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云排練、線上演、多劇目……疫情封控之下演藝市場尋求創新自救 | 上海戰疫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云排練、線上演、多劇目……疫情封控之下演藝市場尋求創新自救 | 上海戰疫

面對疫情期間海外劇目難以來華演出造成的市場空白,優質原創劇目的價值被極大地凸顯出來。

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已取消,無需操作原路退回(購票款)”是當下不少劇場觀眾購票后最不愿看到的字眼——疫情第三年的春天,疫情反復使得在2021年剛剛看到希望曙光的線下劇院演出再度被叫停。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月中旬至3月中旬期間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場次超過4000場,到3月底增加至9000場,占一季度專業劇場、新空間演出總場次的30%。預計一季度演出場次較2021年同期降低25%以上,票房收入降低35%以上。

上海原是全國演出量最大的城市,2021年共舉辦經營性演出38366場,平均每天有超過100場商業演出。但因疫情原因,今年3月中下旬以來的演出基本全部停演。進入4月,各大劇場和演出機構依然在陸續發布演出延期或取消公告,涉及的演出劇目遲至5月上旬。

雖然困難重重,線下演藝行業也在積極謀求疫情時期的生存方式和后疫情時代的轉型創新。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訪了四位業內資深人士,就“行業自救”的話題展開討論。

01 線下演出活動再次歸零

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表示,從3月10日開始,上海大劇院開始對外公告舞臺劇《浪潮》等演出取消,之后陸續分階段宣布演出取消。截至發稿,復演時間仍然未知。目前的這種情況與2020年年初非常相似。“當時也是突如其來,從按下暫停鍵,到只能以30%的上座率復演,大概花了五個月時間,和2020年相比,感覺這次復演肯定會早日到來的,對這一點,我們保持信心,”張笑丁說,“但現在還是有很多困惑。”

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下稱SMG LIVE)總裁馬晨騁表示,雖然SMG LIVE在2021年取得了一些成績,如兩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和《朱鹮》在美琪大戲院開啟駐場演出,但今年疫情再次爆發以來線下活動基本歸零。“線下演出不像其他消費品和消費市場,只要大家能夠開始流動就可以進行消費,線下活動有一個比較緩慢的恢復過程,即使解封,觀眾的疫情后遺癥還是非常大,可能不會馬上進入劇場進行觀演。”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費元洪表達了類似的擔憂,原計劃上演的話劇《四世同堂》已經延期三次,即將第四次開票,這樣的情況會影響觀眾提前購票的意愿。“各種因素造成現在大型劇目的制作壓力非常大,特別是我們這樣的大型劇場,需要很多人來同時購票的業態。”

聚橙音樂劇負責人俞心悅告訴界面文化,2020-2021年聚橙經歷了不下20輪的全國性調整,演員報批、疫情隔離等突發情況層出不窮。鑒于聚橙旗下有眾多位于不同省市的劇場與全國巡演的兒童劇音樂劇等劇組,所以調整的范圍之大與影響之深確實難以言表。她認為,2022年或許是疫情后實際意義上最艱難的一年,線下演藝行業在連續三年的全國半開半閉境況下各方累積壓力激增。雖然上海在前兩年良好的城市疫情管理環境下異軍突起,給了全國線下演藝行業一個“避難所”式的發展環境,但對于前期投入與運營成本很高的演出制作來說,缺失了全國市場份額仍然會對內容生產與經營有極大的影響。

“這幾年的疫情波動,也讓公司的戰略調整進行了轉移,從市場消費型內容暫時轉向定制服務類內容與政府院線經營,同時對后續幾年的中大型項目進行研發與布局,來保證在困頓不確定的環境下能夠盡可能蟄伏與生存。”俞心悅說。

馬晨騁指出,由于演藝行業的旺季在三、四季度,他希望疫情能夠快速緩和,不影響三、四季度整個線下演藝行業的經營。針對此次疫情,上海出臺《全力支持本市文化企業抗擊疫情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全面減輕文化企業負擔、調整優化文化領域扶持資金、創新文化金融服務供給、持續優化營商服務環境等四個方面,提出了16條政策措施,助力文化企業渡過難關。張笑丁表示,關于上海文化產業提出的扶助政策措施,其實最現實的問題是行業主管部門能盡快出臺相關指南、指導意見和復演時間表,“這個是對我們后續工作來說最積極的‘強心劑’。”

目前,各劇場和演出機構都在為疫情緩和后的復工積聚能量。據張笑丁介紹,上海大劇院一方面進行了系統硬件升級,完善了劇場場所碼,未來觀眾進入劇場掃碼后,其最新的核酸檢測或抗原檢測結果能第一時間顯示,以此確保觀眾的防疫安全。另一方面,上海大劇院春夏演出季后續相關項目的演出正在落實,期待能夠用優質的劇目打消觀眾對重返劇場的觀望情緒。馬晨騁表示,SMG LIVE正在籌備今年下半年演出的劇目作品,各個院團劇組在線上展開“云排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覺醒年代》、SMG LIVE和上海滑稽劇團的都市喜劇《寶興里》等新劇目都在有條不紊的排練過程中,“我們希望只要疫情稍微有所緩和,就立馬有新的作品在劇院被大家看到。”與此同時,SMG LIVE還在探索“零售+演出”等新產業模式,將戲劇搬入餐廳、酒吧,爭取能在疫情緩和之后為觀眾帶來更多元化的觀劇體驗。

02 劇場調整經營策略,在不確定性中思變

事實上,疫情雖然給上海線下演藝市場帶來了重重不確定性,但各劇場及演出機構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積極思變。面對海外劇目難以來華演出造成的市場空白,優質原創劇目的價值被極大地凸顯出來。馬晨騁表示,2020年以來,SMG LIVE推出的很多原創作品都得到了觀眾普遍好評,如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及《朱鹮》、音樂劇《偽裝者》等。他發現,受觀眾歡迎的原創作品呈現出兩個重要特點:一是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從中國自身文化傳統中發掘故事;二是重視現實題材,講述與當下中國社會、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

音樂劇《偽裝者》海報

張笑丁將上海大劇院的疫情應對原則總結為四個方面:確保精品、暫緩引進、優化檔期、加快原創。在劇目選擇上,上海大劇院一直在爭取“中國首演”和“上海首秀”,如舞劇《只此青綠》在上海大劇院的舞臺上實現了“上海首演”,陳佩斯的“戲臺三部曲”之二話劇《驚夢》、葉錦添舞臺劇《傾城之戀》、原創音樂劇《人間失格》都在上海大劇院完成了“中國首演”。“在選節目上,我們關注題材,關注創作團隊,也同時關注了這個項目的演員,才使得這么多這么好的劇目在去年的上海演藝舞臺上都成為了‘爆款’。”在創作方面,上海大劇院加強了與民營院團、杰出藝術家和跨界的合作,積極尋找優質IP。據張笑丁介紹,今年年內,由上海大劇院創制中心獨立或參與出品的兩部作品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和中文版舞臺劇《弗蘭肯斯坦》將與觀眾見面;另外在制作方面,上海大劇院“東方舞臺美學”系列將繼續推出新作,計劃在年內完成昆曲《新牡丹亭》和舞劇《白蛇》。

舞劇《只此青綠》海報

張笑丁發現,這兩年上海觀眾的喜好更多元、選擇性更強,且更加兼容并蓄。青年觀眾群體正在擴大,他們對有深刻思想性和極高舞臺審美的音樂劇和舞臺劇充滿了好奇與熱情,有消費能力,又有“自來水”的推廣能力,這對劇場或演藝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好的信號。“現在的觀眾已經不是原來的一批傳統觀眾了,他們很多看綜藝,或者說是以更輕松的‘玩’的姿態進入新的演藝業態,這些觀眾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走進劇場,是我們需要更加關注、深入探索的一個方向。”

作為以引進海外經典音樂劇見長的劇場,文化廣場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積極調整經營策略。一是引進更多元化的劇目——費元洪告訴界面文化,音樂劇雖然是一個當下討論熱度很高的品類,但從行業協會的數據來看,音樂劇的票房其實低于音樂會和話劇品類,因此文化廣場將在今年繼續增加經典話劇、舞劇品類。他說,很多經典話劇雖然在社交網絡上的討論度沒那么高,但有非常強勁的票房號召力,比如《四世同堂》每次開票都會立刻售罄。另一項工作是通過自己制作出品的音樂劇獲得收益。今年,由文化廣場制作的中文版音樂劇《粉絲來信》《也許美好結局》《拉赫瑪尼諾夫》和《我的遺愿清單》將在全國幾十個城市巡演。

03 近兩年中文版和原創音樂劇發展之中有隱憂

3月12日,國內首檔音樂劇文化推廣節目《愛樂之都》播出,32位或資深、或初出茅廬的音樂劇演員同臺競技,通過國外經典、IP改編、中文原創等多元音樂劇劇目展示唱、跳、演實力,爭奪“愛樂之冠”。馬晨騁表示,《愛樂之都》是SMG打造的“全產業鏈”文化普及項目,希望借此讓音樂劇“出圈”。“一座劇場能容納的觀眾人數是一千多人,每年能接觸到這些戲劇作品的觀眾也就10-20萬人,其中還包括二刷、三刷的觀眾,能夠涉及到的觀眾面比較窄。很多觀眾只是聽說過音樂劇,但還沒有完全‘入坑’。我們希望通過綜藝的方式,讓更多人真正了解線下演出的魅力,了解音樂劇演員非常富有魅力的舞臺表現。”

《愛樂之都》

《愛樂之都》節目嘉賓、音樂劇演員阿云嘎說,上海擁有成為“東方百老匯”的雄心。的確,上海一直是中國音樂劇觀劇氛圍最濃厚的城市,《愛樂之都》選手們競演過的許多選段都取自曾在上海上演過的音樂劇,如《歌劇魅影》《巴黎圣母院》《搖滾紅與黑》《搖滾莫扎特》《羅密歐與朱麗葉》《魔法壞女巫》《謀殺歌謠》《在遠方》……對于許多國內的音樂劇愛好者來說,他們第一次觀看海外原版經典音樂劇,或許就是在上海。

疫情前,包括上海在內的整個中國音樂劇市場仍處于成長期,高度依賴引進海外劇目,但疫情打破了這一格局。2020年,費元洪曾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訪時表示,疫情在給予中國音樂劇市場重創的同時也敦促著業內人士積極求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加快中國的原創劇目和本土化制作進程,做到“中國人演戲給中國人看”。早在疫情爆發前,文化廣場就已在布局原創劇目和本土化制作。

在原創劇目方面,文化廣場從2019年發起“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第一屆孵化作品《生死簽》《對不起,我忘了》《南唐后主》均在2021年完成了首演。據費元洪介紹,《南唐后主》的市場反饋非常好,頭三輪演出全部售罄,《對不起,我忘了》和《生死簽》則優缺點兼有,需要在市場檢驗下不斷調整優化。他認為,“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已經形成了一套新老音樂劇創作者匯聚交流、共同成長的良性機制,通過該計劃成功孵化出的作品將通過認標的制作公司實現商業化,最終走向市場。2020年入圍作品《南墻計劃》《無法訪問》也將在今年與觀眾見面。預計,每年將會有3-4部原創孵化作品通過這個平臺推出。

在本土化制作方面,文化廣場在過去一年陸續推出了《也許美好結局》中文版、新版《春之覺醒》、《粉絲來信》中文版,并與九維文化聯合制作出品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文版。今年文化廣場也將制作兩部“小而美”的音樂劇中文版制作及聯合出品一部全新的大型音樂劇。

中文版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劇照

費元洪注意到,過去兩年里上海的音樂劇觀眾出現了分化。一方面,文化廣場原本的觀眾偏好海外原版作品,在海外原版劇目難以進入中國時,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或許并不會“退而求其次”地轉向原創音樂劇和中文版音樂劇。而在另一方面,原創音樂劇和中文版音樂劇吸引了一批新的觀眾,他們年齡更小,趣味更小眾,且很多沒怎么看過海外原版作品。費元洪預計,疫情后《巴黎圣母院》《劇院魅影》之類的海外經典音樂劇將依然賣座,但那些不太知名的海外原版劇目則由于在這兩年時間里缺乏曝光機會,其拉新程度會大受影響,“比如說在文化廣場演過的《魔法壞女巫》《長靴皇后》《律政俏佳人》,上海觀眾對這些戲并不那么了解,但因為有(觀劇)慣性,觀眾就一個個海外項目看下來。在疫情之后,恐怕這些不那么經典的海外項目會比較困難。”

整個音樂劇行業要想實現質的提升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費元洪注意到,近年來粉絲文化、偶像文化被引入了音樂劇市場,加速了“人來帶票,人來帶戲”的情況,“不少的戲,明星來演會賣得好,明星不演,戲可能賣得不好。”粉絲文化對音樂劇產業發展的長遠影響還有待驗證,從目前看,中國有向韓國快速靠攏的趨勢。英文媒體Sixth Tone發表評論稱,《聲入人心》一炮而紅后,中國音樂劇制作人愈發傾向于從韓國偶像文化汲取靈感,用全男性卡司的小成本韓國音樂劇中文版來吸引年輕的女性觀眾。文章質疑稱,這一策略從長遠來看無益于中國本土音樂劇的可持續發展。

費元洪指出,粉絲文化在亞洲國家特別明顯,是因為亞洲國家的現代劇場傳統遠遠不如歐美國家那么悠久深厚,很多人本身對劇場并沒有感情,純粹是為了人而走進劇場,但在西方社會,看戲是一種生活方式,戲劇文化遠遠高于明星文化。但在日本、韓國以及現在的中國,明星文化恐怕還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從這個角度來看,他認為綜藝的確會給音樂劇行業帶來很多新的可能性,但劇場經營者依然需要潛心經營,努力培養真正的戲劇文化。

04 替代線下還是互為補充?線上演出生意探索中

在新一輪突發疫情導致劇場停擺的情況下,自3月中旬開始,各大劇場及演出機構將精品劇目內容搬至線上“云展演”。SMG LIVE聯合旗下7家院團和上海音樂劇藝術中心推出“藝起前行”云展演活動,在百視TV等平臺播出。據馬晨騁介紹,共計有41部劇目投入云展演,如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推出的精選劇目《商鞅》《冒牌人生》《山海經》《烽火家書》《秀才與劊子手》,以期用優秀的藝術作品緩和疫情期間居家隔離市民的焦慮情緒。

由上海大劇院出品、百老匯點播網聯合制作的線上流媒體品牌《巡演零號站》第一季“限時返場”,從3月30日至4月8日在19個渠道同步為觀眾免費播映八期精選節目,播出的作品包括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大型芭蕾舞劇《睡美人》《愛麗絲夢游仙境》,倫敦南岸劇場版音樂劇《過去五年》,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芭蕾舞劇《吉賽爾》,聚焦長三角演藝產業發展的原創短片《中國有戲》等。張笑丁介紹稱,截至目前,《巡演零號站》第一季限時返場”共吸引超過千萬觀眾人次觀看。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限時返場”放映,《巡演零號站》還聯合移動云VR將其升級為“VR未來劇場自備VR設備的觀眾可通過移動云VR頭顯,在賽博朋克虛擬場景中360°觀看演出,進一步探索更多視角、更為沉浸的線上觀演體驗。

《巡演零號站》海報

4月3日,聚橙劇院“聚有戲·直播間”線上直播企劃活動正式啟動,首場直播播放的是香港浪人劇場《無耳琴師2.0》劇場電影,累計獲得1000+人次觀看2.2萬+點贊

讓觀眾得以在劇場外觀賞到戲劇內容的做法實際上并不新鮮——從2009年開始,風靡全球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ational Theatre Live)就在通過放映的形式,向英國和全球觀眾呈現優秀的英國戲劇作品,但疫情促使劇場及演出機構更加積極地思考向線上轉型的可能性。關于是否加大線上活動的投入力度,乃至實現線上演藝模式的商業化,接受界面文化采訪的各家機構負責人意見不一。

費元洪對此持保留態度,文化廣場目前推出的線上活動主要以藝術教育、劇目推廣為主,沒有太多舞臺轉化的呈現。在他看來,線上活動對劇場來說更多具有知識普及、與觀眾互動交流的意義,但很難成為一個新的發展增長點,“有不少線上發布的現場演出,點擊率少得可憐,可見哪怕是對舞臺藝術感興趣的人,如果不是稀缺的內容,愿意在線上觀看也不多。”

俞心悅表示,線上演出目前仍然沒有特別好的閉環商業模式,在目前的技術應用條件下,從經營角度來說還是一個難長線可持續的模式。在疫情下,它更多是一個內容補充與宣發推廣的嘗試,難以替代線下體驗,很難真正彌補觀眾無法進入劇場的遺憾。“聚有戲·直播間”將包括線上展演、幕后探班、主創訪談、文藝科普等方面內容,但“它更多是一個宣發市場的有效助力,在我們有生之年很難看到線上可以完全替代線下內容的體驗”。

張笑丁認為,現在談線上演出的商業模式還為時尚早,對上海大劇院來說,目前線上優秀劇目和原創紀錄片的展映目的是把線上的觀眾拉到線下,吸引他們進入劇場。“我還是堅定地認為,觀劇的終極體驗應該是在現場。”但張笑丁同時指出,劇場舉辦線上活動從長遠來看肯定會常態化。上海大劇院的《巡演零號站》是按每年推出一定創新內容或特別制作的方向來規劃的。據她透露,第二季《巡演零號站》也將于今年推出,除了國際舞臺精品劇目的同步放送以外,還將創新性地推出線上沉浸式戲劇《夏洛克·福爾摩斯》,增加更多和觀眾互動的玩法,而不只是單向的內容輸出。“我們會盡最大的可能,讓線上的觀眾走到線下來觀看演出,其實《巡演零號站》的這個名字就已經很好地解釋了——我們希望線上的巡演‘零號站’會變成線下首演的‘第一站’、巡演的‘第二站’。”

馬晨騁對線上演藝模式的商業化有更深入的思考,SMG LIVE正在積極籌備線上消費模式,“與時間賽跑”,爭取在疫情管控期內就推出。“從2020年開始,我們就意識到疫情常態化這一趨勢了,所以我相信這樣一個模式的出現,也是我們為后續演藝產業的轉型所做的充分準備,”馬晨騁說,“一個好的線上模式,和線下模式一定是互補關系。對于觀眾來說不是非此即彼、非你即我的競爭關系,而是讓觀眾意識到線上和線下的產品有各自的特點,兩者應該是互相補充的關系。”

在馬晨騁看來,如果只是簡單地借鑒NTLive的模式,將現場演出“電影化”,這種線上觀劇體驗從整體上講一定不如線下體驗過癮。“只有為線上平臺單獨設計它的產品,這個模式才能夠成立。”以線上沉浸式戲劇為例,它應當做到與沉浸式戲劇的核心理念相匹配,讓觀眾更自主地選擇觀演路徑的方式,即觀眾擁有自主的視角選擇權,這就需要一些技術加持。據他透露,SMG LIVE目前正在針對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設計線上沉浸式演藝產品。

關于線上戲劇產品的定價,馬晨騁認為一方面與制作成本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市場接受度有關。他表示,在接下來推出新產品的過程中,會在側重市場推廣的同時逐步探索出合適的市場價格。“讓觀眾從線下買票觀看轉變成線上觀看需要時間,我們愿意做這樣的嘗試,讓觀眾逐步接受這樣一種模式。”

(實習記者林柳逸對本文亦有貢獻。)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云排練、線上演、多劇目……疫情封控之下演藝市場尋求創新自救 | 上海戰疫

面對疫情期間海外劇目難以來華演出造成的市場空白,優質原創劇目的價值被極大地凸顯出來。

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已取消,無需操作原路退回(購票款)”是當下不少劇場觀眾購票后最不愿看到的字眼——疫情第三年的春天,疫情反復使得在2021年剛剛看到希望曙光的線下劇院演出再度被叫停。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月中旬至3月中旬期間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場次超過4000場,到3月底增加至9000場,占一季度專業劇場、新空間演出總場次的30%。預計一季度演出場次較2021年同期降低25%以上,票房收入降低35%以上。

上海原是全國演出量最大的城市,2021年共舉辦經營性演出38366場,平均每天有超過100場商業演出。但因疫情原因,今年3月中下旬以來的演出基本全部停演。進入4月,各大劇場和演出機構依然在陸續發布演出延期或取消公告,涉及的演出劇目遲至5月上旬。

雖然困難重重,線下演藝行業也在積極謀求疫情時期的生存方式和后疫情時代的轉型創新。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訪了四位業內資深人士,就“行業自救”的話題展開討論。

01 線下演出活動再次歸零

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表示,從3月10日開始,上海大劇院開始對外公告舞臺劇《浪潮》等演出取消,之后陸續分階段宣布演出取消。截至發稿,復演時間仍然未知。目前的這種情況與2020年年初非常相似。“當時也是突如其來,從按下暫停鍵,到只能以30%的上座率復演,大概花了五個月時間,和2020年相比,感覺這次復演肯定會早日到來的,對這一點,我們保持信心,”張笑丁說,“但現在還是有很多困惑。”

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下稱SMG LIVE)總裁馬晨騁表示,雖然SMG LIVE在2021年取得了一些成績,如兩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和《朱鹮》在美琪大戲院開啟駐場演出,但今年疫情再次爆發以來線下活動基本歸零。“線下演出不像其他消費品和消費市場,只要大家能夠開始流動就可以進行消費,線下活動有一個比較緩慢的恢復過程,即使解封,觀眾的疫情后遺癥還是非常大,可能不會馬上進入劇場進行觀演。”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費元洪表達了類似的擔憂,原計劃上演的話劇《四世同堂》已經延期三次,即將第四次開票,這樣的情況會影響觀眾提前購票的意愿。“各種因素造成現在大型劇目的制作壓力非常大,特別是我們這樣的大型劇場,需要很多人來同時購票的業態。”

聚橙音樂劇負責人俞心悅告訴界面文化,2020-2021年聚橙經歷了不下20輪的全國性調整,演員報批、疫情隔離等突發情況層出不窮。鑒于聚橙旗下有眾多位于不同省市的劇場與全國巡演的兒童劇音樂劇等劇組,所以調整的范圍之大與影響之深確實難以言表。她認為,2022年或許是疫情后實際意義上最艱難的一年,線下演藝行業在連續三年的全國半開半閉境況下各方累積壓力激增。雖然上海在前兩年良好的城市疫情管理環境下異軍突起,給了全國線下演藝行業一個“避難所”式的發展環境,但對于前期投入與運營成本很高的演出制作來說,缺失了全國市場份額仍然會對內容生產與經營有極大的影響。

“這幾年的疫情波動,也讓公司的戰略調整進行了轉移,從市場消費型內容暫時轉向定制服務類內容與政府院線經營,同時對后續幾年的中大型項目進行研發與布局,來保證在困頓不確定的環境下能夠盡可能蟄伏與生存。”俞心悅說。

馬晨騁指出,由于演藝行業的旺季在三、四季度,他希望疫情能夠快速緩和,不影響三、四季度整個線下演藝行業的經營。針對此次疫情,上海出臺《全力支持本市文化企業抗擊疫情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全面減輕文化企業負擔、調整優化文化領域扶持資金、創新文化金融服務供給、持續優化營商服務環境等四個方面,提出了16條政策措施,助力文化企業渡過難關。張笑丁表示,關于上海文化產業提出的扶助政策措施,其實最現實的問題是行業主管部門能盡快出臺相關指南、指導意見和復演時間表,“這個是對我們后續工作來說最積極的‘強心劑’。”

目前,各劇場和演出機構都在為疫情緩和后的復工積聚能量。據張笑丁介紹,上海大劇院一方面進行了系統硬件升級,完善了劇場場所碼,未來觀眾進入劇場掃碼后,其最新的核酸檢測或抗原檢測結果能第一時間顯示,以此確保觀眾的防疫安全。另一方面,上海大劇院春夏演出季后續相關項目的演出正在落實,期待能夠用優質的劇目打消觀眾對重返劇場的觀望情緒。馬晨騁表示,SMG LIVE正在籌備今年下半年演出的劇目作品,各個院團劇組在線上展開“云排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覺醒年代》、SMG LIVE和上海滑稽劇團的都市喜劇《寶興里》等新劇目都在有條不紊的排練過程中,“我們希望只要疫情稍微有所緩和,就立馬有新的作品在劇院被大家看到。”與此同時,SMG LIVE還在探索“零售+演出”等新產業模式,將戲劇搬入餐廳、酒吧,爭取能在疫情緩和之后為觀眾帶來更多元化的觀劇體驗。

02 劇場調整經營策略,在不確定性中思變

事實上,疫情雖然給上海線下演藝市場帶來了重重不確定性,但各劇場及演出機構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積極思變。面對海外劇目難以來華演出造成的市場空白,優質原創劇目的價值被極大地凸顯出來。馬晨騁表示,2020年以來,SMG LIVE推出的很多原創作品都得到了觀眾普遍好評,如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及《朱鹮》、音樂劇《偽裝者》等。他發現,受觀眾歡迎的原創作品呈現出兩個重要特點:一是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從中國自身文化傳統中發掘故事;二是重視現實題材,講述與當下中國社會、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

音樂劇《偽裝者》海報

張笑丁將上海大劇院的疫情應對原則總結為四個方面:確保精品、暫緩引進、優化檔期、加快原創。在劇目選擇上,上海大劇院一直在爭取“中國首演”和“上海首秀”,如舞劇《只此青綠》在上海大劇院的舞臺上實現了“上海首演”,陳佩斯的“戲臺三部曲”之二話劇《驚夢》、葉錦添舞臺劇《傾城之戀》、原創音樂劇《人間失格》都在上海大劇院完成了“中國首演”。“在選節目上,我們關注題材,關注創作團隊,也同時關注了這個項目的演員,才使得這么多這么好的劇目在去年的上海演藝舞臺上都成為了‘爆款’。”在創作方面,上海大劇院加強了與民營院團、杰出藝術家和跨界的合作,積極尋找優質IP。據張笑丁介紹,今年年內,由上海大劇院創制中心獨立或參與出品的兩部作品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和中文版舞臺劇《弗蘭肯斯坦》將與觀眾見面;另外在制作方面,上海大劇院“東方舞臺美學”系列將繼續推出新作,計劃在年內完成昆曲《新牡丹亭》和舞劇《白蛇》。

舞劇《只此青綠》海報

張笑丁發現,這兩年上海觀眾的喜好更多元、選擇性更強,且更加兼容并蓄。青年觀眾群體正在擴大,他們對有深刻思想性和極高舞臺審美的音樂劇和舞臺劇充滿了好奇與熱情,有消費能力,又有“自來水”的推廣能力,這對劇場或演藝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好的信號。“現在的觀眾已經不是原來的一批傳統觀眾了,他們很多看綜藝,或者說是以更輕松的‘玩’的姿態進入新的演藝業態,這些觀眾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走進劇場,是我們需要更加關注、深入探索的一個方向。”

作為以引進海外經典音樂劇見長的劇場,文化廣場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積極調整經營策略。一是引進更多元化的劇目——費元洪告訴界面文化,音樂劇雖然是一個當下討論熱度很高的品類,但從行業協會的數據來看,音樂劇的票房其實低于音樂會和話劇品類,因此文化廣場將在今年繼續增加經典話劇、舞劇品類。他說,很多經典話劇雖然在社交網絡上的討論度沒那么高,但有非常強勁的票房號召力,比如《四世同堂》每次開票都會立刻售罄。另一項工作是通過自己制作出品的音樂劇獲得收益。今年,由文化廣場制作的中文版音樂劇《粉絲來信》《也許美好結局》《拉赫瑪尼諾夫》和《我的遺愿清單》將在全國幾十個城市巡演。

03 近兩年中文版和原創音樂劇發展之中有隱憂

3月12日,國內首檔音樂劇文化推廣節目《愛樂之都》播出,32位或資深、或初出茅廬的音樂劇演員同臺競技,通過國外經典、IP改編、中文原創等多元音樂劇劇目展示唱、跳、演實力,爭奪“愛樂之冠”。馬晨騁表示,《愛樂之都》是SMG打造的“全產業鏈”文化普及項目,希望借此讓音樂劇“出圈”。“一座劇場能容納的觀眾人數是一千多人,每年能接觸到這些戲劇作品的觀眾也就10-20萬人,其中還包括二刷、三刷的觀眾,能夠涉及到的觀眾面比較窄。很多觀眾只是聽說過音樂劇,但還沒有完全‘入坑’。我們希望通過綜藝的方式,讓更多人真正了解線下演出的魅力,了解音樂劇演員非常富有魅力的舞臺表現。”

《愛樂之都》

《愛樂之都》節目嘉賓、音樂劇演員阿云嘎說,上海擁有成為“東方百老匯”的雄心。的確,上海一直是中國音樂劇觀劇氛圍最濃厚的城市,《愛樂之都》選手們競演過的許多選段都取自曾在上海上演過的音樂劇,如《歌劇魅影》《巴黎圣母院》《搖滾紅與黑》《搖滾莫扎特》《羅密歐與朱麗葉》《魔法壞女巫》《謀殺歌謠》《在遠方》……對于許多國內的音樂劇愛好者來說,他們第一次觀看海外原版經典音樂劇,或許就是在上海。

疫情前,包括上海在內的整個中國音樂劇市場仍處于成長期,高度依賴引進海外劇目,但疫情打破了這一格局。2020年,費元洪曾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訪時表示,疫情在給予中國音樂劇市場重創的同時也敦促著業內人士積極求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加快中國的原創劇目和本土化制作進程,做到“中國人演戲給中國人看”。早在疫情爆發前,文化廣場就已在布局原創劇目和本土化制作。

在原創劇目方面,文化廣場從2019年發起“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第一屆孵化作品《生死簽》《對不起,我忘了》《南唐后主》均在2021年完成了首演。據費元洪介紹,《南唐后主》的市場反饋非常好,頭三輪演出全部售罄,《對不起,我忘了》和《生死簽》則優缺點兼有,需要在市場檢驗下不斷調整優化。他認為,“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已經形成了一套新老音樂劇創作者匯聚交流、共同成長的良性機制,通過該計劃成功孵化出的作品將通過認標的制作公司實現商業化,最終走向市場。2020年入圍作品《南墻計劃》《無法訪問》也將在今年與觀眾見面。預計,每年將會有3-4部原創孵化作品通過這個平臺推出。

在本土化制作方面,文化廣場在過去一年陸續推出了《也許美好結局》中文版、新版《春之覺醒》、《粉絲來信》中文版,并與九維文化聯合制作出品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文版。今年文化廣場也將制作兩部“小而美”的音樂劇中文版制作及聯合出品一部全新的大型音樂劇。

中文版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劇照

費元洪注意到,過去兩年里上海的音樂劇觀眾出現了分化。一方面,文化廣場原本的觀眾偏好海外原版作品,在海外原版劇目難以進入中國時,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或許并不會“退而求其次”地轉向原創音樂劇和中文版音樂劇。而在另一方面,原創音樂劇和中文版音樂劇吸引了一批新的觀眾,他們年齡更小,趣味更小眾,且很多沒怎么看過海外原版作品。費元洪預計,疫情后《巴黎圣母院》《劇院魅影》之類的海外經典音樂劇將依然賣座,但那些不太知名的海外原版劇目則由于在這兩年時間里缺乏曝光機會,其拉新程度會大受影響,“比如說在文化廣場演過的《魔法壞女巫》《長靴皇后》《律政俏佳人》,上海觀眾對這些戲并不那么了解,但因為有(觀劇)慣性,觀眾就一個個海外項目看下來。在疫情之后,恐怕這些不那么經典的海外項目會比較困難。”

整個音樂劇行業要想實現質的提升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費元洪注意到,近年來粉絲文化、偶像文化被引入了音樂劇市場,加速了“人來帶票,人來帶戲”的情況,“不少的戲,明星來演會賣得好,明星不演,戲可能賣得不好。”粉絲文化對音樂劇產業發展的長遠影響還有待驗證,從目前看,中國有向韓國快速靠攏的趨勢。英文媒體Sixth Tone發表評論稱,《聲入人心》一炮而紅后,中國音樂劇制作人愈發傾向于從韓國偶像文化汲取靈感,用全男性卡司的小成本韓國音樂劇中文版來吸引年輕的女性觀眾。文章質疑稱,這一策略從長遠來看無益于中國本土音樂劇的可持續發展。

費元洪指出,粉絲文化在亞洲國家特別明顯,是因為亞洲國家的現代劇場傳統遠遠不如歐美國家那么悠久深厚,很多人本身對劇場并沒有感情,純粹是為了人而走進劇場,但在西方社會,看戲是一種生活方式,戲劇文化遠遠高于明星文化。但在日本、韓國以及現在的中國,明星文化恐怕還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從這個角度來看,他認為綜藝的確會給音樂劇行業帶來很多新的可能性,但劇場經營者依然需要潛心經營,努力培養真正的戲劇文化。

04 替代線下還是互為補充?線上演出生意探索中

在新一輪突發疫情導致劇場停擺的情況下,自3月中旬開始,各大劇場及演出機構將精品劇目內容搬至線上“云展演”。SMG LIVE聯合旗下7家院團和上海音樂劇藝術中心推出“藝起前行”云展演活動,在百視TV等平臺播出。據馬晨騁介紹,共計有41部劇目投入云展演,如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推出的精選劇目《商鞅》《冒牌人生》《山海經》《烽火家書》《秀才與劊子手》,以期用優秀的藝術作品緩和疫情期間居家隔離市民的焦慮情緒。

由上海大劇院出品、百老匯點播網聯合制作的線上流媒體品牌《巡演零號站》第一季“限時返場”,從3月30日至4月8日在19個渠道同步為觀眾免費播映八期精選節目,播出的作品包括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大型芭蕾舞劇《睡美人》《愛麗絲夢游仙境》,倫敦南岸劇場版音樂劇《過去五年》,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芭蕾舞劇《吉賽爾》,聚焦長三角演藝產業發展的原創短片《中國有戲》等。張笑丁介紹稱,截至目前,《巡演零號站》第一季限時返場”共吸引超過千萬觀眾人次觀看。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限時返場”放映,《巡演零號站》還聯合移動云VR將其升級為“VR未來劇場自備VR設備的觀眾可通過移動云VR頭顯,在賽博朋克虛擬場景中360°觀看演出,進一步探索更多視角、更為沉浸的線上觀演體驗。

《巡演零號站》海報

4月3日,聚橙劇院“聚有戲·直播間”線上直播企劃活動正式啟動,首場直播播放的是香港浪人劇場《無耳琴師2.0》劇場電影,累計獲得1000+人次觀看2.2萬+點贊

讓觀眾得以在劇場外觀賞到戲劇內容的做法實際上并不新鮮——從2009年開始,風靡全球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ational Theatre Live)就在通過放映的形式,向英國和全球觀眾呈現優秀的英國戲劇作品,但疫情促使劇場及演出機構更加積極地思考向線上轉型的可能性。關于是否加大線上活動的投入力度,乃至實現線上演藝模式的商業化,接受界面文化采訪的各家機構負責人意見不一。

費元洪對此持保留態度,文化廣場目前推出的線上活動主要以藝術教育、劇目推廣為主,沒有太多舞臺轉化的呈現。在他看來,線上活動對劇場來說更多具有知識普及、與觀眾互動交流的意義,但很難成為一個新的發展增長點,“有不少線上發布的現場演出,點擊率少得可憐,可見哪怕是對舞臺藝術感興趣的人,如果不是稀缺的內容,愿意在線上觀看也不多。”

俞心悅表示,線上演出目前仍然沒有特別好的閉環商業模式,在目前的技術應用條件下,從經營角度來說還是一個難長線可持續的模式。在疫情下,它更多是一個內容補充與宣發推廣的嘗試,難以替代線下體驗,很難真正彌補觀眾無法進入劇場的遺憾。“聚有戲·直播間”將包括線上展演、幕后探班、主創訪談、文藝科普等方面內容,但“它更多是一個宣發市場的有效助力,在我們有生之年很難看到線上可以完全替代線下內容的體驗”。

張笑丁認為,現在談線上演出的商業模式還為時尚早,對上海大劇院來說,目前線上優秀劇目和原創紀錄片的展映目的是把線上的觀眾拉到線下,吸引他們進入劇場。“我還是堅定地認為,觀劇的終極體驗應該是在現場。”但張笑丁同時指出,劇場舉辦線上活動從長遠來看肯定會常態化。上海大劇院的《巡演零號站》是按每年推出一定創新內容或特別制作的方向來規劃的。據她透露,第二季《巡演零號站》也將于今年推出,除了國際舞臺精品劇目的同步放送以外,還將創新性地推出線上沉浸式戲劇《夏洛克·福爾摩斯》,增加更多和觀眾互動的玩法,而不只是單向的內容輸出。“我們會盡最大的可能,讓線上的觀眾走到線下來觀看演出,其實《巡演零號站》的這個名字就已經很好地解釋了——我們希望線上的巡演‘零號站’會變成線下首演的‘第一站’、巡演的‘第二站’。”

馬晨騁對線上演藝模式的商業化有更深入的思考,SMG LIVE正在積極籌備線上消費模式,“與時間賽跑”,爭取在疫情管控期內就推出。“從2020年開始,我們就意識到疫情常態化這一趨勢了,所以我相信這樣一個模式的出現,也是我們為后續演藝產業的轉型所做的充分準備,”馬晨騁說,“一個好的線上模式,和線下模式一定是互補關系。對于觀眾來說不是非此即彼、非你即我的競爭關系,而是讓觀眾意識到線上和線下的產品有各自的特點,兩者應該是互相補充的關系。”

在馬晨騁看來,如果只是簡單地借鑒NTLive的模式,將現場演出“電影化”,這種線上觀劇體驗從整體上講一定不如線下體驗過癮。“只有為線上平臺單獨設計它的產品,這個模式才能夠成立。”以線上沉浸式戲劇為例,它應當做到與沉浸式戲劇的核心理念相匹配,讓觀眾更自主地選擇觀演路徑的方式,即觀眾擁有自主的視角選擇權,這就需要一些技術加持。據他透露,SMG LIVE目前正在針對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設計線上沉浸式演藝產品。

關于線上戲劇產品的定價,馬晨騁認為一方面與制作成本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市場接受度有關。他表示,在接下來推出新產品的過程中,會在側重市場推廣的同時逐步探索出合適的市場價格。“讓觀眾從線下買票觀看轉變成線上觀看需要時間,我們愿意做這樣的嘗試,讓觀眾逐步接受這樣一種模式。”

(實習記者林柳逸對本文亦有貢獻。)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织金县| 庄河市| 北票市| 铜陵市| 乌拉特后旗| 大名县| 苏尼特右旗| 宜城市| 会理县| 佛学| 庄河市| 咸宁市| 汾西县| 鞍山市| 建水县| 开原市| 永年县| 金山区| 敦化市| 乐亭县| 平顶山市| 墨江| 久治县| 祁东县| 廊坊市| 阳春市| 孙吴县| 美姑县| 平谷区| 云林县| 来宾市| 涡阳县| 横山县| 平塘县| 成武县| 西畴县| 乐平市| 沁源县| 天台县| 青神县| 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