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光錐智能 劉雨琦 盧瀅西
空降M7、中國區總裁辭任,短短一個月,阿里云又迎來了新變局。
3月,華為前 EBG 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空降阿里云M7(資深副總裁),負責阿里云全球銷售業務,中國區總裁任庚、袁千、許詩軍和劉偉光向蔡英華匯報。
緊接著,4月13日,中國區總裁任庚被曝即將離職,其此前負責的16個區域的銷售工作由“二把手”黃海清接任。另外,原生態及銷管部負責人郭繼軍已向媒體確認將于近期離任,其業務部門由蔡英華直接負責。
阿里云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組織調整,但調整的重心依然在銷售端,技術、產品側都相對穩定。
據阿里財報顯示,阿里云在2021年的營收是723億元,2020年的營收是556億,在2019年的營收是355億。盡管一直保持增長,但同比增速每年都在下降。
行業進入慢增長期,集團的經營優化,都把壓力給到了阿里云的商業化一端。銷售換帥后,阿里云的商業化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蔡英華空降,銷售整合
變局之下,阿里云新的組織架構也正在浮出水面。
光錐智能根據雷峰網報道、結合公開信息整理發現,阿里云目前形成了銷售、技術(數據庫、智能計算)、釘釘、IoT和智能駕駛等幾大板塊。
蔡英華空降后,迅速收攏了銷售線M6的匯報關系。在以下圖表中可見,泛政府行業收攏到許詩軍手中,包含電信、電力、數字政府、地產園區、交通物流等6大行業;劉偉光負責金融、互聯網等泛政府之外的重點行業;黃海清接替任庚,負責中國16個戰區的管理,中腰部客戶居多;霍磊不僅仍負責智能通用行業解決方案,并且兼任阿里云架構師團隊的負責人;潘立維則負責中長尾客戶。
光錐智能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轉載請注明
在此之前,阿里云銷售的組織架構曾經歷了三次拆分,也是其商業探索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15年前后,任庚加入阿里云時期,恰逢行業線建制。在改制前,除了電銷和海外客戶,其他客戶都屬于中國區;改制后,先是數字政府、金融、新零售三個行業線獨立,與通用行業并列為四大事業部。
第二階段為2021年4月,阿里云進一步進行架構調整。升級后,將從前的事業群“精細化”,分為18個行業部門,由行業總經理負責,做行業數字化創新。同時成立16個區域由任庚總負責,任命了16個分公司總經理,負責區域的本地化運營,包括與本地客戶建立連接,建立本地化生態。
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曾稱:“這在阿里云的歷史上是沒有過的?!?/p>
行業和區域之間天然有交叉,有交叉就有競爭。這為后面任庚的離開,埋下了一定的隱患。
第三個階段,則是本次蔡英華接管后,將銷售部門“一手抓”,也表明阿里云商業化再次加強。大銷售統一之后,區域和行業線的聯動也將會加強。
排兵布陣之下,阿里云已經開始做了新的取舍。阿里云業務側更加重視泛政府業務、區域下沉和行業深化。
據悉,蔡英華一上任后就提出了新的組織架構和策略方向:第一,追求高質量增長,持續優化銷售組織,形成“行業主建、區域主戰”的模式,提升客戶滿意度;第二,做強區域銷售生態及行業ISV(獨立軟件開發商)生態,向生態讓利。
從業務側來看,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政府和區域化兩個方向開始初現苗頭。根據中國招投標網公開信息,區域性項目也開始逐漸下沉。由一線城市滲透至二三線。如寧波、襄陽、成都、邢臺等。今年區域型項目占比也在逐漸提升。
數據源自中國招投標網,由光錐智能整理
包含游戲和教育的互聯網行業是阿里云此前商業化較為成熟的業務,但分別因為版號停發與雙減政策的行業政策,已經淡出阿里云的核心業務范疇。在互聯網強監管的情況下,行業的整體重要程度也會有一定下降。
不過此消彼長,阿里云似乎找到了新的增長藍海。根據阿里巴巴2022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阿里云的客戶已經有52%來自傳統行業,對互聯網行業的依賴大幅降低,這可能大幅降低未來互聯網監管的潛在影響。
商業倒逼業務深化
相比于幾年前,云計算行業正在經歷一個“平緩期”,但還遠談不上是“寒冬”。
率先上云的行業和區域,頭部客戶的潛力已經被挖掘的差不多了,要下沉到中腰部客戶,也就進入了最艱難的階段。這意味著云廠商與客戶的結合需要更為緊密,深入了解客戶的場景,針對特定需求提供解決方案。
于是,阿里云以“商業化”為驅動,倒逼業務向客戶場景貼近。在此次架構調整中,將架構師團隊與智能通用解決方案一起歸霍磊管理,或許就是這個目的。
阿里云想要切入泛政府業務,蔡英華是關鍵人物。據公開信息,蔡英華任職華為期間,相當于華為中國區的“二把手”之一,職級在23級以上,曾任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總裁,對政企業務十分熟悉。并且蔡英華對云業務并不陌生,華為云部分業務在其責任范圍之內,尤其是其在渠道和生態層面的積累,有直接帶來大客戶的銷售能力,這對阿里云來說大有裨益。
從2022年中標情況來看,阿里云正在主動切入幾大泛政府業務,包括法院、報社、大數據中心、城市大腦、氣象局等。
“產品是否足夠穩定,這是服務泛政府行業的前提條件。因為泛政府行業客戶涉及的都是國計民生類的重要系統,不能出問題。在這方面,阿里云平臺的產品穩定性相對較強,并經過了大量客戶驗證,產品線在國內也是最完整的,還是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币晃辉朴嬎阈袠I人士對光錐智能說到。
從長期來看,泛政府行業“上云”仍停留在初步階段,一是源于體量大,更換速度沒有那么快,二是由于更加謹慎,看中穩定和安全性能。
不過,近年來,華為云、運營商云、國資背景的云廠商等,在這個領域的爭搶也一直都很激烈。
另外,在各大傳統行業,場景細分且十分下沉,無論是哪家云計算廠商想要切入,都需要費上一番功夫。
從最近阿里云的動態來看,如何切入傳統行業,似乎已經有了思路。那就是:在“云釘一體化”戰略下,通過釘釘平臺為企業打造輕量級應用,從應用到底層基座,“自上而下”的滲透。
2019年,一汽集團和阿里達成合作,在集團內全面推廣事實釘釘。以釘釘為底盤,進行自研開發超過300個移動應用,在集團約12萬人上釘的帶動下,一汽紅旗銷售公司的營銷體系、供應商、經銷商和客戶也都在釘釘內實現了信息協同。
不過,從SaaS逐步到PaaS和IaaS,中間也并不會一帆風順,需求驅動、客戶場景的深化都是難題,但這是整個云計算行業都面臨的問題,阿里云只是先邁出了這一步。
從未來十年來看,中國云計算的市場空間還遠未觸達天花板。但在云廠商競爭愈發激烈的今天,阿里云若想在這場行業長跑里獲得持續優勢,正需要商業化向上承接企業需求,向下構建軟硬一體的技術壁壘。
這次的內部換血,或許正是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