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進口與出口出現明顯分化。3月出口同比增速較2月份上升8.5個百分點,進口急轉直下,同比增速下降10.5個百分點。
進口的走弱,除了國內需求本身疲弱的影響之外,也可能與國內消費者對進口消費品的態度發生變化有關。有關進口貨物上檢測到新冠病毒的新聞持續見諸于報端,越來越的人開始在購物中回避進口消費品。
從進口替代效應出發,消費從進口轉向國內也有積極的一面。
考慮價格因素后,進口比現在更弱、出口增長也沒有看上去那么好。在采購環節,3月份,工業品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增長1.3%,是2011年有統計以來歷史第二高,僅次于上年同期,遠高于同期均值(0.23%);與此同步的是,制造業PMI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錄得66.1%,較2月份上升6.1個百分點,擴張程度顯著加大。
在出廠環節,3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繼續上升,且幅度較大。全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增長1.1%,為2009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高,遠高于同期均值(0.22%)。與此一致的是,制造業PMI出廠價格指數繼續處于擴張區間,3月份錄得56.7%,較2月份上升2.6個百分點。
此前,海關總署發布的2月份進出口數量和價格指數顯示,進口價格指數同比增長11.9%、出口價格指數同比增長11.7%,而進口數量指數已經同比下降3.2%、出口數量指數同比下降6.8%。
持續走弱的出口訂單預示未來出口的進一步走弱。制造業PMI新出口訂單自2021年5月以來已經回落至50%的榮枯線下,3月份進一步降至47.2%,較2月份下降1.8個百分點。
從歷史數據看,PMI新出口訂單往往領先于出口金額當月同比與出口數量指數,盡管領先時間不等(2-6個月),但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多因素合力,出口進一步下行可能超出預期。界面商學院對出口行業的草根調研發現,無論是供給、需求,總體來看,都在指向同一個方向。
對供給而言,一是原材料價格上漲、運費高企,不斷推高生產成本;二是國內疫情管控下,交貨期不能得到保證,跨區域看展參展開拓新客戶受阻;三是歐美和東南亞制造業持續恢復;四是海運問題,不僅延遲到達的貨物形成了今年可銷售庫存,也有客商因運費太高而棄單;五是此前因貿易摩擦陸續轉移的產能釋放。
對需求而言,一是全球通貨膨脹壓力不斷上升,物價指數不斷創出新高,能源和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非必需品消費;二是防疫趨于正常化的地區,需求從居家型娛樂和生活用品向外出服務型消費轉移;三是幣值變化使得終端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其他國家貨幣對美元貶值、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持續上升,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四是歐美等主要進口國啟動加息、流動性收緊;五是主要經濟體消費者信心下降,客商觀望情緒濃厚。
4月12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已將今年全球貿易預期增長從4.7%下調了1.7個百分點至3%。
穩出口、促銷費政策仍需進一步發力。去年,凈出口對GDP增長貢獻率高達20.9%,拉動GDP增長1.69個百分點。今年盡管很難再現這一幕,但考慮到5.5%的增長目標實現難度較大,仍有必要盡可能發揮出口潛力,與此同時,也應該擴大內需,對沖出口下行帶來的影響。
截至4月13日,市場預期一季度增長4.8%、全年增長5.3%,宏觀政策加碼勢在必行,此前財政政策和信貸政策著重于投資,對出口和消費傾斜力度并不大。
4月1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雖然針對出口和消費分別推出了政策措施,但整體溫和,是基于實操層面落實此前的安排,而且是基于營商環境或長期性問題,非立竿見影。
具體來看,對出口提出的三項措施(內容見下),主要圍繞出口退稅,同時涉及優化營商環境,延續了2021年12月23日、2022年3月14日、21日等三次國常會、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政策思路,具體內容偏實操層面,均是在現有機制下的微調。
- 對加工貿易企業在實行出口產品征退稅率一致政策后應退未退的稅額,允許轉入進項稅額抵扣增值稅。將出口信保賠款視為收匯,予以辦理退稅。
- 加快退稅進度,實行全程網上辦,將退稅辦理時間由平均7個工作日壓縮至6個工作日內。
- 提高出口貨物退運通關效率,制定便利跨境電商退換貨政策,對守信企業通關、退稅等予以更多便利,嚴懲騙取退稅等行為。
對消費提出的五個施策方向(內容見下),涉及多項內容。除落實紓困政策外,“基本消費品保供穩價,保障物流暢通”與“鼓勵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都是非常具體且可以很快落地的措施,屬于“穩定當前消費”,兼顧“近”,其他則意在“釋放消費潛力”,兼顧“遠”。
- 應對疫情影響,促進消費恢復發展。抓緊把已出臺的特困行業紓困政策落實到位,穩住更多消費服務市場主體。做好基本消費品保供穩價,保障物流暢通。
- 加快線上線下消費融合,培育壯大智慧產品和服務等“智慧+”消費。
- 擴大重點領域消費。促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等消費,支持社會力量補服務供給短板。鼓勵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各地不得新增汽車限購措施,已實施限購的逐步增加增量指標。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
- 引導商貿流通企業、電商平臺等向農村延伸,推動品牌品質消費進農村。
- 加強保障。深化改革,破除制約消費的障礙。推進消費平臺健康持續發展。引導金融機構豐富大宗消費金融產品。加快重點項目建設,以投資帶消費。依法懲治假冒偽劣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