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曾仰琳
從P2P轉型的小贏科技在拿下互聯網小貸牌照后,又拿下了民營銀行牌照。
近期,小贏科技(XYF.US)在SEC官網公布的2021年業績報告(下稱“財報”)中披露了間接持股遼寧振興銀行的消息。
財報顯示,小贏科技于2021年第四季度投資3.15億元人民幣,間接持有遼寧振興銀行的股份。具體來看,小贏科技收購了遼寧振興銀行第二大股東——沈陽天新浩科技有限公司45%的股份,該公司持有遼寧振興銀行28%的股權。按此推算,小贏科技間接持有遼寧振興銀行12.6%的股份。
雙方成色如何?
官網資料顯示,小贏科技是一家位于深圳的金融科技公司,2014年成立,2018年9月,于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其旗下品牌包括小贏卡貸和小贏小貸,前者定位為小微信貸服務平臺,后者指向了小贏科技旗下互聯網小貸公司。
財報顯示,小贏科技2021年扭虧為盈,歸屬于該公司股東凈利潤為8.25億元,上年同期為-13.09億元。2021年,該公司促成和提供的貸款總額為518.59億元,比2020年的296.76億元增加了74.7%;2021年小贏科技促成和提供的518.59億元貸款均來自面向個人的小贏信用貸產品。
此次交易涉及的遼寧振興銀行,同樣在2021年實現扭虧為盈。據該行近日披露的2021年業績報告,其全年營業收入為7.5億元,同比減少8.06%;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為0.46億元,上年同期為-1.65億元。
與此同時,2021年該行資產負債雙雙“縮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該行資產總額為267.15億元,較上年末減少1.49%,其中,發放貸款168.9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74%; 負債總額247.90億元,較上年末減少1.83%,其中,吸收存款210.56億元,較上年末減少7.15%。
從資產質量來看,截至報告期末,遼寧振興銀行不良貸款貸款率為1.35%,較上年末下降0.75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162.14%,較上年末增加21.36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13.15%,較上年末增加0.49個百分點。上述指標均滿足監管要求。
2021年,遼寧振興銀行業績有所好轉以外,其包括董事長、行長在內的高管也經歷了一輪“大換血”。(詳見報道:遼寧首家民營銀行迎第二任董事長,行長等多個高管崗位也剛經歷“大換血”)
公開資料顯示,遼寧振興銀行系遼寧省首家民營銀行,于2017年11月正式開業。該行由沈陽榮盛中天實業有限公司、沈陽天新浩科技有限公司、沈陽啟源工業泵研究所有限公司、沈陽金聯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沈陽智通融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等五家股東發起設立,注冊資本20億元。
小贏科技意欲何為?
“本公司無能力控制或管理遼寧振興銀行的事務或經營業務。”小贏科技在財報中提到。那么,小贏科技入股遼寧振興銀行意欲何為?
小贏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在財報中表示,“我們正在探索與振興銀行合作的機會,以更好地服務中小企業,我們相信,憑借我們在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方面的優勢,與振興銀行的合作可以為中小企業帶來更多可能。我們的業務將共同賦能和支持中國經濟的發展。”
界面新聞記者從業內了解到,雙方的合作模式可能更類似于助貸業務,而非聯合貸款模式,即小贏科技給遼寧振興銀行提供技術風控以及流量的支持,把流量導給遼寧振興銀行做助貸業務。
“小贏科技更多是看中民營銀行這塊牌照。”一位民營銀行從業者直言,相較于金融科技平臺,股東方不包含互聯網巨頭的民營銀行在流量方面優勢較弱。與此同時,對科技公司而言,金融牌照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事實上,這不是從P2P轉型的小贏科技在2021年拿下的第一塊金融牌照。2021年5月末,小贏科技拿下了全國互聯網小額貸款牌照。據其財報披露,小贏科技的小額信貸業務于2021年第三季度正式開始運營,并在第四季度進一步增加注冊資本至10億元。
截至發稿前,天眼查顯示,小贏科技旗下的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深圳市小贏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仍為10億元,與監管規定跨省經營50億元資本金“門檻”尚有距離,仍需進一步增資方能在全國展業。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表示,從小贏科技角度,與振興銀行合作能夠獲得更為低廉的資金成本,也可以充分借力其現有的資源渠道與業務品類,在“助貸+科技”雙驅動的模式下探索小微金融的發展。
蘇筱芮認為,小贏科技間接參股民營銀行,表明小贏科技試圖借助持牌金融機構的相關資源來拓展更為龐大的業務規模及更為豐富的業務類型,加強自身金融生態圈的建設,實現旗下各金融細分業務的協同發展,既可以獲取C端小微資源,又可以獲取B端合作伙伴資源,對打造自身生態壁壘,抵御外部競爭具有積極意義。
此外,界面新聞記者觀察到,從大的宏觀環境來看,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一直是監管近年來強調的重點。4月6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穩定法(草案征求意見稿)》第十條更是提到,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設立金融機構,不得從事或者變相從事金融業務活動。這也意味著,金融穩定法正式出臺后,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將由行業共識上升到法律法規層面。
將給遼寧振興銀行帶來哪些影響?
對于小贏科技間接持股遼寧振興銀行的影響,界面新聞聯系了遼寧振興銀行,截至發稿前暫無回應。
界面新聞記者還關注到,互聯網企業通過發起設立、入股、間接持股民營銀行并不罕見。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和億聯銀行等四家互聯網民營銀行的股東方均有互聯網“巨頭”的身影,分別對應騰訊、阿里、小米和美團。樂信集團于2019年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間接入股江西裕民銀行;360也于2021年成為天津金城銀行大股東。
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指出,先后有部分中小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主要是希望通過借助后者信息技術、場景、獲客、風控效率等方面優勢,加快銀行數字化轉型。實際上,數字化轉型包含了部分中小銀行在積極提升經營水平與風控效率,以應對經營、競爭環境變化,更好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蘇筱芮提出,從遼寧振興銀行角度,近年來,民營銀行對金融科技的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與金融科技公司加強合作成為一種趨勢。引入優質金融科技資源能夠激發其傳統業務活力,提升風控與獲客水平,對其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亦存在正向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遼寧振興銀行數字化轉型早有苗頭。2022年2月該行曾公告稱,經主管人民銀行批復,從2022年3月1日起,停辦柜面現金存取款、零錢兌換、殘損幣兌換、ATM存取款等現金業務。對于原因,遼寧振興銀行公告表示“為集中資源提升電子銀行的服務能力”。
彼時,此舉被業內人士視為釋放出該行線上化、數字化轉型的信號,背后或是有意申請互聯網銀行資質。然而,公告發出不足一個月,遼寧振興銀行便撤回該公告并宣布,“為落實人民銀行、銀保監會關于做好人民幣現金服務工作的要求,我行 2022 年 3 月 1 日后將繼續提供現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