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王鑫
“作為公眾公司,必須牢記上市的初心,充分認識到上市不僅僅是為了融資,更重要的是通過上市來完善治理、提升競爭能力,更好地回報股東和社會。上市絕不是終點,而是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起點。”4月9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作出這一表述。
易會滿在會上介紹,截至2022年年3月底,境內上市公司共4782家,總市值80.7萬億元,規模穩居全球第二;上市公司家數、市值與2018年底相比分別增長33.4%和85.3%。上市公司結構也在逐步優化,A股戰略新興行業的上市公司已近2200家,較三年前增長了約900家,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高科技行業市值占比由三年前的22.2%上升至31.8%;高比例質押的上市公司家數較最高峰減少2/3,股票質押風險不再是資本市場的重大隱患。
“無論現在還是將來,資本市場將堅持深化改革不變、高水平開放不變、兩個毫不動搖方針不變、平穩發展的態勢不會變等‘四個不變’為上市公司攻堅克難、勇毅前行提供不竭動力。”易會滿表示,證監會將扎實推進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平穩落地;加快推動企業境外發行上市監管新規落地,保持境外上市渠道暢通,推動中美審計監管合作取得成果;資本市場在繼續大力支持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的同時,堅定不移支持民營企業創新轉型、健康發展。
易會滿稱,作為中國4800多萬戶企業中的優秀代表,上市公司應當鞏固治理能力、增強競爭能力、提升創新能力、提高抗風險能力、提升回報能力。
“近年,一些上市公司盲目鋪攤子、上項目、亂投資,業務多而不精,有的因過度多元化、金融化導致主業空心化、脫實向虛。”他指出,證監會將引導上市公司聚焦主業、對于片面追求多元發展的,嚴格監管其并購重組和融資行為,對于主業萎縮、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僵尸”企業,嚴格執行強制退市制度,堅決推動出清。
易會滿表示,部分上市公司及大股東通過表內外、場內外、本外幣等方式盲目融資加大杠桿,爆發風險,必須引以為戒。“我們將進一步提升風險監測和識別能力,推動信息共享,及早發現苗頭性、趨勢性問題。同時,健全有效的債券融資約束機制,強化場內外股票質押融資業務一致性監管,支持上市公司通過重組、重整等方式穩定杠桿、化解風險,推動上市公司穩健發展。”
最后,易會滿指出,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要匯聚眾智,凝聚合力。控股股東、實控人、董監高要做遵紀守法的表率,踐行誠信義務,強化履職能力;中介機構要發揮好“看門人”作用,把握好注冊制與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內在關系,從重視“可批性”向“可投性”轉變;希望廣大投資者堅持理性投資和價值投資,既“用腳投票”,也“用手投票”,積極參與業績說明會、股東大會等溝通渠道;懇請地方黨委政府繼續落實好已出臺的文件和措施,既要重視上市數量,更要重視存量公司質量提升,對于問題和風險做到早發現、早“救治”,積極打造高質量上市公司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