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英才雜志 張延陶
人們慣用“存在即合理”這一說法來粉飾那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對于走過技術換市場的中國汽車工業(yè)而言,有些車企蛻變成長為全球化汽車企業(yè),有些則在新格局下徹底變成代工廠。
針對江淮汽車這些年的變化,批評的聲音不絕于耳,但最終我們仍需要尊重市場。2021年報的發(fā)布,江淮汽車憑借“代工”這一新標簽實現了業(yè)績的見底企穩(wěn)。
時代洪流中,總有人成為面子,有人成為里子。面子固然好看,里子也并非不堪。更何況,江淮的轉型最終要面對的是市場的檢驗。
報喜不報憂
在從無到有的中國汽車產業(yè)化浪潮中,江淮憑借突出的自研能力挺立潮頭;而在從大到強的中國汽車產業(yè)“換道超車”賽道中,江淮汽車卻逐漸迷失自我。
根據江淮汽車發(fā)布的2021年財報顯示,公司2021年銷售各類汽車及底盤52.42萬輛,同比增長15.63%,整體增幅高于行業(yè),其中,商用車降幅與行業(yè)基本持平,乘用車增幅高于行業(yè)。實現營業(yè)總收入403.11億元,同比下降6.0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億元,同比增長40.24%。
而根據中汽協數據,2021年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產銷同比分別增長3.4%和3.8%,結束了2018年以來連續(xù)三年的下降局面。其中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140.8萬輛和2148.2萬輛,產銷同比分別增長7.1%和6.5%,增幅高于行業(yè)3.7和2.7個百分點;商用車產銷有所下降,產銷分別完成467.4萬輛和479.3萬輛,產銷同比分別下降10.7%和6.6%。
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市場占有率達到13.4%,高于上年8個百分點,進一步說明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拉動。
在一片向好的數據中,江淮汽車的一些成績卻被“隱藏”。
業(yè)務規(guī)模增幅高于行業(yè),營收規(guī)模卻同比下滑,江淮汽車又何以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40.24%的成績?
財報顯示,2021年,江淮汽車累計確認非經常性損益金額20.84億元,較上年增長2.22億元,增幅11.92%。公司2021年的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18.84億元,超過2018年,創(chuàng)虧損歷史新高,而這也是江淮汽車連續(xù)第五年扣非凈利下滑,累計5年虧損65.5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同期,江淮汽車收到的政府補貼合計63.02億元。
雖然隨著補貼退坡,江淮汽車收到的補貼金額連年下降,但是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江淮汽車累計確認了12.32億元的其他收益,通過出售旗下資產確認資產處置收益12.27億元。其中,2020年12月7日和24日,公司先后發(fā)布兩份資產處置公告,資產處置售價合計超過16億元。
2021年,江淮汽車的資產處置收益金額由12.27億元降至4.33億元,但確認的其他收益金額由12.32億元升至19.53億元,較上年增加7.18億元,同比增長36.76%。
可以說憑借著非經常性損益,江淮汽車又一次“粉飾”了自身差強人意的行業(yè)業(yè)績表現。
與此同時,在產品結構構成中,江淮汽車的商用車板塊依舊占據半壁江山,近三年的營收占比分別為:46.58%、62.86%、58.43%。不得不說,盯著為人熟知的新能源乘用車制造商這一頭銜,江淮汽車的實際銷售版圖依然要靠商用車銷售拼湊。而商用車的行業(yè)數據亮起紅燈,又為江淮汽車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根據數據統(tǒng)計顯示,2021年,我國商用車產銷467.4萬輛和479.3萬輛,同比下降10.7%和6.6%,結束了2020年的快速增長趨勢。
由此可見,盡管江淮汽車的年報營收微降,凈利高增,但實際仍深陷自身盈利能力不足的困境。在這一現象背后,乘用車造血不足、商用車行業(yè)低迷都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是否見底?
但在一片“痛心疾首”中,江淮還是義無反顧的走上了“代工”的道路。
與大眾合作縱深推進,大眾安徽重點項目有序開展,研發(fā)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公司獲得控股股東江汽控股增資近20億元,進一步助推公司與大眾深化合作;與蔚來合作成果豐碩,全年交付約9.3萬輛,3月雙方成立江來公司,進一步深化了合作;與康明斯合作取得新突破,雙方圍繞動力系統(tǒng)升級合作進一步加深,積極推動公司在國內外市場不斷拓展。
代工究竟給江淮帶來了什么?
根據財報顯示,2021年江淮純電動乘用車累計銷量13.4萬輛,同比增長169.12%。其中為蔚來代工約為9.3萬輛,江淮自有品牌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僅有4萬輛。
而據蔚來汽車2020年財報顯示,自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間,蔚來汽車共向江淮汽車支付了制造費用及虧損補償共12.34億元,其中包括4.56億元的虧損補償和7.78億元的制造及加工費。在這一時期江淮汽車一共為蔚來代工生產約7.5萬輛,這也就意味著,江淮汽車每代工一輛車,可獲得1.04萬元的代工費用和6千元左右的虧損補償。
雖然這一數字今年雙方都沒有進一步明確,但按照此前披露的標準進行粗略的估算,9.3萬輛代工訂單或為江淮創(chuàng)收最高近15億元的收入。
從財報的表現來看,盡管扣非凈利連虧5年,但2021年下滑的幅度正在收窄;截至2021年末,江淮汽車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達到了17.25億元,實現了自2015年以來的新高;更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江淮汽車的新能源汽車營收中,補貼占比7.9%,而2017年~2020年這一數字分別為41.02%、26.98%、10.3%、18.21%。
除了與蔚來的合作以外,江淮與大眾的聯手雖仍未掀起大的漣漪,但大眾主動出擊新能源的態(tài)勢已經非常明顯。無論是發(fā)動新能源攻勢、還是招募中國本土企業(yè)進入全球供應鏈,無不反映了大眾深耕中國的決心。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根據大眾集團的電動車規(guī)劃,大眾安徽有望被打造為下一代純電車型的核心生產基地,引入MEB、SSP 造車平臺,帶來江淮汽車實現外延合作的重大機遇。未來引入的SSP 平臺將是一個“超級平臺”,在成本端和延展性方面競爭力突出。
因此,中信證券預計,大眾安徽建成有望打破“南北大眾”二分天下的格局,成為大眾集團在中國市場的第三極。江淮汽車旗下的大眾安徽將在3-5 年后成為大眾集團在華重要布局節(jié)點,有望成為大眾在華的第三極。
中國汽車工業(yè)正在經歷重塑,千篇一律的發(fā)展是不可能的,江淮汽車憑借代工實現了業(yè)績企穩(wěn),究竟是國牌的淪陷還是市場角逐的正常現象,留待時間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