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從技術空白到領先全球,中國風電成為“主角”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從技術空白到領先全球,中國風電成為“主角”

我國風能資源豐富,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

文|光伏頭條

面對能源危機,風電會是一個好選擇嗎?

近來,俄烏戰爭仍在持續,能源危機依舊嚴峻。未來,戰爭如何走向,世界格局如何演變,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預見的是,這場戰爭給世界各國在能源問題上敲響了警鐘。

其實,自2021年以來,天然氣、油價、電價均飆漲。彼時,歐洲電價攀升至10多年來最高水平,日本高峰時段電力供應現貨價格折合人民幣2.76元/千瓦時,印度煤炭供應嚴重短缺,多個城市面臨停電窘境。

我國情況也不樂觀,隨著煤炭價格的飛漲以及能耗雙控等措施的落實,多個省份發布了限電政策,有地區甚至無奈對居民用電進行了部分拉閘限制。

一場能源危機,席卷全球。

但誰也沒想到,全球疫情影響帶來的“能源荒”還未消化,俄烏戰爭又使得能源緊缺雪上加霜。

能源安全即國家安全,數次能源危機以及因為能源引起的戰爭,讓各國將目光逐步投向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更是被視為戰略資產,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可再生能源之一的風能。

-1-

談到對風的利用,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風車。

歷史記載,公元前2世紀,古波斯人已經開始利用垂直風車來碾米。10世紀,伊斯蘭人發明風車技術。11世紀,風車已被廣泛普及于中東地區。13世紀,風車已成為歐洲地區不可缺少的原動機,荷蘭更是以風車之國著稱。18世紀,風車對北美墾荒的成功實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實,人們最早利用風能始于五千年前,古埃及人發明風力驅動的帆船,沿尼羅河航行。

我國也在很早之前就利用風帆為船舶提供動力,使用風能提水、灌溉、磨面、舂米。

隨著人們對風的認識,風能開始用于人們生產,但是風的潛力還是未被充分認識。

直至十八世紀初,橫掃英法兩國的一次狂暴大風。據記載,這場暴風吹毀了四百座風力磨坊、八百座房屋、一百座教堂、四百多條帆船,并有數千人受到傷害,二十五萬株大樹連根拔起。

僅就拔樹一事而論,風在數秒鐘內就發出了一千萬馬力(即750萬千瓦)的功率!

有人估計過,地球上可用來發電的風力資源約有100億千瓦,幾乎是現在全世界水力發電量的10倍。即使當前全世界每年燃燒煤所獲得的能量,也只有風力在一年內所提供能量的三分之一。

這組數據準確不準確暫且不論,但風的威力是再次引起了人類的注意,風能等待人們去開發。

1887年7月,蘇格蘭學者James Blyth在他的度假別墅里,建成了第一臺風電機組,用于蓄電池充電和別墅照明。

1888年冬,美國人安裝了一臺被現代人認為是第一臺自動運行的且用于發電的風力機。

同一時期,丹麥工程師Poul La Cour經過試驗研究發現:轉速慢且葉片多的風電機組性能低于轉速快且葉片少的風電機組性能。基于此原理,他試制了一臺含4組葉片且額定容量為25 kW的風電機組,為現代風電機組奠定了基礎。

但風電并沒有廣泛應用起來,一是煤炭等資源價格普遍低廉,發電成本低;二是風力發電經濟性較差且不穩定,受到工業界冷遇。

直至1970年代后,隨著風機制造和大興軍工技術的突破,延伸至風力發電,風電技術得到快速發展。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石油危機之后,在化石能源告急和生態環境惡化的背景下,風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國家得到迅猛發展。

截止2020年年底全球累計風電裝機量約743GW,其中陸上風電710.5GW,海上風電裝機量約32.5GW。

我國風電行業起步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1986年,我國第一座風電場——馬蘭風力發電廠在山東榮成并網發電,是我國風電歷史上的里程碑,標志著中國風電的開端。

此后,經過三十多年產業化探索,到2008-2010年,中國風電在經歷跑馬圈地的高速發展后,風電裝機量躍居世界第一。

-2-

我國風能資源豐富,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

但從資源稟賦上看,我國陸上風電的開發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電力耗量大的南部及中東南部地區則處在低風速區域。

近年來,為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也為滿足中東南部電力負荷高峰區域供電需求,我國陸上風電“開發地圖”明顯出現了“南移”。

這主要得益于技術進步。據了解,目前我國可開發的風速在不斷下探,現在5米/秒甚至以下的低風速資源區也都進入了可開發的風區資源范圍。

國家能源局公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風電新增并網數據顯示,2021年1-9月期間,全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1643萬千瓦,其中約有60%分布在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約40%分布于風電傳統區域“三北”地區。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公布的最新數據也顯示,2020年,國內低風速區域內的風電裝機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五省,與2019年相比,安徽、河南兩省新增裝機增速超過100%,湖南、湖北兩省裝機同比增速均超過了80%。

陸上風電進入高速發展期。

相比陸上風電,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更晚。

2007年11月,中海油渤海灣鉆井平臺實驗機組建成運行,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正式開始。

2010年6月,我國首個、同時也是亞洲首個大型海上風電場——東海大橋100MW 海上風電場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產業邁出了第一步。

這些年,我國海上風電發展迅速,數據顯示,2020年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超過300萬千瓦,占全球新增裝機量的50.45%。此時,我國海上風電總容量已經超過德國,僅次于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海上風電市場。

近日,廣東、江蘇、浙江等多沿海省份陸續出臺“十四五”規劃,積極謀劃海上風電開發,明確進一步擴大裝機規模,數據顯示,未來五年內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將突破30GW。要知道三峽水電站這種世界級的水電站裝機容量也才2250萬千瓦,這意思是,海上風力發電的總裝機容量將會達到三峽水電站的約1.5倍。

雖然風力發電的總裝機容量已很客觀,但只有少部分地區的群眾才能享受到風電的“福利”。

2021年10月17日,多家風電企業在“風電伙伴行動”計劃中提出,力爭在2025年將近海和深遠海風電度電成本分別降至0.4元和0.5元。

海上風電即將進入平價上網時代,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價還需要時間。

畢竟海上風電要想實現平價,首先需要降本增效,而這需要整機廠商和主要業務鏈條企業共同努力,其中,繞不開的就是技術問題。

-3-

眾所周知,歐洲是全球最早商業化發展海上風電的地區,技術、供應鏈、政策和資金體系發展相對成熟。我國風電起步晚,技術上幾乎一片空白,尤其風機制造技術。

有著“海上風電之父”之稱的Stiesdal A/S首席執行官Henrik Stiesdal在2019全球海上風電發展大會談起第一次與中國合作海上風電項目時,感慨地說,30多年前,中國剛啟動海上風電項目,因為是第一次試水,沒有人知道怎么建設,怎么安裝,怎么運維,一切都是從頭開始 ,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既然沒有技術我們就從外面引進,早年國內一些主要知名企業的核心技術一般都是從國外引進,尤其是從丹麥、德國、西班牙這樣現代風機比較先進的國家引進。

就拿我國第一座風電場——馬蘭風力發電廠來說,其機組是相關部門從丹麥引進的。丹麥的維斯塔斯曾長期雄踞全球風力發電機霸主,至今地位顯著。

據統計,20世紀初,占據國內風機市場半壁江山的仍然是GE、維斯塔斯及西門子歌美颯三大國際巨頭。直到2006年,國內風電整機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還不足50%。

但進口設備價格昂貴,后續服務跟不上,最主要的是核心技術缺失制約了我國企業發展,我國風電發展急需破局。

為了擺脫對國外技術引進的長期依賴,更為了促進我國風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掌握核心的陸上和海上大型風電機組設計與研發的關鍵技術成為我們必須盡快解決的關鍵任務。

“九五”和“十五”期間,我國政府組織實施了“乘風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以及國債項目和風電特許權項目,支持建立了首批6家風電整機制造企業,進行風電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

2006年,我國政府實施了《可再生能源法》,風電正式進入大規模開發應用的階段。

在科技部主導下,我國針對風電整機技術水平低、自主研制能力差、產業不完整、可持續發展能力弱等問題,規劃了風電整機成套設備、關鍵零部件、海上風電、標準規范體系等4個主要研究方向,由全國23家單位共同承擔,項目直接推動了中國風電配套產業鏈及其產品創新機制的建立、發展和完善。

此后,我國陸續制定出臺了促進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相關法規和扶持政策,眾多國內外企業大舉投入中國風電制造業,大多瞄準了風電整機制造。

據不完全統計,在2008年,進入風電整機制造業的國內企業一度多達80家,其中代表企業有金風、運達風電、東方電氣、華銳、國電聯合動力、廣東明陽、上海電氣等,他們利用自身相關技術和工業基礎,通過聯合設計或引入戰略合作方從事發展風電機組的整機設計和制造。

經過多年發展,涵蓋原材料加工、零部件制造、整機制造、開發建設、技術研發、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等各個環節的風電設備制造技術有了相當大的提高,一個具有競爭力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已初步形成。

2021年5月22日,中國華能牽頭,與中國海裝聯合研制的國內首臺華能-海裝H171-5兆瓦型國產化高速永磁式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江蘇如東基地成功生產下線,標志著國內首次全面掌握了海上風電機組關重部件的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和封鎖,對實現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國產化,實現海上風電平價意義重大。

-4-

目前,我國風電已進入平價時代,但風電平價上網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隨著風電裝機成本及運營成本的下降,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在不斷調低了風電上網電價。

2021年1月1日開始,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文件,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

我國陸上風電迎來平價時代。

雖然海上風電也到了平價時代,但業內人士表示,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價還需要兩三年時間。

因為與陸上風電不同,海上風電成本構成來源更多元,降本涉及的環節更復雜。

數據顯示,在海上風電成本構成中,風機葉片、傳動系統以及塔筒分別占比為6%、18%、8%,安裝成本為20%,海上電力設施以及海上風電基座等成本占比25%,其余還包括前期勘察、工程維護管理、保險等費用。

行業普遍認為風機大型化是降低海上風電成本最有效的途徑,于是肉眼可見地,風機的容量和單個葉片都在變得越來越大。

海上風機不但要能抵御大風,抗腐蝕,更重要的是故障率低。因為其維護成本太高,大約占到度電成本的25%。這就對機組的可靠性,對風機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盡管廣東、浙江等省份陸續出臺了力度不一的地補政策,但對于海上風電開發而言,電價沒有辦法完全覆蓋投資及建設成本,投資收益率較難保證仍然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補貼發展不是長久之計,風電行業要想實現市場化,終究還是需要“斷奶”。

此外,還值得的注意的是,我們在關注設備制造成本、度電成本、運營成本的時候,也應該關注一個風電項目的融資成本。

畢竟風電項目投資大,回報周期長,若想完全市場化,還需要社會資本更多參與。

構建綠源金融體系,實現股權融資、債務融資等融資渠道多元化,以降低風電項目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

在建設成本及融資成本雙雙降低情況下,風電市場化會更加順暢,這也為我國在面對全球能源危機下,提供了更多籌碼。此外,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風電還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從技術空白到領先全球,中國風電成為“主角”

我國風能資源豐富,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

文|光伏頭條

面對能源危機,風電會是一個好選擇嗎?

近來,俄烏戰爭仍在持續,能源危機依舊嚴峻。未來,戰爭如何走向,世界格局如何演變,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預見的是,這場戰爭給世界各國在能源問題上敲響了警鐘。

其實,自2021年以來,天然氣、油價、電價均飆漲。彼時,歐洲電價攀升至10多年來最高水平,日本高峰時段電力供應現貨價格折合人民幣2.76元/千瓦時,印度煤炭供應嚴重短缺,多個城市面臨停電窘境。

我國情況也不樂觀,隨著煤炭價格的飛漲以及能耗雙控等措施的落實,多個省份發布了限電政策,有地區甚至無奈對居民用電進行了部分拉閘限制。

一場能源危機,席卷全球。

但誰也沒想到,全球疫情影響帶來的“能源荒”還未消化,俄烏戰爭又使得能源緊缺雪上加霜。

能源安全即國家安全,數次能源危機以及因為能源引起的戰爭,讓各國將目光逐步投向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更是被視為戰略資產,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可再生能源之一的風能。

-1-

談到對風的利用,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風車。

歷史記載,公元前2世紀,古波斯人已經開始利用垂直風車來碾米。10世紀,伊斯蘭人發明風車技術。11世紀,風車已被廣泛普及于中東地區。13世紀,風車已成為歐洲地區不可缺少的原動機,荷蘭更是以風車之國著稱。18世紀,風車對北美墾荒的成功實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實,人們最早利用風能始于五千年前,古埃及人發明風力驅動的帆船,沿尼羅河航行。

我國也在很早之前就利用風帆為船舶提供動力,使用風能提水、灌溉、磨面、舂米。

隨著人們對風的認識,風能開始用于人們生產,但是風的潛力還是未被充分認識。

直至十八世紀初,橫掃英法兩國的一次狂暴大風。據記載,這場暴風吹毀了四百座風力磨坊、八百座房屋、一百座教堂、四百多條帆船,并有數千人受到傷害,二十五萬株大樹連根拔起。

僅就拔樹一事而論,風在數秒鐘內就發出了一千萬馬力(即750萬千瓦)的功率!

有人估計過,地球上可用來發電的風力資源約有100億千瓦,幾乎是現在全世界水力發電量的10倍。即使當前全世界每年燃燒煤所獲得的能量,也只有風力在一年內所提供能量的三分之一。

這組數據準確不準確暫且不論,但風的威力是再次引起了人類的注意,風能等待人們去開發。

1887年7月,蘇格蘭學者James Blyth在他的度假別墅里,建成了第一臺風電機組,用于蓄電池充電和別墅照明。

1888年冬,美國人安裝了一臺被現代人認為是第一臺自動運行的且用于發電的風力機。

同一時期,丹麥工程師Poul La Cour經過試驗研究發現:轉速慢且葉片多的風電機組性能低于轉速快且葉片少的風電機組性能。基于此原理,他試制了一臺含4組葉片且額定容量為25 kW的風電機組,為現代風電機組奠定了基礎。

但風電并沒有廣泛應用起來,一是煤炭等資源價格普遍低廉,發電成本低;二是風力發電經濟性較差且不穩定,受到工業界冷遇。

直至1970年代后,隨著風機制造和大興軍工技術的突破,延伸至風力發電,風電技術得到快速發展。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石油危機之后,在化石能源告急和生態環境惡化的背景下,風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國家得到迅猛發展。

截止2020年年底全球累計風電裝機量約743GW,其中陸上風電710.5GW,海上風電裝機量約32.5GW。

我國風電行業起步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1986年,我國第一座風電場——馬蘭風力發電廠在山東榮成并網發電,是我國風電歷史上的里程碑,標志著中國風電的開端。

此后,經過三十多年產業化探索,到2008-2010年,中國風電在經歷跑馬圈地的高速發展后,風電裝機量躍居世界第一。

-2-

我國風能資源豐富,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

但從資源稟賦上看,我國陸上風電的開發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電力耗量大的南部及中東南部地區則處在低風速區域。

近年來,為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也為滿足中東南部電力負荷高峰區域供電需求,我國陸上風電“開發地圖”明顯出現了“南移”。

這主要得益于技術進步。據了解,目前我國可開發的風速在不斷下探,現在5米/秒甚至以下的低風速資源區也都進入了可開發的風區資源范圍。

國家能源局公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風電新增并網數據顯示,2021年1-9月期間,全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1643萬千瓦,其中約有60%分布在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約40%分布于風電傳統區域“三北”地區。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公布的最新數據也顯示,2020年,國內低風速區域內的風電裝機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五省,與2019年相比,安徽、河南兩省新增裝機增速超過100%,湖南、湖北兩省裝機同比增速均超過了80%。

陸上風電進入高速發展期。

相比陸上風電,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更晚。

2007年11月,中海油渤海灣鉆井平臺實驗機組建成運行,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正式開始。

2010年6月,我國首個、同時也是亞洲首個大型海上風電場——東海大橋100MW 海上風電場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產業邁出了第一步。

這些年,我國海上風電發展迅速,數據顯示,2020年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超過300萬千瓦,占全球新增裝機量的50.45%。此時,我國海上風電總容量已經超過德國,僅次于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海上風電市場。

近日,廣東、江蘇、浙江等多沿海省份陸續出臺“十四五”規劃,積極謀劃海上風電開發,明確進一步擴大裝機規模,數據顯示,未來五年內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將突破30GW。要知道三峽水電站這種世界級的水電站裝機容量也才2250萬千瓦,這意思是,海上風力發電的總裝機容量將會達到三峽水電站的約1.5倍。

雖然風力發電的總裝機容量已很客觀,但只有少部分地區的群眾才能享受到風電的“福利”。

2021年10月17日,多家風電企業在“風電伙伴行動”計劃中提出,力爭在2025年將近海和深遠海風電度電成本分別降至0.4元和0.5元。

海上風電即將進入平價上網時代,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價還需要時間。

畢竟海上風電要想實現平價,首先需要降本增效,而這需要整機廠商和主要業務鏈條企業共同努力,其中,繞不開的就是技術問題。

-3-

眾所周知,歐洲是全球最早商業化發展海上風電的地區,技術、供應鏈、政策和資金體系發展相對成熟。我國風電起步晚,技術上幾乎一片空白,尤其風機制造技術。

有著“海上風電之父”之稱的Stiesdal A/S首席執行官Henrik Stiesdal在2019全球海上風電發展大會談起第一次與中國合作海上風電項目時,感慨地說,30多年前,中國剛啟動海上風電項目,因為是第一次試水,沒有人知道怎么建設,怎么安裝,怎么運維,一切都是從頭開始 ,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既然沒有技術我們就從外面引進,早年國內一些主要知名企業的核心技術一般都是從國外引進,尤其是從丹麥、德國、西班牙這樣現代風機比較先進的國家引進。

就拿我國第一座風電場——馬蘭風力發電廠來說,其機組是相關部門從丹麥引進的。丹麥的維斯塔斯曾長期雄踞全球風力發電機霸主,至今地位顯著。

據統計,20世紀初,占據國內風機市場半壁江山的仍然是GE、維斯塔斯及西門子歌美颯三大國際巨頭。直到2006年,國內風電整機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還不足50%。

但進口設備價格昂貴,后續服務跟不上,最主要的是核心技術缺失制約了我國企業發展,我國風電發展急需破局。

為了擺脫對國外技術引進的長期依賴,更為了促進我國風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掌握核心的陸上和海上大型風電機組設計與研發的關鍵技術成為我們必須盡快解決的關鍵任務。

“九五”和“十五”期間,我國政府組織實施了“乘風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以及國債項目和風電特許權項目,支持建立了首批6家風電整機制造企業,進行風電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

2006年,我國政府實施了《可再生能源法》,風電正式進入大規模開發應用的階段。

在科技部主導下,我國針對風電整機技術水平低、自主研制能力差、產業不完整、可持續發展能力弱等問題,規劃了風電整機成套設備、關鍵零部件、海上風電、標準規范體系等4個主要研究方向,由全國23家單位共同承擔,項目直接推動了中國風電配套產業鏈及其產品創新機制的建立、發展和完善。

此后,我國陸續制定出臺了促進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相關法規和扶持政策,眾多國內外企業大舉投入中國風電制造業,大多瞄準了風電整機制造。

據不完全統計,在2008年,進入風電整機制造業的國內企業一度多達80家,其中代表企業有金風、運達風電、東方電氣、華銳、國電聯合動力、廣東明陽、上海電氣等,他們利用自身相關技術和工業基礎,通過聯合設計或引入戰略合作方從事發展風電機組的整機設計和制造。

經過多年發展,涵蓋原材料加工、零部件制造、整機制造、開發建設、技術研發、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等各個環節的風電設備制造技術有了相當大的提高,一個具有競爭力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已初步形成。

2021年5月22日,中國華能牽頭,與中國海裝聯合研制的國內首臺華能-海裝H171-5兆瓦型國產化高速永磁式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江蘇如東基地成功生產下線,標志著國內首次全面掌握了海上風電機組關重部件的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和封鎖,對實現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國產化,實現海上風電平價意義重大。

-4-

目前,我國風電已進入平價時代,但風電平價上網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隨著風電裝機成本及運營成本的下降,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在不斷調低了風電上網電價。

2021年1月1日開始,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文件,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

我國陸上風電迎來平價時代。

雖然海上風電也到了平價時代,但業內人士表示,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價還需要兩三年時間。

因為與陸上風電不同,海上風電成本構成來源更多元,降本涉及的環節更復雜。

數據顯示,在海上風電成本構成中,風機葉片、傳動系統以及塔筒分別占比為6%、18%、8%,安裝成本為20%,海上電力設施以及海上風電基座等成本占比25%,其余還包括前期勘察、工程維護管理、保險等費用。

行業普遍認為風機大型化是降低海上風電成本最有效的途徑,于是肉眼可見地,風機的容量和單個葉片都在變得越來越大。

海上風機不但要能抵御大風,抗腐蝕,更重要的是故障率低。因為其維護成本太高,大約占到度電成本的25%。這就對機組的可靠性,對風機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盡管廣東、浙江等省份陸續出臺了力度不一的地補政策,但對于海上風電開發而言,電價沒有辦法完全覆蓋投資及建設成本,投資收益率較難保證仍然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補貼發展不是長久之計,風電行業要想實現市場化,終究還是需要“斷奶”。

此外,還值得的注意的是,我們在關注設備制造成本、度電成本、運營成本的時候,也應該關注一個風電項目的融資成本。

畢竟風電項目投資大,回報周期長,若想完全市場化,還需要社會資本更多參與。

構建綠源金融體系,實現股權融資、債務融資等融資渠道多元化,以降低風電項目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

在建設成本及融資成本雙雙降低情況下,風電市場化會更加順暢,這也為我國在面對全球能源危機下,提供了更多籌碼。此外,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風電還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姜堰市| 平乐县| 凭祥市| 桑植县| 江孜县| 孝感市| SHOW| 和龙市| 抚宁县| 清原| 金溪县| 信丰县| 南康市| 福安市| 拉萨市| 津南区| 甘孜县| 凤翔县| 乐清市| 卓资县| 西林县| 吉水县| 饶河县| 平远县| 晋州市| 慈溪市| 灵武市| 衡南县| 渝北区| 长武县| 绍兴县| 钦州市| 晋州市| 泰和县| 炉霍县| 浙江省| 分宜县| 建宁县| 大悟县| 建德市|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