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品牌雜志
“沒有最快,只有更快。”
這句話用來形容資本搶奪“中科院軍團”的投資速度,再恰當不過。畢竟,也就在半月前,3月24日, 華為哈勃投資入股“中科院軍團”的衛藍新能源科技;8天后,4月1日,華為哈勃又入股“中科院軍團”的中科海鈉。
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畢竟很少有公司,愿意在8天內,投資“兩家”背景相似的公司,重復性投資項目。但現在,“重復投資”這四個字,顯然有了新的解讀。
不出意料,未來五年之內,“中科院軍團”將是新能源汽車里面最厲害的“軍團”,“中科院軍團”如今也被視為是難以超越的存在。
出生于“中科院”
中科海鈉有多少“中科院”基因?
這首先要從中科海鈉創始人、董事長胡勇勝說起。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他在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獲碩士學位,2004年獲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又曾先后到德國Max-Planck固體研究所做博士后和Principal researcher,還曾在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胡勇勝長期研究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2019年,他的 “鈉離子電池”技術,獲得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科技成果轉化特等獎。
而中科海鈉CEO為唐堃,其為中科院物理所博士,長期從事電池能量儲存與轉化研究。
2017年,中科海鈉成立,當年發布鈉離子電池,是國內第一家專注于鈉離子電池開發的公司。那時,中科海鈉胡勇勝曾經提到,鈉離子電池成本低、安全性能高,一定程度上能形成對鋰電池的補充,緩解鋰資源短缺問題,還能逐步替代環境污染嚴重的鉛酸電池。
之后,中科海鈉快速發展。2018 年,完成了全球首輛鈉離子電池低速電動車示范;2019 年完成全球首座 100kWh 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示范。期間,中科海鈉獲得國科嘉和、中科院物理所天使輪投資,并完成天使+輪融資,得到了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支持。
2020年,中科海鈉融資Pre-A輪融資數千萬人民幣,投資方包含中科創星、梧桐樹資本等。
2021年,電池賽道開始火爆,中科海鈉也被推到了聚光燈下,完成了A輪融資數億人民幣。2021年5月,曾毓群在股東大會上表示,寧德時代研究的鈉電池技術已經成熟。7月,寧德時代推出鈉離子電池,并表示已經進行鈉離子電池產業化布局,計劃2023年形成基本產業鏈。
坐擁萬億市值,寧德時代的舉動具有行業標桿的意義,此后鈉電池開始遭到瘋搶。于是就有了中科海鈉和華為旗下哈勃投資聯合的故事。
不只是華為
正如前言所述,在華為哈勃又入股“中科院軍團”的中科海鈉之前,華為也在新能源賽道已經投過另一個中科院團隊。3月24日, 華為哈勃投資入股“中科院軍團”的衛藍新能源科技。
成立于2016年,衛藍新能源脫胎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背后站著中科院物理所的三位男人——陳立泉、俞會根、李泓。
82歲的陳立泉,是衛藍新能源的股東,被譽為“中國鋰電第一人”,是我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博導。
54歲的俞會根,是衛藍新能源的董事長,也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導師、教授級高工。
52歲的李泓,擔任衛藍新能源首席科學家,從1999年開始在中科院物理所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余年。
單從團隊出發,這是一個足夠有投資的團隊。
不只是華為,其它團隊也盯上了中科院的新能源創業團隊。
比如,驥翀氫能。驥翀氫能創始人、董事長為付宇。其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2009年,他入職了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參與發起成立的產業化公司“新源動力”,負責上汽的電堆產品開發項目,積累了大量市場化經驗。
2018年,付宇意識到新能源行業到了商業化臨界點,便在上海成立了驥翀氫能,專注于氫燃料電池電堆研發和產業化。公司成立第一年,驥翀氫能就拿到了中科創星和上海重塑共同投資的天使輪融資;2020年,驥翀氫能完成了Pre-A輪融資,由水木易德領投,河南戰新氫能產業基金、張家港政府投資平臺悅豐金創及山東江詣創投跟投。2022年,驥翀氫能又拿到了數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領投方為河南省戰新氫能二期產業投資合伙企業,跟投方包括山東江詣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嘉興建信宸玥股權投資合伙企業、云澤資本、上海藍氫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等。
再比如,中儲國能。2018年成立的中儲國能是一家儲能設備提供商,一家通過科技成果作價入股方式創辦的產業化公司,其技術及研發團隊均源自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20年底,中儲國能獲得了由中科創星、株洲高科領投的1.6億元天使輪投資;2021年10月,該公司宣布完成1.8億元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招銀國際領投,老股東中科創星追投,聯想之星、普華資本、華控基金、南京麒麟等機構跟投。
從中科海鈉、衛藍新能源、到驥翀氫能、中儲國能.....中科院為中國新能源輸送精兵強將,締造了中國新能源最強軍團。
時來天地皆同力
為什么是中科院締造了中國新能源最強軍團?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作為我國規模最大、學科最全、實力最強的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機構,中科院承擔了很多重大的國家級科研任務,也是中國頂級科學家的搖籃。譬如,中國第一塊鋰電池來自中科院物理所。
還有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這些平日沒聽過的科研院所,其實一直在儲能、氫能、納米發電等新能源相關領域默默鉆研技術,沉淀了很厚實的科研實力,也儲備了大量科研人才。
這是“人和”,但更重要的是“天時”。因為,沒有“風口”,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也只是停留在紙面上。
時來天地皆同力。
對于中科院軍團來講,新能源汽車爆發是個標志性的時代事件。中科院新能源軍團的形成,離不開萬億級新能源賽道大爆發。換言之,時代,才是中科院軍團的“造物主”。
2021年,國家提出“雙碳”目標后,《“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等多個重磅規劃連續發布,讓投資者相信:新能源行業是一條充滿巨大想象力的賽道,也是投資配置的必選賽道,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上游的動力電池、儲能、氫能,都已經成為了當下最吸金的賽道。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中,技術供給尤其是優質技術供給卻十分稀缺的新能源市場,時代把機會留給了胡勇勝、付宇這樣的人。
理所當然,他們也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例如,中科海鈉、衛藍新能源、到驥翀氫能、中儲國能....的市場估值已經翻了20多倍,他們用很低的成本完成了股權激勵制度,又用科研能力拿到了市值20億元,市值50億,市值100億元.....
此時的中科院天團,不僅僅只像是一個“搞科研”的,他們也有精明的商人一面。而科研的資本化和商業化,可能會締造一個偉大的公司,也可能會釀成一場風暴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