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鰲頭財經 曉敏 李杜
95號汽油已開啟“9元時代”,92號每升價格也逼近9元。本以為油價上漲會給新能源汽車帶來巨大的銷量空間,但新能源汽車也沒“歇著”。
4月10日,蔚來汽車(09866.HK)發布公告稱,受今年以來全球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上漲的影響,5月10日起,將對旗下產品價格進行適當調整,ES8、ES6及EC6各版本車型起售價上調10000元。
鰲頭財經統計發現,目前已有長城歐拉、比亞迪(002594.SZ)、小鵬汽車(09868.HK)、長安新能源等超20家車企官宣漲價。
不過,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依舊看好,3月全國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44.5萬輛,同比增加137.6%,環比增加63.1%。
盡管銷量不錯,但在各種壓力下,還是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
有業內人士向鰲頭財經表示,按照目前形勢,預計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可達400萬輛。
特斯拉8天三次漲價
“一輛車差一個零件都沒法生產。”此前,蔚來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李斌解釋稱,“疫情原因 ,3月中旬我們有些零部件就斷供了,靠著一些零部件庫存勉強支持到上周。受近期上海、江蘇等地疫情影響,很多合作伙伴供不了貨,只能暫停生產。這個情況也不是我們一家,很多廠商都暫停生產了。”
實際上,在此之前,一眾新能源車企就掀起了漲價潮。
4月8日晚間,領克汽車官微發布關于領克新能源產品價格調整的說明:由于受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等綜合因素影響,領克汽車將對旗下新能源(PHEV插電混動)產品官方指導價進行上調,幅度為2000元至4000元。價格調整涉及領克全系新能源產品(01PHEV、05PHEV、06PHEV、09PHEV)。
4月7日,特斯拉美國官網顯示,部分Model3車型價格至少上調1000美元。
而在中國,特斯拉全部車型連續漲價三次。3月10日到3月17日,短短8天時間,特斯拉3次上調旗下產品價格,漲價幅度為1.506萬元至3萬元。其中,國產ModelY高性能版車型上漲了3萬元。
4月6日晚間,極狐汽車也發布公告稱,決定自2022年5月1日起,對極狐品牌所有車型進行一定的價格調整,具體調整方案將在2022年4月30日前公布。
同一天,奇瑞新能源也宣布漲價,將對部分車型價格上調2900元至5000元。
歐拉兩車型“撤柜”
鰲頭財經統計發現,目前已有長城歐拉、上汽通用五菱(00305.HK)、比亞迪、小鵬汽車、哪吒汽車、吉利幾何、零跑汽車、東風嵐圖(00489.HK)、長安新能源等20多家車企官宣漲價。
最為“悲壯”的是,2月份,長城汽車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歐拉汽車,突然傳出要停止接受歐拉黑貓以及歐拉白貓這兩款品牌主銷車型的訂單,而且還將全部宣傳物料撤除,讓這兩款車從此“消失”在歐拉的產品線中。
長城歐拉表示,新能源補貼退坡、芯片短缺以及原材料漲價等一系列的原因,導致黑貓的單車虧損高達萬元。
長城歐拉CEO董玉東指出:“以黑貓為例,2022年原材料大幅上漲后,黑貓單臺虧損超萬元。”歐拉黑、白貓的三電系統生產成本,占整車成本約55%-60%,這兩款爆款微型車已經停止接單。
剛剛宣布停售燃油車的比亞迪,近日網傳稱將要新一輪漲價。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云飛證實,“此為不實消息”。
2022年,比亞迪已兩次調價,2月1日,公司上調幅度為1000元-7000元不等,原因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新能源購車補貼退坡等影響;3月16日,上調幅度為3000元-6000元不等,原因是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影響。
新能源汽車銷量預期下調
盡管價格普漲,但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不減。
4月11日,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消息,2022年3月全國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44.5萬輛,同比增加137.6%,環比增加63.1%。
新能源車企成本壓力主要來自動力電池和芯片兩個方面,前者受鋰資源制約價格上漲,后者尤其是基礎芯片存在供應鏈受阻等情況。動力電池方面,碳酸鋰每噸價格從6萬元漲至50萬元,每輛帶電量50kwh的車理論成本將增加1.3萬元(鐵鋰電池)/1.5萬元(三元電池)。而基礎芯片的散單采購也已經影響到蔚來等車企的毛利率。
小鵬、理想、哪吒等造車新勢力一季度累計銷量突破3萬輛。
其中,2022年前3月,小鵬汽車累計交付量34561輛,同比增長159%;理想汽車同期累計交付新車31716輛,同比增長152%;哪吒汽車第一季度累計交付量為3.02萬輛,同比增長305%。
比亞迪產銷快報顯示,一季度銷售新能源汽車28.6萬輛,同比大幅增長423%,環比增長7.6%。
特斯拉也介紹,前3月全球交付量達到了31萬臺,同比增長67.7%,環比增長0.5%。
產能已出現嚴重過剩
對于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漲價只是當前面臨的困境,但更長遠地來說,產能過剩成了更需面對的問題。
國際汽車制造商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汽車工廠(輕型車)產能4804.93萬輛,產能利用率為52%,遠低于韓國75%、美國73%、日本68%、歐洲62%的產能利用率,產能過剩相對嚴重。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統計的98家汽車生產企業生產情況中,月生產不足千輛的企業達50多家,其中近20家處于停擺狀態,月生產0輛。
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情況更是糟糕。4月1日,在濰柴動力2021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表示,新能源車將會出現一次災難性的產能過剩。“近幾年新能源行業比較熱鬧,一窩蜂上了,無序競爭。有很多公司摻雜私活,通過資本市場膨脹財富,導致資本市場對新能源無序的資本膨脹。”
資料顯示,在2020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總產能已達2669萬輛,但市場銷量僅為136.7萬輛。
近期,乘聯會指出,目前已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還有1046萬輛在建產能陸續建成投產,其中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車項目。
賽迪研究院預計,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產能預計達到3661萬輛,市場規模約為530萬輛,產能利用率不足15%。
有業內人士表示,如今新能源汽車產能閑置很多,希望能更多地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收編”來消化產能,而且要進行全國統籌,而不是一涌而上、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