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妝品觀察
日前,山東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某公司),因在電商平臺銷售睫毛滋養液產品時,宣稱具有促進“睫毛增長”的功效,構成虛假宣傳,被山東省沂源縣市場監管局(以下簡稱沂源市監局)處以1萬元的行政處罰。
化妝品觀察梳理發現,新規實施前,至少有6起宣稱“睫毛增長”被處罰的案例。2021年9月16日,國家藥監局官網發布科普文,明確指出未批準任何宣稱具有促進睫毛生長功效的化妝品。
此次處罰,或為國家明令禁止后仍頂風作案的首個被罰案例,對行業而言無疑具有震懾意義。
宣稱促“睫毛增長”,商家被處罰
據《中國質量報》報道,1月5日,沂源市監局收到國家藥監局化妝品監管司《關于依法調查有關化妝品違法宣稱促進睫毛生長功效問題的函》和山東省淄博市市場監管局派發的《關于核查處置化妝品網絡交易涉嫌違法線索的緊急通知》案件線索,稱山東某公司在京東網站平臺設立的化妝品專營店店鋪銷售睫毛滋養液化妝品產品時,宣稱促進“睫毛增長”涉嫌虛假。
沂源市監局立即對該公司的店鋪進行檢查,發現該店在售睫毛滋養液產品展示頁中,有“促進睫毛生長,使睫毛增長和增粗”“其成分中的脹果甘草根提取物可促進睫毛自然生長,增加濃密度”等宣傳用語,且產品網頁有多幅纖長、濃密的睫毛圖片,圖文并茂暗示了產品功效。而涉案網頁信息的日常編輯、發布,屬于公司員工業務之一。
經查,山東某公司于2019年7月在京東網站平臺設立化妝品專營店店鋪,于2021年11月設計制作并上傳了涉案睫毛滋養液產品網頁,在涉案店鋪上架銷售睫毛滋養液產品,并在銷售頁面使用上述“促進睫毛增長”的涉案廣告用語。至案發時,該化妝品正處于宣傳推廣階段,銷售19盒,銷售金額1425元。
《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第四十三條明確指出,“化妝品廣告的內容應當真實、合法。化妝品廣告不得明示或者暗示產品具有醫療作用,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四條也明確指出,“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此外,第二十八條規定,“廣告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構成虛假廣告”。
基于此,沂源市監局認為,山東某公司的行為不僅違反《廣告法》第四條、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同時,還違反了《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第四十三條的規定,構成發布化妝品虛假廣告的違法行為,遂做出如下處罰決定:停止發布廣告,在相應范圍內消除影響,罰款1萬元。
系國家下禁令后的首次處罰
事實上,這并不是監管層首次對“宣稱促進睫毛生長功效”的化妝品進行整頓。
據化妝品觀察不完全統計,過去5年來,總共有6家公司因為在銷售睫毛滋養液、精華液等產品時,發布了“促進睫毛生長”“強長40%的長度”“7天激活毛囊,15天增長”等廣告語而被處罰。
譬如,2019年9月5日,上海某實業有限公司在“某某睫毛精華液”的產品網頁上自行發布“使睫毛濃密、有光澤;促進睫毛正常生長,使睫毛纖長、濃密粗黑、卷翹”的廣告內容,因違反《廣告法》第四條、第二十八條的規定,構成發布虛假廣告行為,被相關部門予以處罰。
去年9月,國家藥監局再下禁令——在《警惕宣稱“促進睫毛生長”的睫毛液》的科普文中明確指出,睫毛增長液并不具有促進睫毛生長的作用。市場上部分宣稱可以使睫毛變“濃密”“纖長”的睫毛滋養液、睫毛精華液等產品,通常是在睫毛上附著成膜劑、著色劑等,以物理作用方式達到使睫毛上色、增粗、變長的效果。
該科普文還指出,雖然使用比馬前列素、曲伏前列素等降低眼壓的藥物后,會出現睫毛增長、增多、增粗的現象,但這些藥物并未收錄于現行《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中,且國家藥監局也并未注冊或者備案任何“前列腺素”相關的化妝品新原料。因此,將比馬前列素等前列腺素類似物作為化妝品原料用于化妝品生產,違反了《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應予禁止。
此外,國家藥監局發布的《化妝品分類規則和分類目錄》中提到的26種化妝品功效,也并未提及“促進睫毛增長”等相關字眼。
無論是上述科普文的發布還是分類目錄的“屏蔽”,都無疑宣判了“睫毛增長液”的終結,與此同時,國家對于睫毛增長液的監管開始層層加碼。
去年10月,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自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開展化妝品“線上凈網線下清源”專項行動的通知,今年起各地積極響應,譬如,汕頭市、馬鞍山、太原市等各地市監局在轄區內,紛紛組織開展涉嫌違法宣稱促進睫毛生長功效化妝品的排查處置工作。
各電商平臺也開始了相關整頓。今年3月5日,小紅書商業化官方賬號“商業廣告薯”發布筆記提示,化妝品廣告中不得含有促進“睫毛增長”“可養出濃密長睫”“7天長出真睫毛”等用語,暗示性的圖片也不能出現。
而此次處罰,則是自去年禁令發布之后的首次處罰案例。
“違法成本亟需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化妝品觀察查詢發現,目前國家藥監局官網注冊備案平臺上,不少睫毛增長液產品的狀態顯示為“已注銷” 。如,一款備案日期顯示為去年4月14日的“俏美人美眸纖翹睫毛增長液”,目前已處于“已注銷”狀態。
但市場上“睫毛增長液”的亂象并未收斂,線上平臺尤其突出。
目前在小紅書上,“睫毛增長液”相關筆記數高達7萬+篇,“睫毛生長液”相關筆記則有近3000篇;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上,推薦睫毛生長液的“種草”美妝視頻多達上萬個。
而在淘寶平臺上,各式國產、進口宣稱可促進睫毛生長的化妝品一應俱全,價格從幾十到幾百不等,不少產品的月成交量過千,其中,標價為28.4元買一送二的某品牌產品“睫毛修護滋養精華液”,產品詳情頁赫然顯示著“助力睫毛二次成長”“睫毛日漸密·長·翹”等宣稱,月銷量1萬+。
有行業人士分析指出,該亂象屢禁不止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需求催生市場,據用戶說數據,自2017年開始,睫毛增長液熱議聲量銷量持續走高。2021年,淘寶天貓上睫毛增長液占比達15.82%。
“市場大,銷量好,生產成本低,利潤高”,某代工廠負責人透露,一直以來,睫毛增長液的市場需求只增不減,讓不少企業趨之若鶩。
另一方面,不少行業人士認為,這與懲罰力度不夠不無關系,例如此次處罰金額僅為1萬元。
“睫毛生長類似于毛發生長,這屬于醫學范疇,但化妝品宣稱不能暗示有醫療作用,且目前也沒有任何相關的研究數據支持,可以實質性促進睫毛生長”,某資深法規人士表示,如此吹噓產品功效的行為,都涉嫌虛假宣傳,應該加大違法成本。
“如果產品真的能促進睫毛生長,則有可能是添加了前列腺素類似物這一類藥物。”另一行業工程師如是表示。而根據新條例,“使用禁止用于化妝品生產的原料、應當注冊但未經注冊的新原料生產化妝品”,輕則處以罰款,重則禁業甚至追究刑事責任。
如今,隨著國家明令禁止后首例被罰案件的落地,有關睫毛增長液魚龍混雜的市場亂象或將迎來大規模整治,正如上述資深法規人士所言,“企業不要存僥幸心理,不知哪天就會被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