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瓊燁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可以說是房間里面的大象,問題很嚴峻,但是我們很容易忽略它。”
在4月16日晚舉辦的第十三屆哈佛中國教育論壇上,壹心理合伙人李可提出上述觀點。
近年來,抑郁癥發病率提高。數據顯示,1993年,抑郁癥發病率為0.05%,2008年達到13%。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
廣州康正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劉英華在上述論壇中指出,抑郁障礙是青少年最常見的情緒障礙,其次還有雙相情感障礙、焦慮障礙、強迫障礙、多動與注意缺陷障礙和沖動控制障礙等。造成青少年情緒障礙主要有三個原因,分別為生物學因素、性格因素及父母的職業影響和社會與環境因素。
在李可看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很容易被忽略,這背后的偏見是一大原因。他認為,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會對此帶有的偏見和標簽,進一步加重當事人的心理問題,會讓其指向自我攻擊,“為什么是我?為什么是我有這樣的問題?”
深圳龍華區和平實驗小學心理老師楊瑞華認為,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作為心理老師,她建議開設家長沙龍、家長課堂,幫助父母更好地和孩子溝通。
此外,也可以采用社區構建的形式,“讓幾個家庭組成一個社區小組,一起讀書、做志愿服務等,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家庭以外的人,擴大孩子的生活圈子。”她指出,“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優點也有缺點,別人家的孩子也是如此。社區小組無形中也改變了家長的一些認知,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心理教育如何進行思路上的調整?李可認為,時代在變化,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環境,青少年沒有成熟價值觀和足夠判斷力,會產生巨大心理困擾。因此需要正確看待心理疾病,學會如何與心理疾病共生。
在楊瑞華看來,信息超載對每個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需要調整教育面。“不能簡單地要求孩子遠離網絡,更需要教會孩子變成工具的使用者和生產者。關注孩子接收了哪些信息,教會孩子解讀接收到的信息,幫助孩子轉換自己的身份和視角。”
心理健康在校內的科普方式仍待改善。在李可看來,目前的科普方式大多是由學校老師來主導,學生處于一個比較被動的狀態。
“學生的參與感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李可指出,“是不是能夠換一個視角,由學生來做科普的主力?其實青少年本身是有能力去做研究,主動去獲取信息的。這種由學生自發的、有組織有目的的研究,才是最好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