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眸 黃月英 桑明強
城市更新的風刮了幾年,但這股效應真正作用于園區重構的時間卻并不長。
這背后的原因很簡單,就目前來看,多數園區的屬性還繞不開房地產,土地轉讓金和租金仍然是產業園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園區能給企業提供的服務,基本上還是普通的商務服務,并沒有針對產業的專業化服務。
隨著城市化進入到以存量改造為主的階段后,各地政府和越來越多的企業都開始認識到:城市有機更新能帶來的,絕非只是一個或若干建筑物本身的價值增值,而是對人、業、場的解耦重構。這種思考也被帶到新型產業園區構建的討論中,比如貴州的貴安和北京的中關村,前者因數據中心產業的建設而名聲大噪,后者一直是全球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的創新之源。
這和當下的產業社區發展如出一轍。對中國產業園區運營模式有所洞察的人,不難察覺到其中的變化:正在告別單純的坐地收租和政策導向階段,進入到圍繞人才需求和產業生態的全場景服務時代。在數字空間的理念下,互聯網等去中介技術,讓發展的生產要素,被新的組織關系重塑,而服務流程和場景的打造,也倒逼著產業社區運營商走向革新。
一站發展(構建了國內領先數智化運營服務體系)認為,“深耕于產業人才需求,將運營經驗和流程植入到數字化產品中,通過定制化、精準服務提升產業人才在園時長,增加園區創新密度,提升創新產出”。這是基于對核心產業園區十余年的運營服務經驗,總結出的產業園區運營服務的必經之路。這往往意味著兩個能力門檻:1、精耕服務于人的系統沉淀;2、完成產業組織的場景重構。最終在沉浸式場景中,把產業社區的功能逐步落地。
換句話說,我們正處于中國產業數智化和城市更新的雙螺旋浪潮中,為此,這篇文章我們將主要討論:
- 產業社區數智化的關鍵是什么?
- 數字沉浸服務和產業社區究竟有什么關聯?
- 面向未來的產業社區會是什么樣的?
當產業社區碰上數字沉浸服務
把產業社區搬進數字空間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早在去年11月,數字資產交易所KuCoin就曾推出過數字空間辦公室,旨在為參觀者提供沉浸式的數字空間體驗,以及獲得互動式社會交流的機會;到了今年3月,國外多家公司在Decentraland上購買了數字空間;除此之外,國內首個產業社區數字沉浸服務平臺,也從幕后走到臺前:每天超過2.5萬人在線上活躍社交/交易,其中,有31%是碩士以上學歷。
在一站發展(打造了國內首個產業社區數字沉浸服務平臺)看來,“產業社區的數智化,并不完全等同于數字孿生再造一個線上版,而是真正能夠推動協同創造和生意信任、生活社群等新關系的發生。”
5G浪潮下,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不斷迭代,數智場景的打造變得像蓋房子一樣,最需要的是服務內容,本質是需要人、業、場的關系加強,這也是元宇宙概念下,場景敘事的核心能力,再多酷炫的場景、再多技術的堆砌,即便是黑客帝國里的尼奧,也需要身邊的隊友和更緊密的組織關系。
2018年脫胎于德國宇航中心機器人研究所的思靈機器人,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它在慕尼黑和北京設立了雙總部,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全球估值最高的智能機器人獨角獸,被國際頭部資本擁躉的他,也并非是“高冷”的角色,比如在一站發展數智社區的全場景內,就能隨時找到懂他的“貼心外援”。
這種變化的背后,是產業社區運營方的場景洞察和服務變革的結果。
元兒是個話不多的95后男生,來園區工作前,他以為產業服務只是工商注冊、法務財稅之類,沒想到的是,三年多后,他這個“企業管家”愈發體面和酷炫——基于園區對同類企業十余年服務經驗,像思靈機器人這樣的國際化高科技企業,在國內落地不久就能打通脈絡,現在的元兒手握600多項服務的裝備庫,每天泡在社區里,和各個角色朝夕相處,他能比企業自身拿出更精準的在地資源鏈接方案。
正因為建議總是即時和超預期,再忙的人也愿意和他線上線下“約個會”。
換句話說,產業社區的運營邏輯已經變了,高成長領軍企業的決策者們,需要的并不是無限鏈接,而是貼心的精簡和恰到好處的空間,循著這種邏輯,健康的“產業生態”并不是大而全的“想當然”,而是基于產業邏輯,讓各個主體找到恰好的位置,通過場景的沉浸式體驗,讓角色間達成更多共識。
這也是一站發展數智產業社區數字沉浸服務平臺,以人為本的根本邏輯所在。
這里擁有全國最活躍的產業社區社群,在這里,大家暢所欲言,分享生活、建立興趣社群、為園區建言獻策,全年有近萬的發帖量,40余場活動和3.4萬次的活動參與人數,逐步實現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深耕于產業人才需求,通過定制化、精準服務提升產業人才在園時長,增加園區創新密度、提升創新產出。
人、業、場,解耦重構
傳媒大師麥克盧漢曾經說過:媒介是人類感官的延伸。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人與信息、人與服務的連接和交互,是互聯網商業化的基礎,過去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隨著信息入口發生改變,這種連接關系也隨之改變,我們通常把這種變化稱作是“場景革命”。一般來說,當發生場景革命時,承載在這些連接之上的商業形態也會爆發新一輪的顛覆式創新。數字空間本質上仍是互聯網形式,只是內容呈現更加接近現實形態。
以企業里最常見的開會為例,在一站發展數智產業社區里,個人和組織均可根據自己需求發布場景,這是一個和DAO相似的任務發布和實現平臺,和傳統線下新品發布會相比,沉浸式體驗帶來的不僅是鏈接,還有是肉眼可見的價值傳遞。相關數據顯示,僅2021年,社區場景內產生的交易訂單,就超過了300萬單。
去年年底,園區里的每位用戶都收到了一份“一站發展i友年終報告”,通過對用戶行為數據分析,用戶會收獲屬于自己的年度關鍵詞,同時可以領取定制化年終禮包,通過數據分析精準篩選出在園區加班的用戶,會定向發送“加班券”,用于園區內消費使用,為在園時長長的產業人才提供專屬福利。
年度關鍵詞是根據用戶在園區內的行為偏好來生成的,個性化的標簽以及個性化的禮包,體現了園區對用戶的了解,精準的投遞關懷,拉近園區與用戶之間的距離,而且帶動了園區的商業生態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一站發展運營的產業園區各個門口的智能又被更新了:區內企業格林深瞳,主動上新并“貢獻”了最新的測溫功能,這對有效防疫,降低風險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進進出出之間,很多企業的相關需求,被社區精準地抓取和“黏”了下來,同步積累的,還有企業新產品的真實互動和反饋。
產業社區需要新動能
在“存量盤活”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空間內對產業社區進行優質改造和精細化運營,成了數字化升級的關鍵所在。
在這個語境下,未來產業提升的關鍵要素已經不是園區運營方所能夠掌握的新要素,比如土地、基礎設施等,而是高級生產要素,比如知識沉淀、大數據運營、自主式創新研發、多品牌運營等,并且新要素的投入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形成產業生態,而非硬投入就能解決。
實踐者都深知,“生態”的構建需要大量資源,其中時間是最難逾越的門檻。
關于這個方面,一站發展告訴我們,社區內有個創業大賽,叫“東升杯”,到今年已經整10年。過去9年里,創業大賽累計招募項目1.2萬余項,大賽企業累計融資額超過72億元。
以超目科技為例,它是醫療科技領域典型的隱形冠軍,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樂今教授與清華大學、北工大和中科院等科學家一起創辦。
他們在參賽過程中,就觸動了產業社區的敏感神經,隨后的比賽里,該團隊不僅拿到了不錯的產業投資,還通過大賽伴隨的社交場景中,包括人才引進材料協助辦理、半年20個免費工位、7項大禮包、公租房特批指標等,在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同時,也激發了產業鏈上下自發協作的意愿。
10余年下來,一站發展數智化產業社區已經和37個國家、13個國際合作機構以及國內52個城市,沉淀了緊密的創新協同組織。不同功能性場景的背后,支撐的是多年篩選下來的600多項專業服務,以及鏈接創業、孵化,以及成長期需要的各類資本,共同沉淀著產業鏈上的關鍵功能節點。
目前,一站發展數智化產業社區數字沉浸服務平臺已經開放公測,誠邀各方產業人才、企業精英、投資人參與。可以想像,未來園區一定不是拼租金價格,而是拼服務和配套帶來的價值,愈是嚴峻的當下,存量數據資產的價值愈加凸顯,未來的產業創新區間,需要的并不是靠補貼“搶人”,而是更多場景呈現社區化的組織——將解決問題的效率和沉浸式的體驗系統改善,而數智產業社區,就是基于組織協作關系、自然生長的產物,在人與人之間找到更為匹配的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