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餐企老板內參 蔡大柒
鮮為人知的行業第二,小菜園有多猛?
餐飲圈從不缺乏隱藏大佬,各有自己的獨門秘籍,低調地拓店、賺錢。
在綠茶近日提交的招股書中,我們不難發現休閑中式餐廳品牌中,除了大家熟悉的西貝、太二、外婆家外,還有一家徽菜品牌——小菜園,牢牢占據第二位。
在2020年,小菜園有283家餐廳,總收入為25億元,市場占比為0.7%。
到現在,門店數量已經增加到了388家,遍布了江蘇、安徽等省份的41個城市。江蘇省與安徽省是小菜園的大本營,分別有184和118家門店,可以說是非常強勢的地域品牌。
在上海,小菜園已經開了近40家店,還有10多店待開,依然形成了包圍之勢。
與強大的拓店能力,以及不俗的收入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小菜園的低調。坊間基本上沒什么它的新聞報道,甚至創始人是誰,都少有人知道。
沖到第二,靠感恩顧客,感恩伙伴?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內參君走訪了小菜園門店。
與走江浙菜系的休閑中餐不同,小菜園充滿了濃濃的安徽元素。
門店被打造成雅致的中式風格,和諧地融入徽派經典的馬頭墻元素,沒有太多亮色,整體的感覺是特別柔和、舒適的。
在菜品方面,餐廳主打新徽菜,既有徽州臭鱖魚、農家紅燒肉等有特色的徽菜,還有脆皮乳鴿、石板牛仔骨等融合菜。大部分門店保持在人均80左右,和綠茶、外婆家差距不大。
走訪了一圈后,內參君發現無論是門店,還是背后的運營模式,都和大家熟知的中式休閑餐廳無異。那為何小菜園能沖到第二呢?
隨后內參君搜到了一張小菜園三拜儀式的圖片,闡述著對顧客、公司與公司伙伴的感恩之情。或許在這個“圍城”內,有股神秘的力量。
想要了解小菜園,我們先要來了解下創始人。創始人的背景與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品牌的企業文化與發展方向。
小菜園的創始人是安徽銅陵人汪書高。
在一篇《我區4戶家庭獲銅陵市“最美家庭”稱號 之一》報道中提到,汪書高從小出生在貧苦的家庭中,父母都是靠種地為生的農民。
在網絡上僅有的幾張照片來看,這是一個面容瘦削的男子,笑容非常質樸。
圖源:小菜園官網
受家境的影響,他并未受過高等的教育,后來做了廚師。為解決家人的就業問題,在2013年創辦了小菜園。
做過廚師的他,對這個群體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改變這個群體的愿景。
同時,汪書高非常熱心于公益事業,是銅陵市2016-2018年度“十佳慈善愛心個人”,曾多次對當地的貧困人士捐款捐物。
與推進中餐標準化進程的遠大愿景不同,小菜園的企業愿景非常質樸。在其官網上,我們能讀到這樣的企業文化:
這似乎是解開小菜園那股神秘力量的一把鑰匙,在內參君的采訪中,幾乎所有的員工都會提到獨特的品牌文化——家文化。
廚師當老板,詳解小菜園的門店合伙人制度
“董事長(汪書高)之前是廚師,他有個突出的愿景,就是希望能提高廚師、服務員的地位,改變他們的命運,讓他們做老板。”
在2019年的內訓會上,汪書高曾這樣分享:“你的初心決定了你的結果,小菜園是我們大家的,我們的文化就是要讓更多的廚師、服務員,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門店合伙人模式上,例如店長多是廚師長擔任,管理門店多了以后,可以升為區域總。
員工與門店或品牌更深度的綁定在股份,有公司股份和門店股份兩種。
有些擔任區域總的員工會持有0.1%的公司股份,但持股條件并非網上流傳的管理七家門店,及創造500萬利潤。有的員工只管理了一家門店,也拿到了股份。
門店股份方面,骨干人員都有股份,廚師長和店長持有了0.5%—0.7%的股份。
內部公眾號“菜園一隅”曾發布的照片顯示,每年的員工表彰大會上,優秀員工前往往會加上“股東”二字,而非總監或經理。
也有信息顯示,小菜園的股東數量多至200位。
品牌與員工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而員工成了門店的主人,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這點也體現在了員工的工資構成上。員工的工資由基本工資+績效+分紅組成。
在2020年,內參君較早探店時,發現門店里有記數用的圓籌碼,每個顏色代表不同的菜品和分數,以此來計件,統計績效工資。
現在的方式變成了,后廚每個人負責不同的菜品,根據銷量和菜品難度計算分數,再來計算績效。如果負責的菜品月銷售額從6000漲到了7000份,也會有額外的獎勵。
這些更精細化的管理方式,都呼應著品牌最初的愿景:一是提升廚師和服務員的社會地位,讓他們做老板;二是通過把個人努力與績效深度綁定,發揮他們的主人翁意識。
創始人汪書高常說的另一觀點是:“照顧好員工,照顧好顧客,賺錢只是順帶的事”。
也有員工提到,小菜園員工之間像家人一樣相處,是真心有愛的,會幫互助,非常友善。
內參君也采訪到了一些佐證的細節。
在開拓上海市場時,負責人制定了一個標準——員工的食宿標準一定是上海最好的。
據相關員工介紹,員工的宿舍是要選擇離門店最近的。例如,開在上海閔行區南方購物中心的門店,宿舍就安排在700米遠的嘉和花苑。
宿舍有專門的保潔阿姨,同時也有嚴格的規定,如不能抽煙,早晨起來要疊被子之類的。
在員工餐方面,小菜園堅持的是三菜一湯 ,一個大葷,一個小葷,一個蔬菜,再加一個湯。
采訪一輪后,內參君發現,小菜園有著非常細的管理顆粒,不僅照顧了員工的錢袋子,還在日常生活中給予更多柔性的支持。
在模式類似的前提下,這種強大的企業文化,與員工在利益與精神層面的雙重綁定,讓小菜園能夠強勢崛起。這種案例的出現,也讓我們看到了區域品牌崛起的可能性,既有吃透一個個城市的扎實功底,又有質樸價值觀的落地,讓組織力不斷賦能,品牌才能越走越長久。
輪值主編|戴麗芬 視覺|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