極探索載人航天商業化發展模式,吸收社會力量參與空間站建設和運營維護,不斷提升空間站綜合效益,推動載人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
對于疫情是否會影響空間站建造計劃,郝淳在新聞發布會上回應,“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工程全線克服了很多困難,采取了很多針對性的有效措施,在過程當中,也得到了相關部門、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協作,我們把疫情對工程的影響降到了最低。目前看,工程研制進度總體受控,不會影響空間站建造計劃。”
他表示,中國空間站計劃實施的投資規??傮w適中,一直保持著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適應的節奏??傮w看,載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投入較少、發展較快、成果較多、可持續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