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中外管理雜志 盛和利他
一個人在職場工作三五年后,就面臨著兩條路去選:
一個是走專家崗路線,成為某個專業領域的專家;
一個是走管理崗路線,管理團隊,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
一般來說,如果要走管理崗路線,在專家路線上也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否則很難帶領團隊。每個走管理崗路線的人,都想在管理層級中往上游走,從基層到中層,再到高層,直到走到人才架構的金字塔頂端。
可是,要走到這一步,談何容易?
要知道做管理是非常難的,管理梯隊從低到高,人數越來越少,能力要求卻越來越高。
那么,講中高層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中高層管理者,往往需要具備以下六個通用能力:
具備使命感
具備使命感也就是具備所謂的“mission”。換句話說,就是明確公司的使命,并與全體員工共同擁有這一使命。
我認為,正是因為篷馬車隊隊長具備了百折不撓、強烈的使命感,才能克服路途中的千難萬苦,向著西部挺進。
在現代的商業世界里也是一樣。以企業經營者為代表的各種集團的領導者,也像篷馬車隊隊長一樣,心懷強烈的愿望。
然而重要的是,如果篷馬車隊隊長的強烈欲望中充滿私利私欲,結果將會怎樣呢?
我想,恐怕他們將得不到周圍人的協助,團隊會四分五裂,結果不可能達到夢寐以求的新天地。
要率領團隊前進,開始只是強烈的愿望也無妨。但我認為,同時大義名分也會成為必不可少的要素。
如果沒有“我們是為著如此崇高的目的而工作”這樣的大義名分,也就是沒有使命的話,要把眾多人的力量凝聚起來,將他們具備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是根本不可能的。
讓自己具備使命感,并讓這種使命感為整個團隊所共有,這就是高管首先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要件或者說資質。
讓員工愛戴你、迷戀你
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大企業,在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員工迷戀你,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體感,管理者必須在公司內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員工愛戴你這個社長,迷戀你,去哪里都愿追隨你,要培養這樣的員工。在這種心心相連的人際關系的基礎之上,加快企業發展,讓員工獲得幸福。
全方位的信任,無條件的追隨,這就說明員工愛戴你這位社長。首先,必須要讓員工發自內心地愛戴你、欽佩你。
所謂讓員工愛戴,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員工迷戀你、因你的魅力而傾倒。“迷戀”這個詞似乎不好聽。
總之,要把員工當成自己共同的經營伙伴。
管理者必須在公司內構建這樣的人際關系。讓員工愛戴你這個社長,迷戀你,去哪里都愿追隨你,要培養這樣的員工,必須讓他們獲得幸福。這就是管理者的基本能力。
成就員工
經營者應該以身作則,帶頭努力工作,做好員工的榜樣,同時做人表里如一,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忘了經常回頭看看,確認員工是否跟上了自己的步伐。
想要員工緊跟經營者,上一條已經提過,不僅需要員工信任經營者,還需要員工尊敬經營者。
而建立這種尊敬的紐帶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平日的工作中重視同員工心與心之間的溝通。
因工作太忙而忽視與員工接觸,經營者在無意間就會傲慢起來,甚至耍弄權力。因此,領導者利用一切機會,增加與員工的接觸是很重要的。
不時與大家聚一聚,一起喝杯咖啡;走過他們身邊時,說一句鼓勵和慰勞的話。這些都很重要。
這些小小的、發自內心的掛念就能打動員工的心。這種基于關愛的接觸與交流不斷進行,持之以恒,公司內部就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營造配合協作的組織氛圍。
經營需要“信賞必罰”。在嚴格要求的背后,經營者時時流露出對員工的溫暖關懷之心,才能讓員工愿意緊緊追隨。
并且,管理者必須具備樂于付出自我犧牲的勇氣。一個集體要做成某件有價值的事情,必須具備巨大的能量,而獲得這種能量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領導者應該率先付出這種代價。領導者表現出自我犧牲的勇氣,就能獲得部下的信任。
比如,改善職場環境不是為了方便領導者,而是為了眾多在那里工作的人。
領導者即使需要犧牲所有個人權利,也要當好員工的榜樣。領導者缺乏這樣的勇氣,職場環境的改善就難以有效進行。
如果領導者改善職場環境只是為了方便自己,那么,部下同樣也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沒有人愿意跟隨領導。
領導者只有勇于自我犧牲才能得到部下的信任和尊敬。這樣,部下們才會主動重視職場的和諧和紀律,為團隊做出貢獻。所謂自我犧牲,應該是一切領導者樂于付出的代價。
戰略思考的能力
“對于戰略的思考”,回顧京瓷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其實并沒有怎么制定戰略。
尤其在我擔任社長一職期間,我從不制定中長期的經營計劃,而只是制定短期的年度計劃而已。
原因很簡單,即便制定了中長期計劃,也會被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各種變數(譬如經濟環境的波動)所影響、所打亂。
碰到這種情況,如果依然故我地強推計劃,只會導致各種異常的出現。
從京瓷創立伊始,時至今日,我都以“活在當下”的態度來制定公司的發展計劃,從而使京瓷從一家地方性小企業成長為國際化的大集團。
詳細來說,這種“活在當下”的態度,就是“今天全力以赴,就能看清明天;當月全力以赴,就能看清下月;今年努力奮斗,明年就會豁然開朗。但2年后、3年后,甚至5年后的事情,只能是‘凡人不得知,唯有天曉得’了”。
京瓷的發展歷程,其實并沒有什么長遠戰略規劃。
我曾經在無數的場合介紹過,京瓷的經營活動完全基于名為“京瓷哲學”的思維方式。
因此,不管是進軍海外市場,還是開拓新事業,其實都是出于偶然。
這種偶然,我覺得可以用英語中的“by chance”來表現,或許“by chance”的本意和我要表達的意思有所出入,但既然生為人,就勢必會遭遇各種風云變幻,我之所以用“by chance”,是為了表達“各種機緣巧合”之意。
比如在生意場上,一些人有時會有求于我,譬如“能否幫助某家企業”“能否買下某座工廠”等。
每當碰到這種情況,我首先會自問是否“動機至善”,然后思考“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要素是否到位;同時還會尊重對方的立場,為對方著想。
按照佛教的說法,即堅持以“利他之心”來判斷和處理各種情況。
無論是最初進軍海外市場,還是創立第二電電,我都是以這樣的方式來思考和行動的,包括京瓷并購雅西卡照相機公司,也是滿足上述條件后的判斷結果。
在我看來,只要上述要素一并到位,就可以做出可行的判斷,哪怕在技術或資金方面存在風險。
但在旁人眼中,這或許是“有勇無謀”之舉,用圍棋來比喻的話,就好像是“三間跳”或“四間跳”,為了不讓自己的落子被孤立,在“跳”完之后,就得想辦法在它們的周圍落子,從而化點為線,但這樣一來,自己的意圖反而完全暴露在了對手的眼中,可謂險棋,于是如履薄冰、全神貫注地步步落子,可在高手眼中,這種拍腦袋的戰術完全就是以卵擊石,可由于沒有什么像樣的戰略,因此只能硬著頭皮上,結果愈發險象環生。
在驚覺自己上述的失誤后,我開始認識到了制定戰略的重要性。
簡單來說,從京瓷現有的基礎出發,想方設法把“跳”完的棋子連起來,就能保住落下的棋子。只有在這種時候,我才會思考和運用戰術。
除此以外,我依然會以感性的角度來做出判斷,而這恐怕是很多人最為排斥的方法。
可戰略一旦制定完畢,我就會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想方設法讓落子連成一片,從而取得勝利。
洞察全局的能力
要想工作或創業順利,就必須設想洞察全局,要連最終目標都在眼前清晰可見。在著手前,要充滿自信,清楚地描繪“未來之路”,事業才會成功。
推進事業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變數,屆時只能認真思考、妥善處理,但關鍵在于切莫心懷不安,并且要在心中詳細描繪成功的圖景。
雖然流程可能各不相同,但我相信,這對于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也有共通的啟示意義。
推進事業時,如果心中擁有清晰藍圖,相信“(事業或項目)一定會如此取得進展”,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反之,如果藍圖不明,每走一步都踉踉蹌蹌,一旦出現預想之外的課題,則勢必無法順利解決。
對于自己手頭上的工作或為之奮斗的事業,恐怕大部分人都會抱有相當的不安或疑惑,可謂奮斗之路上的包袱。但要知道,這樣勢必會導致工作和事業難以如愿。
必須不斷思考,把所有想不通的問題都理順,以毫無不安的心理狀態構想未來藍圖。
當然,在實現目標的途中勢必會遭遇各種狀況,但唯有就事論事、各個擊破,保持毫無陰霾的開朗心態,才能讓事業順利推進。
尤其是身居高位的管理者,倘若心中連自己所管轄的企業或部門的未來藍圖都沒有,則勢必無法做好運營。
“你的公司前景如何”“你的總事業部前景如何”“你的分支事業部前景如何”……如果對應的管理者答不上來,便是不稱職的表現。
必須能夠當場回答:“到了這個時期,(部門或企業)會如此這般,為此,必須這么做;到了那個時期,會如此這般……”只有在腦中擁有這種“生動鮮明的圖像”,才算是真正夠格的管理者和經營者。
要銘記這一點,不管是被問到“每小時附加價值”(京瓷獨有的核算指標)還是“盈虧狀況”,都要做到能夠立即坦然對答,切不可煩躁或抱怨,哪怕一絲都不行。
比如“突然這么問,我怎么說得上來”“現實情況太難了”“都怪日元升值,太虧了”……這樣的言辭都要杜絕。因為這樣的人無法描繪光明宏偉的未來藍圖。
首先要以坦誠之心接受,再以堅定意志達成。
強烈的個性與堅強的意志看似相近,其實相差千萬里。前者屬于“我執”,是一種執著心;而后者其實是一種正直坦誠的心境。不管面對何種變化和困難,都能做到巋然不動。
此外,堅強不同于頑固,頑固是剛強執著心的體現,有則必須改之。不可頑固不化,要看清客觀形勢,并以坦誠之心接受事實。
在經營第二電電的過程中,我雖然心中早有未來藍圖,但如果中途情況有變,我也會坦誠接受,然后如實分析現狀,思考解決方案。
總之,“正直、坦誠且擁有堅強意志”正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能在心中清晰描繪未來愿景、直至最終目標的,可謂意志超群之人。
心中有一把判斷的標尺
經營者常常需要面對各種局面,做出各種判斷。經營正是由每天的判斷積累而成。
因此,每個判斷的對錯都左右著企業的業績,有時甚至決定了企業的命運。因此,經營者心中必須有一把明確的判斷標尺。
有人會問,那是怎樣的標尺呢?為了做出正確判斷,首先這個基準必須是高尚的、堅定而不可動搖的。
我將這一判斷基準總結為一個問句,那就是:“作為人何謂正確?”人應當捫心自問,“作為人何謂正確”,得到發自內心的回答,然后義無反顧地將之貫徹到底。
我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判斷基準,在京瓷我還把這句話作為“哲學”,努力讓全體員工理解,并在實踐中一起貫徹。
正是因為確立了這樣的判斷基準,身為一個經營者,我才不至于在企業經營中迷失方向。
組織也得以不斷擴大,各部門的負責人也得以避免判斷錯誤,成為我經營中的左膀右臂,協助我挑起經營的擔子。
之所以能有這些成果,是因為“堅持正確的為人之道”這一判斷基準具有普適性,因此能引起員工內心的共鳴進而共有。”
正確的為人之道”是指正義、公正、公平、努力、謙虛、正直和博愛等小時候父母及老師教給我們的樸素的倫理道德,同時也是做人應該貫徹的崇高“品德”。
以這些作為人最基本的倫理觀、崇高的道德規范為基礎,推動企業經營的發展,使員工不僅用頭腦理解,而且內心產生共鳴,進而努力提高自身的心性。
同時,在國外拓展事業時、在進軍新行業時以及收購企業時,也是如此。
將具有普遍性的正確判斷基準作為企業哲學,全世界的京瓷工廠和事務所中的員工都能毫無滯澀地接受這些思維方式,并將其落實到行動上。
許多人說京瓷的成功是由于擁有先進的技術,或者趕上了時代的潮流,事實絕非如此。
京瓷的成功得益于擁有正確的判斷基準,這種判斷基準不僅對于京瓷或身為經營者的我而言是正確的,對整個人類而言也普遍正確。
因此,它能跨越國境與民族的界線,鼓舞著經營者和員工不斷努力,提高心性,做出正確無誤的行動。
正因為京瓷員工具備這種精神,因此在半個多世紀以來,京瓷抵擋住了一個又一個社會及經濟的巨大變動,從未虧損,一路順利發展壯大。京瓷的發展歷史正是“提高心性,拓展經營”的有力寫照。
如今,我認為“提高心性”不僅是為了“拓展經營”,還是我們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目的。
原著:稻盛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