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門
編輯|曉夕
這個假期,我發現了一款“清明”咖啡。
它像是“咖啡餡的液體青團”,來自一家以24節氣咖啡為主的創意咖啡館,小滿、春分、驚蟄,每個節氣都有對應的咖啡。
了解發現,“24節氣+咖啡”最近悄然走紅,星巴克也推出了3款節氣咖啡,別有新意。
這會成為“中國味咖啡”的新玩法嗎?
“24節氣咖啡”,星巴克也在做
這個假期,我在小紅書上發現一款“清明”咖啡。
從外觀上看,這杯咖啡外面裹著一層綠色的外衣,中間夾著咖啡色的“餡”,儼然一杯“咖啡餡的液體青團”。
我聯系到做出這杯咖啡的ROASTER Q,主理人老邱告訴我,這杯“清明”咖啡從外到里分為三層,第一層的淡綠色由麥青汁和酸奶混合而成,中間一層為咖啡與酸奶的拼配,最中心部分融合了酸奶與豆沙。
整體用蛋糕分層器做成柱體分層,視覺上十分有趣,像青團的切面,整體口感豐富、清冽與濃厚交織。
我發現,在ROASTER Q,24節氣咖啡是一個系列,每個節氣對應一杯咖啡。
比如“驚蟄”,梨汁+咖啡+桂花,喝起來有桂花雪梨糕香氣。老邱解釋,驚蟄有吃梨的習俗,早春氣候干燥,梨能滋陰清熱。
還有“谷雨”,是創意奶咖,咖啡拼配葡萄汁,加入牛奶和麥芽糖漿,口感濃厚;咖啡上還漂浮著一層可可脆谷樂,代表土壤,中間點綴上一棵麥苗,老邱希望借此表達萬物發生。
這也是咖啡館的核心系列。而ROASTER Q也在蘇州手沖咖啡榜上排到了第5。
翻看大眾點評,也有不少網友留言,“這是一家值得一刷、二刷、三刷,一直刷的寶藏咖啡店”,“太有創意了,還要再來喝”。
從24節氣找咖啡靈感,星巴克也在做。
星巴克最近推出了龍井茶酥漾拿鐵、山茶花漾拿鐵和櫻花初綻拿鐵,分別對應清明、春分和驚蟄。
和節氣做結合,是不是一個咖啡入鄉隨俗、走進中國人日常的好思路?
節氣+咖啡,“中式咖啡”的新思路?
上網一搜我發現,除了ROASTER Q和星巴克之外,還有許多咖啡館也在做節氣咖啡。
比如武漢山海咖啡館推出的“雨水”蜜山楂拿鐵、酸梅湯美式;寧波有月咖啡館推出的“小暑”莫西多美式、“秋分”桂花酒釀咖啡、“寒露”南瓜燕麥拿鐵等等。
研究了這么多節氣咖啡,我發現“節氣+咖啡”是一種頗為巧妙的玩法。
1、24節氣國民度高,民俗、吃食結合點多
一年24個節氣,每個節氣人們習慣吃的水果就有很多種,還有零食點心、蔬菜等等,可以拿來做咖啡研發的食材十分豐富。
觀察正在做節氣咖啡的咖啡館,我發現每家店針對同一個節氣推出咖啡的思路都不同。
比如山海咖啡館針對“驚蟄”推出了咖啡:NFC橙汁美式咖啡。以100%鮮橙汁搭配柑橘風味咖啡豆,甜度時宜,口感清爽。
這杯咖啡創意靈感很簡單,山海咖啡館認為,春季是補充維生素的好時節。
而ROASTER Q的驚蟄咖啡,靈感來源于“驚蟄吃梨”的習俗;星巴克的櫻花初綻拿鐵,則是以“驚蟄節律,櫻花初綻”為靈感。
24節氣所對應的習俗、食材、意境,都能成為與咖啡相結合的地方,有很大的創意空間。
2、有助于打造“咖啡養生”的概念
山海咖啡館中與節氣相關的咖啡單品,都十分側重“養生”。
比如雨水節氣這段時間,在中醫上是養脾的黃金時期,所以針對節氣“雨水”,山海咖啡館推出了兩款咖啡,分別是蜜山楂拿鐵和酸梅湯美式。
用大眾熟知的味道做創新,帶來不同的價值點,舶來品的咖啡與本土化的養生習俗結合,恰到好處。
3、自帶儀式感、意境感,滿足情緒價值
近兩年,眾多飲品店都在使用地方文化特色突出的食物做創新,打造區域文化的“集體記憶”。
而24節氣因其本身自帶儀式感與意境感,也擁有出圈的底層基因。
比如清明的意境感在于“喝茶賞雨”。
這讓我想起星巴克今年清明的新品“龍井茶酥漾拿鐵”,文案是這樣寫的:“清明時分,春雨潤龍井,在葉片的翩翩起舞上,賞江南十里春風,才不枉過這一春。”
幾句文案,提升了一杯飲品的情緒價值。
老邱為每款節氣咖啡設計的手繪卡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每杯咖啡配上一張手繪節氣卡片,加深了消費者的印象。
看見“清明手繪”,想起“春雨龍井”就會回味起那杯咖啡,節氣氛圍感一下提升了好幾個度。
4、風味沒有“定論”,飲品創意空間大
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而24節氣,全國統一、固定的食物并不多。
人們對于節氣的“味型認知”沒有定論,這也給了節氣咖啡更大的發展潛力。
在設計“立春”咖啡時,山海咖啡館側重于養生概念,用烏梅、紅棗、山楂、甘草、陳皮和玫瑰茄中和咖啡寒性,開胃提神;而老邱的“立春”則是一款創意酒咖,同時在咖啡里融合了初春草莓風味,和黑森林蛋糕香氣。
在節氣上,每家咖啡館都可以根據節氣食材、習俗甚至個人感受做咖啡研發,而且食材可控性高,能在不破壞咖啡原有風味的基礎上使咖啡層次更加豐富。
中式咖啡需要更大膽,但要考慮消費者接受度
目前,本土咖啡品牌和本土“喝法”,都在不斷涌現新創意。
產品上,有雞頭米咖啡、油柑美式、榴蓮拿鐵;萃取方法上,也有人不斷嘗試燉煮咖啡。
咖啡已經具備了本土化的底層要素,但關于新中式咖啡的看法,圈內觀點仍表現得兩極分化。
而節氣咖啡的創新,也給我一個感受:創新中式咖啡,需先做好咖啡本身。
老邱也提到,穩定的咖啡口感,是做出一杯好咖啡的基礎。
在節氣咖啡研發之初,老邱對大部分顧客的口感偏好做了調查;根據反饋結果,把咖啡濃度做了6個層次的劃分,不同豆子適配不同程度的層次,達到口感最佳。
同時在主元素之上,疊加合適的其他元素,用來豐富咖啡的層次感。“驚蟄”咖啡便以中度偏淺的咖啡做基礎,在梨的基礎上搭配了蘇州市花——桂花。
目前,中式咖啡在口感和喝法的創新仍需考慮消費者的接受程度,習慣是一步步培養的,喜好也是一點點積累的。
從業者需要大膽創新,也需要拿捏好消費者心中的“度”。
統籌|笑凡 視覺|江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