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極新
無疑,2021年,漢服行業火了一把。
如今在大街小巷,偶有漢服愛好者。不過較之以往,人們似乎已經對其見怪不怪了。
當一種潮流變成了人們心智中的默認,這說明,漢服作為一種文化已經逐漸開始走向主流。
01、小眾時代
和B站所推崇的二次元文化一樣,漢服一開始只在年輕人群體中傳播。起初,和很多潮流一樣,漢服是一種亞文化的存在。
而之所以稱之為“亞文化”由于人數少,它夠“亞”,之所為稱其為“文化”,是由于這些群體中形成了共同價值觀。
追溯漢服的歷史,最早在2003年見諸報端。據當時媒體的調查,這是一名在鄭州街頭出現的漢服愛好者。而那時,他受到了大量嘲諷。2015年,中國漢服博物館在青島開館,傳統服飾逐漸被重視。一路走來,漢服至今為止開始向著主流文化靠近。
現在,被改良的漢服既有古典韻味,也融入了現代審美。漢服的文化包含了漢代服飾的端莊樸實、唐代服飾的艷麗浪漫、宋代服飾的簡約雅致、明代服飾的尊貴華美、清代服飾的滿漢交融,可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02、亞文化方程式
實際上,文化的興起和衰落也有章可循。
例如,在亞文化中,人們總結了一個公式——亞+文化=局部或某個集體的小眾人群+具備獨特價值觀的事情。
在上文的描述中,共同價值觀和小眾人群都有所具備。當人數和曝光量達到一定程度,亞文化開始向著流行轉化。
對比美國黑人HIP-HOP、哈日、哈韓,都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方面,日韓文化提供了大量適銷對路的音視頻產品,另一方面HIP-HOP也給了人們“peace and love"的精神追求。
在過渡到流行時,街頭文化提供了有明顯性格標簽的服飾、球鞋等。加之設計師的精美包裝,使得即便在產品質量上,亞文化服飾和周邊也不落下風。
而后,亞文化開始實現自身的裂變。工裝、輕奢風、朋克、雅痞開始在不同源頭的亞文化中成長。
這種裂變,也會讓更多的人融合到亞文化之中,一方面,這為一類人的青春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另一方面,隨著更新一代年輕人的崛起,上一個時代的亞文化也將走下歷史舞臺,完成一個輪回。
03、套利者與烏合之眾
不過,現在的漢服,還遠沒有衰落,相反的是,漢服的趨勢正在愈演愈烈。
有咨詢機構調查,2020年我國漢服愛好者的數量規模同比增長45%,達到了516.3萬人,在2021年,漢服愛好者規模預計將達689.4萬人。
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情況是,社交媒體和視頻平臺為漢服的興起給予了相當大的助力。就原因而言,在TMT領域,年輕人的需求代代存在,代代又不同,所以這天然和社交媒體形成了同一種氣質。
抖音、B站以及快手紛紛加入漢服大軍,幾大平臺內容負責人也宣稱要誓奪JK、漢服和洛麗塔板塊。
不論競爭結果如何,客觀上,由于視頻平臺的助力,漢服的生命周期被極大催化。讓漢服在2021年“突然變火”的邏輯就在于此。
此外,還有資本的力量。
在投資方面,以嗶哩嗶哩和泡泡瑪特為首的新銳公司也在將目光投向于此。在泡泡瑪特的投資組合中不難發現,其投資路徑也基本沿用了上文提及的亞文化興衰公式,它的投資不僅涵蓋了藝術館、動畫電影、漢服品牌還有潮流買手店、二次元電商等等。
然后,漢服變成了資本和企業的狂潮。
先是花西子將漢服推至紐約時裝周,再者,是以河南衛視為例的地方衛視,開始以漢服為題材制作電視節目。最后,以至于抖音直播平臺、游戲主播等等公眾人物都開始嘗試古裝漢服。
就這樣,套利者和烏合之眾徹底把漢服的火燒到了最旺。當然,每個時代都不乏套利,套利本身也無可厚非。
只不過,仍然存在一個群體,那就是,無論漢服的風如何刮,也不會去嘗試。可能這就是人們稱為的“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也在根本上厘定了主流和潮流的分界。當利基市場不再增長,漢服一類的亞文化也將在生命周期中結束高增長,淪為傳統行業。
漢服的風何時會停?是一個好問題。不過,想必這個問題要等到下一代年輕人成長起以后,再由他們來回答吧。
當林林總總的人走在大街上時,突然有三五個身著漢服的年輕人歡歌笑語。其實,這幅畫面,也挺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