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新知 樟稻
編輯|伊頁
作為云行業中的老大哥,阿里云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一次出其不意的人事調整,一夜之間將其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事情簡單明了,無非是一場新舊交替的調兵換將。從好事者的視角來看,這叫新華為人“擠”走了老華為人。
但調侃歸調侃,更應該關注的是,在串聯近期一系列事件之后,阿里云似乎來到了不勝寒的高處。
人事是表
風波的起因還得追溯到一個月之前。
據媒體報道,今年3月,阿里云引入前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出任集團資深副總裁(M7)。這一動作極為罕見,當時在業界引起一片討論。
蔡在任上,阿里云中國區總裁任庚、國際業務總裁袁千、數字政府總裁許詩軍、新金融總裁劉偉光四名M6級核心業務高管向其匯報。
任庚與蔡英華曾在華為共事,因此,彼時業界猜測兩人將在阿里云繼續“搭班子”。
然而一個月后,也就是在4月12日的內部管理會上,蔡英華宣布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阿里云中國區總裁任庚(M6)將離職,該職位由阿里云中國區副總裁黃海清接任。
先說后者,公開資料顯示,黃海清有豐富的To B行業履歷,曾在Dell、IBM、Oracle等公司任職。2016年,黃海清加入騰訊云,而后于2018年離職成為德拓信息的CEO,曾在2020年帶領公司擬登陸科創板。
至于前者,公開資料顯示,任庚出生于1983年,本科為計算機與技術專業,2005年畢業于成都電子科技大學。
在進入阿里巴巴工作之前,任庚的履歷主要是在華為,包括于2012年10月至2015年3月出任華為緬甸分公司總經理,以及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出任華為泰國分公司副總經理。
2015年,任庚突然離開華為轉戰阿里,據華為云人士透露,此舉非其個人主動選擇。
進入阿里后,任庚花名起為“貳哥”,其第一份崗位也并不是在阿里云,而是與老本行出海相關。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期間,任庚擔任阿里巴巴跨境事業部總經理,負責跨境B2B平臺相關工作。
此后,任庚陸續履職阿里云創業孵化事業部總經理、阿里云通用事業部總經理等職位。
關鍵節點發生在2017年,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北京阿里巴巴云計算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個阿里云各地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發生變更,由胡曉明變更為任庚,這側面證明任庚在阿里云的地位水漲船高。
在此次人事變動之前,任庚在阿里云銷售體系的職級僅次于總裁張建鋒。
據悉,任庚早在去年就已提出過離職,但因多重原因繼續留任,至于辭任后的去向,坊間傳聞是百度智能云。
由于這次調整事發突然,且一同離任的包括生態及銷管部負責人郭繼軍(M6),還有阿里副總裁李飛飛等高管麾下數名P9/P10中高層骨干,多重因素聚合下,阿里云陷入輿論風波。
戰略是里
人事調整往往是業務質量的表象,此輪高管離任,按照大廠的慣例,無外乎事關業績與戰略執行。
業績層面最為直觀。今年2月底,阿里巴巴公布2022財年三季度財報。
細分到云業務,在抵消跨分部交易影響前,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長19%至264.3億元,抵銷后收入為195.39億元,同比增長20%,增速放緩。利潤方面只有1.34億,利潤率從上季度的2%掉到了0.7%。
這里有一個細節,阿里云本季度之前從未公布過“跨分部交易”這一項,在國內云廠商中較為罕見,行業相關人士評價,“這一舉動容易被聯想到分拆上”。
此次財報中,阿里云把營收增長遇阻歸因于“頭部客戶基于非產品相關的要求就其中國以外的業務停止使用的海外云服務的持續影響以及如互娛與在線教育等互聯網行業的客戶需求放緩”。
考慮到在已有營收的高基數之上,阿里云營收增速提振遇阻,客觀來看,在該季度內,阿里云的業績處于承壓階段。
且拉長時間線來看,2021年全年,阿里云頻頻遭遇其他不利因素影響。
在2021財年第四季度(2021年一季度),同期阿里云業務營收同比增長37%,增速下滑較為凸顯,原因在于失去單一頭部大客戶(字節跳動海外業務)。
此后,接連三個季度,云業務營收增速放緩,可見失去大客戶造成的影響并不是短期內就能恢復的。為此,阿里云在嘗試以多元化動作,四季度來自非互聯網行業的客戶占營收的52%。
該財年內,還需要考慮并入釘釘的影響。自2021年4月1日起,釘釘業務的業績由創新業務及其他分部,重新分類至云計算分部。
阿里云總裁張建鋒推出“云釘一體”戰略后,釘釘無疑為阿里云拓展了向上和向下延伸的價值,同時也是阿里云向PaaS層延伸的抓手。
考慮到釘釘業務仍處于投入階段,并表會拉低云計算本季度的盈利能力,并且對收入的貢獻并不重大。
2022年3月22日,釘釘舉辦年度發布會,公布2022年公司策略。釘釘總裁葉軍在演講中首次提出釘釘的商業化路徑,在免費的標準版基礎上,推出專業版、專屬版和專有版三個商業化版本。
釘釘開啟商業化進程背后,亦證明阿里云處在彈簧的收縮階段。
回到此次人事調整中,業績之外,同樣需要關注戰略執行層面。實際上,此輪調整的重點正是組織架構和策略,人事調整只是外界能看到的最直接動作。
根據《天下網商》報道,蔡英華此次在內部管理會上宣布:第一,追求高質量增長,持續優化銷售組織,形成“行業主建、區域主戰”的模式,提升客戶滿意度;第二,做強區域銷售生態及行業ISV(獨立軟件開發商)生態,向生態讓利。
而此前在2021年4月,阿里云宣布調整組織架構,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在內部信中稱,將包括制造、金融、零售、教育和醫療等細分為18個行業,其次成立了16個區域,負責區域的本地化運營。
此次調整中,由B端銷售經驗的黃海清接任任庚成為中國區負責人,整體負責16個區域銷售。從這個角度來看,上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在落地層面尚未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好的一面是,經過此輪調整,阿里云無疑進入了新的作戰狀態。
王冠難承
作為亞洲最大的云服務商,阿里云早已成為阿里巴巴在科技領域內的一張鍍金名片,此前在集團整體業績遇挫的背景下,阿里云更是起到第二曲線抗壓的作用。
4年前,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談及云市場競爭態勢時說到,“阿里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我們自己,唯一能夠打敗我們的也是我們自己”。
阿里云確實有這樣的底氣,在國內,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第三季度)跟蹤報告》中,阿里云市場份額為38.24%,位列第一。
國際上,此前根據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的云計算市場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云計算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市場規模達到643.9億美元,同比增長40.7%,市場進一步向頭部廠商集中。
其中,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云Alibaba Cloud排名全球前三,共同占據了全球云計算市場70%的份額,憑此,阿里云和亞馬遜AWS、微軟Azure,在業界共同榮獲“3A”稱號。
但阿里云也需要安不忘危。
2022年,裁員成為互聯網公司常態。彼時,報道顯示,阿里云不在阿里此次裁員范圍內,只有阿里云主要部門的HC已凍結。從此次高層人事以及組織架構調整,阿里云體系或許也被波及到。
此輪裁員潮中,騰訊也有裁員動作。其中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是重災區,多方信源顯示,人數或將超過20%。
兩大互聯網大廠To B業務線波動背后,同樣預示云市場誕生了新的業務邏輯。
在《云計算的未來,屬于“國家隊”?》一文中,「科技新知」分析過阿里云和騰訊云的業務營收以及增速表現。
阿里云在2021自然年營收超過723億元,同比增速約為30%;根據海豚投研估測,騰訊云2021年的營收為307.0億元,增速為31.5%。
與此同時,三大運營商:“聯通云”收入人民幣163億元,同比增長46.3%;天翼云收入達到人民幣279 億元,同比增長102%;移動云收入242億元,同比增長114%。
當然,運營商集體雄起背后,在于近年來政企數字化轉型不斷提速,給云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長點,有國資背景的云廠商如魚得水。
客觀來看,三大運營商仍存在不少缺陷,起碼技術范疇,互聯網云廠商仍是排頭兵。但仍需要注意,在營收上領先的阿里云、騰訊云需要開始警惕這輪的新對手。
國際上同樣如此。
第三方國際數據機構Statista最新報告顯示,亞馬遜AWS市場份額為32%,位居第一,微軟Azure位居第二,市場份額為21%,谷歌云在2021年成為全球第三大云廠商,份額為8%。
如果看營收和增速的話:亞馬遜AWS 2021年總營收622.02億美元,同比增長37%;微軟智能云在2021年總營收677.84億美元,同比增長27%;谷歌云2021年總營收為192.06億美元,同比增長47.%。
當然,歸根結底在于國內外云計算市場環境不同,但在突然發力政府和大企業市場的谷歌云面前,阿里云需要重新審視國際市場格局。
此次組織架構調整中,管理層認為以技術出海的全球化業務是必須堅持且投入的,原因在于近年來阿里云在海外收獲了高于國內市場數倍的增長??梢姡⒗镌圃跂|南亞市場的投入,或許是新的破局點。
結語
近些年,在國內云計算領域,作為先行者,在阿里巴巴集團力量加持下,阿里云收獲了無數榮光。榮譽背后,阿里云全員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其中阿里云博士王堅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詳。
但“樹大招風”也是常態。去年12月22日,因阿里云公司發現Log4j2組件嚴重安全漏洞隱患后,未及時向主管部門報告,被暫停工信部網絡安全威脅信息共享平臺合作單位6個月。
此次處罰更像是一次警告,對阿里云業務沒有太大的影響,暫停期滿后,阿里云大概率會恢復合作單位的稱號。
不過,毫無疑問的是,此事之所以能引發各方熱議,除了與自帶爭議性的“國家安全”相關,阿里云自身的熱度同樣起到助燃作用。
從這方面來看,阿里云已經遭遇了一次輿論風波,而此次人事調整亦讓阿里云陷入新的風波之中。
那么在云計算市場新的邏輯之下,新的輿論風波是否會出現?誰都不能保證。身處如此關鍵的節點上,進行調兵換將,阿里云的未來還需要時間驗證。
參考資料:
財經《美國三大云巨頭高增長真相》
天下網商《阿里云銷售體系大調整:蔡英華到任、中國區換將,追求高質量增長、讓利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