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基建投資增速或達6%
自去年四季度中央明確定調穩增長任務以來,各地積極推動政策落地。2022年地方及中央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各省市重大項目建設投資計劃以及地方專項債發行進度均顯示,基建投資是今年各地發力的重點方向。
界面新聞采訪的7位分析師預測中值顯示,一季度基建投資增速可能達到9.0%,比1-2月加快0.9個百分點;全年基建投資增速可能在6.0%,比上年加快5.6個百分點,創2018年以來新高。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對界面新聞表示,2022年的專項債結轉資金、銀行配套信貸、中央預算投資資金都將對基建投資資金來源形成正向支撐,尤其是專項債將使基建投資可用資金較去年增加萬億元以上。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為3.65萬億元,盡管這一數值與上年持平,但分析師指出,去年已發行但未使用的專項債資金至少有1萬億元,這部分資金將結轉到今年使用。因此,今年新增專項債實際可使用資金遠超去年。
“在政策發力的背景下,預計一季度基建投資同比增速很可能在10%左右,全年增速回升也無懸念,應該會在5%-8%左右的水平。”伍超明說。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也表示,新增專項債將會是地方政府穩投資、促增長的重要抓手。他預計,一季度基建投資同比增速可能達到10%左右;二季度后,專項債發行速度仍會較快,從而對基建形成明顯支撐,全年基建投資增速在4-6%左右。
自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加快(財政)支出進度”以來,專項債發行明顯加快。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達近1.3萬億元,發行進度已超過35%,從投向來看,今年新增專項債用于基建投資的比例明顯加大。
3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去年提前下達的額度1.46萬億元在5月底前發行完畢,今年下達的額度9月底前發行完畢。下一步,要抓緊下達剩余專項債額度,向償債能力強、項目多儲備足的地區傾斜。
投資規模或達16萬億元
日前,一則“中國基建投資總額將達2.3萬億美元(約14.8萬億元人民幣)”的消息在市場傳開,導致部分基建相關股票大漲。但很快就有人發現,此文作者是將2022年初全國各地亮出的重大項目投資清單簡單加總,得出了2022年基建投資總額將達14.8萬億人民幣的結論。
受配套資金、開工節奏等因素的影響,這一類項目能否在年內落地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即便這些項目如期都在年內落地,建設周期可能也要跨越多個年度。因此,不宜用加總數來觀察當年基建投資額。
自2018年以來,國家統計局就不再公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絕對值。2017年,我國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完成額為14萬億元。
紅塔證券宏觀分析師孫永樂對界面新聞表示,要預估2022年基建投資總量,可以從2017年的數據入手,按照同比增速推算出2021年的數據,然后再按照2022年的預期同比增速估算當年總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2021年,我國基建投資增速分別為3.8%、3.8%、0.9%和0.4%。照此推算,如果2022年基建投資增速在6%左右,那今年我國基建投資規模或在16萬億元上下。
此外,光大證券4月5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目前已有24個省市披露2022年重大項目建設計劃,其中,東、中和西部地區分別為10個、9個和5個省份,共涉及12.7萬億年度投資規模。
基建空間還有多大?
根據中泰證券研究所的研究,2019年,我國公共資本存量高達30.19萬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一,當年公共投資規模為31240億美元,同樣排名第一。即使考慮到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從人均角度看,基建水平仍然在全球排名靠前。
中泰證券指出,2019年,我國人均公共資本存量為2.14萬美元,在160個樣本國家中位列第37位,雖然低于發達國家均值(3.21萬美元),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年,我國人均公共投資2214美元,在160個國家中位列第13位,高于發達國家均值(1798美元)。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盡管我國目前基建的存量和新增量均為世界第一位,但當前基礎設施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問題,個別領域存在短板。
他舉例稱,截至2020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突破14.63萬公里,僅次于美國的15.05萬公里,位列世界第二位。但從鐵路人均里程來看,中國僅為1公里/萬人,高于印度的0.5公里/萬人和巴基斯坦的0.35公里/ 萬人,遠低于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上述三個國家均超過4公里/萬人。
公路方面,我國同樣呈現出總量高、人均低的問題。李迅雷指出,截至2020年,我國公路總里程排名世界第三,共計501.25萬公里,僅次于美國和印度。但我國公路總里程密度和人均里程與大多數發達國家差距較大。
孫永樂也表示,從基建項目角度來看,中國基建的潛在空間依舊很大。
“一方面是由技術進步等帶來的新基建規模會持續增加,目前國內在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領域都尚處于發展初期,以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為例,后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不斷提高,市場對充電樁的需求也會不斷走高,其他新基建領域也是一樣。”他說。
以5G投資為例,工信部在2021年11月下發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每萬人擁有26個5G基站數,而2020年每萬人僅擁有5個5G基站,這無疑意味著中國在通信基礎設施方面擁有廣闊的投資空間。
即便是在傳統基建領域,孫永樂表示,也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比如目前國內城鎮化率相比于海外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城鎮化率的提高會帶來更多的基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