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強化市場基礎制度、推進市場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市場等多方面要求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志彪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在國內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當下,中國需要在經濟發展中更多地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盡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他強調,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與中央統一計劃經濟有本質的區別。統一大市場并不是由統一計劃來進行管制的市場體系,而是由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機制或者主要機制的一種經濟體系,是開放化和競爭化的。
劉志彪還表示,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內在要求。一方面,市場不再依賴西方國家;另一方面,關鍵核心環節的技術也要自主開發、自立自強,通過國內市場需求有效地拉動和促進中間產品的技術進步和創新,這都要通過統一的市場來實現。
以下為界面新聞整理的采訪實錄
界面新聞:您認為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義是什么?從此次發布的文件看,建立統一大市場有哪些重點?
劉志彪:文件的第一句話就是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義,即“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在國內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當下,中國需要在經濟發展中更多地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盡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用新發展格局來統領中國經濟發展。
從文件來看,我認為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點可能有以下這幾點:第一,提出立破并舉,把完善市場制度規則放在首位,從注重對市場的行政管理轉向建設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第二,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即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它與產業政策協調。第三,從市場規模、結構、組織、空間、環境和機制建設等方面全方位提出建設統一大市場的內容。第四,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地方政府分散協調轉向由市場機制協調,市場規模由到大到強的轉變;第五,強調以國內大循環和統一大市場為支撐,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
界面新聞:關于打通市場,中央此前發布的一些文件如《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等等都有過相關部署。相比此前,這次的文件有何新意?
劉志彪:新意主要體現在貫徹落實、落細的機制上。
首先,文件提出,探索研究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標準指南,對積極推動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突出成效的地區可按國家有關規定予以獎勵。第二,動態發布不當干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問題清單,建立典型案例通報約談和問題整改制度,著力解決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不當市場干預和不當競爭行為問題。第三,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區域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積極總結并復制推廣典型經驗和做法。第四,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部門協調機制,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強化跟蹤評估,及時督促檢查,推動各方抓好貫徹落實。
界面新聞:有一些觀點認為,統一市場意味著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了中央主導的計劃經濟模式。統一大市場和計劃經濟有何區別?
劉志彪:這個看法是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誤解。統一大市場具有中國特色,并不意味著它是中央統一計劃經濟,不意味著它是一種新計劃經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
統一大市場是指由市場機制來統一協調的一體化、開放化、競爭化、有序化的這種既具有內在特征,同時又具有規模巨大、結構完整、功能強大、機制靈活、環境優化等顯著外在特征的大市場。它并不是由統一計劃來進行管制的市場體系,而是由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機制或者主要機制的一種經濟體系,在這樣的一種協調機制下才能稱之為統一大市場,否則就變成統一大計劃。
界面新聞:您剛才提到“中國特色”,具體是指什么?
劉志彪:從中國特色上來看,主要是兩方面。一是縱向,中央管制的力度要比一般市場力度大,主要體現為中央統一實施的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對于資源配置會起到很大的影響。中央主導型產業政策功能主要是要突出國家的戰略意圖,作為中國趕超戰略的一部分來發揮作用,這一條是比較明顯的,一般的市場沒有這么明顯的中央管理的特征。
二是橫向,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比較明顯的“行政區經濟”現象,“行政區經濟”是改革當中形成的。中國趕超的動力從哪里來?地方政府的競爭是一個很重要的選擇。考慮到中國的趕超戰略是一個比較長的時期,要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而不是僅僅發揮一個中央政府的積極性,要“兩條腿”走路。所以中國在建設市場經濟過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角色也比較明顯,競爭動力和功能都要強大于其他國家。但地方政府的作用大,就有一個預算軟約束的副作用,它的投資沖動比較嚴重、投資效益相對差一些。在轉型經濟體制里,出現一定的市場分割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因為政府在參與這個市場活動,要想完全達到統一大市場的目的還是有一定困難。
界面新聞:能否展望一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作用?
劉志彪: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市場資源也是中國未來巨大的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它是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
從理論上來看,國內統一大市場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當中主要有四個方面的作用:第一,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和戰略布局的先手棋。未來中國的競爭優勢在哪里,過去是勞動力成本比較低,但這個優勢在逐步消失,需要我們尋求新優勢。在中國還沒有形成技術創新優勢的情況下,現在優勢更大的是在巨大規模的國內統一大市場方面。
第二,統一大市場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關鍵所在。經濟循環無論是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投資,還是其他形式的循環,市場都是最關鍵的要素。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道,從商品到貨幣的循環是驚險的一躍,生產價值的實現必須通過市場循環這一關,是價值實現的一個必經環節。
第三個方面的作用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內在要求。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本質就是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第一,市場不再依賴西方國家;第二,關鍵核心環節的技術也要自主開發、自立自強,而不是過度地依賴西方國家,這都要通過統一的市場來實現;第三,通過中國的市場需求,能夠有效地拉動和促進中間產品的技術進步和創新,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就是來自市場的最終需求端,尤其是居民家庭、家庭主婦對于中國生產的產品要挑剔,只有挑剔才能把競爭的信號和要求傳遞給生產者,這一點是為日本經驗所證明的。
最后,健全統一市場的作用是高水平開放的基礎。過去的開放只要搞一個開發區,弄點優惠政策,把外資吸引過來,這種開放相對是比較簡單的。未來的開放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吸收國外資源;另一方面,我們不僅要把產品輸送出去,還要把人才引進來。人才怎么引進來?要有發展的機會。所以我們的市場要形成一個強大的虹吸效應,對國外的人力資本、技術資本、知識資本產生強大的吸引效應,所以你必須要有很強大的市場提供這樣一個機會給人才,海外人才才有可能來創新創業。所以,中國的內需、龐大的國內市場是有利于實現高水平開放的,同時也是支撐中國積極走出去的一個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