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小米造車難在哪?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小米造車難在哪?

造車三問“有錢燒,有廠產,有人買”,每一問,小米造車都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

文|新摘商業評論 芭芭拉

編輯|子雨

今天是小米集團成立12周年,也是距離小米官宣造車的372天,從一家十來人的小公司發展到萬人規模的小米集團,小米走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造車對于小米來說更是意義非凡。

自從小米官宣造車,有造車offer一票難求的盛況,也有小米主動“挖”人的動作,還有外界對造車工廠選址的猜測,討論熱度始終不減。

財報披露小米造車的研發團隊規模已超過 1000 人,首款車將在2024 年上半年量產。小米汽車的工程樣車將于今年第三季度亮相。

372天,雷軍親自帶隊的小米造車,走到了哪一步?

一、小米造車進行時

75天、85場業內拜訪、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2次正式董事會,這是去年三月小米官宣造車時給出的數據。

“我愿意壓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外界看到,這一次雷軍是拿出百分百的決心造車。

其實早在小米官宣造車之前,雷軍就已經在智能汽車領域有所布局。

15年雷軍參與蔚來汽車的A輪融資,16和19年,小米又兩度投資小鵬汽車,除了國內三家造車新勢力中的理想汽車,小米都與其建立了聯系。

在外界看來,小米造車并不是一件令人出乎意料的事情,畢竟在特斯拉推出Model S時,雷軍就訂購了兩輛,一輛自用,一輛送給了他參與投資的UC的CEO俞永福。并且雷軍還遠赴美國與馬斯克溝通交流,表現出了對造車的極大興趣。

國內造車新勢力讓市場對造車這件事情有了清晰地認知,“燒錢”是一個共識,其次是人才與供應鏈。

造車后,雷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一場汽車行業聚會,當時小鵬汽車的何小鵬、蔚來汽車的李斌、理想汽車的李想,這三家國內造車新勢力的CEO都前來捧場,一些傳統車企的創始人也來到了現場,聚會陣容非常硬核。

再之后,雷軍先后參觀了東風、長安、長城、廣汽、上汽等多個傳統車企的研發制造中心,all in 造車。

為了全力帶隊造車,雷軍一度退出了多家關聯公司的法人代表、執行董事或者董事長等要職。

同時小米積極招兵買馬,為了吸引人才開出了高于同行20%-30%的薪資,在放出招聘需求的短短幾個月里,小米收到了超兩萬份簡歷,但成功入職的只有三百多人。

“挖人”也是小米招攬人才的方式,原吉利研究院總院長胡崢楠,原北汽極狐汽車總裁于立國等資深人士都加入了小米造車計劃,百度以及多家頭部車企的部分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也都流向了小米。

小米還集結了17位造車團隊骨干成員,其中包括唯一一位有專業汽車行業背景的外飾設計師李田原。

365天后,小米造車團隊已經超1000人,重要的崗位基本飽和,但招人仍在繼續,這也意味著,小米造車的人力成本還在持續攀升。

內招人,外撒網。無論是投資芯片、激光雷達、視覺傳感器、三電系統等硬件企業,還是投資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車載智能產品、智能座艙等軟件提供商,過去一年,小米在瘋狂布局自己的造車生態鏈。

為了快速補齊自動駕駛上的短板,小米不僅投資了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縱目科技和幾何伙伴,并且還收購了DeepMotion,一家專注為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應用提供包括感知、定位、規劃和控制在內的全棧軟件解決方案的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DeepMotion是小米的造車生態鏈中唯一一家以并購的方式觸達的企業,這是因為自動駕駛技術作為智能汽車軟件部分的核心,各家都想把這部分能力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從官宣造車到現在一年的時間,小米造車的工廠選址也從最初流傳的北京,上海,武漢等幾個城市中定了下來,沒有挨著位于海淀的小米科技園,而是落在了北京亦莊的小米產業園。

與選址一同確定的,還有工程樣車的推出時間,小米京津分公司總經理羅寶君表示,到了今年第三季度一定會突破大家的想象。再遠一點,2024年上半年,將會是小米汽車的量產時間。

二、團隊與進度管理“失衡”

小鵬汽車高級工程師周文炫表示,一輛車從概念到SOP量產的開發周期大致在5年左右,國內自主品牌可以縮短至3年以內,互聯網造車可能時間更短。

雖然小米造車在人才團隊搭建上速度很快,但在造車進度上卻并不快。

2024年、2025年被外界普遍認為是智能電動汽車一個時間關口,2024年也是小米汽車第一批的量產時間。

如果按照小米造車最初的時間規劃,在2021年底的時候就應該將所有的需求鎖定下來,而截至目前這一步依然沒有完成。于是新的時間計劃變為所有需求要在年初確認下來。一位接近小米造車業務線的人士在豹變的采訪中表示: “從眼下的狀態來看,依然不能100%確認如期完成。”

百度比小米早28天官宣造車,但實際進度卻甩開小米一大截。在戰略上,百度選擇和吉利共同出資成立集度汽車,計劃2023年實現量產。

集度在年初已經官宣了概念車效果圖,今年4月份新車將會在北京車展正式亮相,而小米的工程樣車在今年第三季度才公之于眾。

隨著新能源汽車企業產能的提升,產能過剩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根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預測,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530萬輛,產能卻能達到3661萬輛,供給遠遠大于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如果小米想要占據一席之地,壓力可想而知。

入局較晚的小米不僅失去了先發優勢,也錯過了國家政策的紅利期。

根據今年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政策,在技術指標門檻不變的情況下,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且購置補貼政策也將于2022年12月31日終止,之后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

并且去年的相關政策指出,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將免征車輛購置稅,如果這一優惠政策不再延續,小米錯失的政策紅利將會更多。

自從去年小米官宣造車后,港股股價持續下跌,除去小米手機市占率見頂的影響,其實也反映了市場對小米造車這件事的遲疑態度。

三、亟待翻越的 “三座大山”

量產之前,小米造車還有芯片電池短缺,團隊磨合,消費者心智占領三座大山要翻越。

疫情之下芯片產能下降,車市恢復速度高于預期,以及新能源汽車對芯片的需求增長,導致去年出現了芯片荒。不僅傳統燃油車因此減產,新能源汽車需要更多的芯片支撐其智能化模塊,因此受到的影響更大。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1年8月,小米共投資了8家國產芯片企業,除了比亞迪半導體排在行業靠前的位置,其余幾家在行業里并不具備太大的競爭力。

而目前的情況是,國內車企的芯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歐美企業,因為國外供應商的產品相對更可靠,而且國產替代的領域非常有限。對于小米來說,芯片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除了芯片荒,電池短缺也是小米需要直面的問題。能看到,小米試圖通過投資珠海冠宇、中航鋰電、贛鋒鋰電、蜂巢能源這樣的電池供應商,來緩解電池短缺問題,但也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動力電池的產能無法跟上能源汽車增長速度,雖然寧德時代、蜂巢能源、中航鋰電等企業均公布了擴產計劃,但近幾年內并不能從根本上解除缺電池危機。

并且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最大續航里程也是核心競爭因素之一,而支撐新能源汽車更遠里程的是能量密度最高的三元鋰電池,但三元鋰電池所需要的鈷、鎳等資源越發稀少和昂貴,并且目前并無成熟的替代方案。

等到小米量產的時候,如何在眾多強勁玩家中脫穎而出,拿到一張電池供應商的門票仍懸而未決。

如果說芯片荒,電池荒是整個行業的痛點,那么內部團隊磨合則是小米需要特別考慮的一點,目前小米造車的團隊規模達1000人以上,這些員工主要來自于小米內部轉崗員工,互聯網大廠跳槽人員,造車新勢力以及傳統車企這三個方面。

且不說員工適應新工作環境需要的時間,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員工相互磨合才是最耗時的。

造車團隊中的17位核心高管中有16位都來自于小米內部,均沒有汽車行業經驗,而唯一一位有車企背景的只是外飾設計師,并不涉及造車的核心技術。

此外雷軍作為小米造車的一把手,由他拍板決定的事情不在少數,但畢竟目前手機業務仍是小米的主體,雷軍不得不把一部分時間精力放到這一塊,而手機與汽車業務之間的拉扯勢必會耽誤造車的進度。

過去,小米靠著饑餓營銷與高性價比,在手機市場殺出一片天,但日用消費品與大件消費不同,汽車的使用場景較手機更為復雜,也決定了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考慮的因素更多,安全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有網友說,雖然小米手機有容易死機的缺陷,但重啟一下就能解決,但如果是汽車在路上死機,就不僅僅是重啟那么簡單,甚至還會有生命危險。

其次,小米造車主打的中高端定位也與消費者認知有出入,據雷軍在微博上發起的小調查,接受的價格區間在10萬以內的網友占比最多,這與小米汽車10-30萬元的定價有一定偏差。

前不久小米在2021財報公布后,官宣以不定期最高總額100億港元在公開市場回購股份,既要給股東回報,為了自身發展又要拓展新新業務,小米自掏腰包維護股價可以看做管理層對企業發展前景的看好,也可能是為穩住外界的信心。

無論小米造車最后成功與否,都不能否認,這趟被雷軍視為最后一次創業的造車之行,吊足了媒體與年輕人的胃口,至于年輕人是否真的能像以前的米粉一樣支持小米造手機,就要等真正量產那天再看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小米造車難在哪?

造車三問“有錢燒,有廠產,有人買”,每一問,小米造車都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

文|新摘商業評論 芭芭拉

編輯|子雨

今天是小米集團成立12周年,也是距離小米官宣造車的372天,從一家十來人的小公司發展到萬人規模的小米集團,小米走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造車對于小米來說更是意義非凡。

自從小米官宣造車,有造車offer一票難求的盛況,也有小米主動“挖”人的動作,還有外界對造車工廠選址的猜測,討論熱度始終不減。

財報披露小米造車的研發團隊規模已超過 1000 人,首款車將在2024 年上半年量產。小米汽車的工程樣車將于今年第三季度亮相。

372天,雷軍親自帶隊的小米造車,走到了哪一步?

一、小米造車進行時

75天、85場業內拜訪、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2次正式董事會,這是去年三月小米官宣造車時給出的數據。

“我愿意壓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外界看到,這一次雷軍是拿出百分百的決心造車。

其實早在小米官宣造車之前,雷軍就已經在智能汽車領域有所布局。

15年雷軍參與蔚來汽車的A輪融資,16和19年,小米又兩度投資小鵬汽車,除了國內三家造車新勢力中的理想汽車,小米都與其建立了聯系。

在外界看來,小米造車并不是一件令人出乎意料的事情,畢竟在特斯拉推出Model S時,雷軍就訂購了兩輛,一輛自用,一輛送給了他參與投資的UC的CEO俞永福。并且雷軍還遠赴美國與馬斯克溝通交流,表現出了對造車的極大興趣。

國內造車新勢力讓市場對造車這件事情有了清晰地認知,“燒錢”是一個共識,其次是人才與供應鏈。

造車后,雷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一場汽車行業聚會,當時小鵬汽車的何小鵬、蔚來汽車的李斌、理想汽車的李想,這三家國內造車新勢力的CEO都前來捧場,一些傳統車企的創始人也來到了現場,聚會陣容非常硬核。

再之后,雷軍先后參觀了東風、長安、長城、廣汽、上汽等多個傳統車企的研發制造中心,all in 造車。

為了全力帶隊造車,雷軍一度退出了多家關聯公司的法人代表、執行董事或者董事長等要職。

同時小米積極招兵買馬,為了吸引人才開出了高于同行20%-30%的薪資,在放出招聘需求的短短幾個月里,小米收到了超兩萬份簡歷,但成功入職的只有三百多人。

“挖人”也是小米招攬人才的方式,原吉利研究院總院長胡崢楠,原北汽極狐汽車總裁于立國等資深人士都加入了小米造車計劃,百度以及多家頭部車企的部分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也都流向了小米。

小米還集結了17位造車團隊骨干成員,其中包括唯一一位有專業汽車行業背景的外飾設計師李田原。

365天后,小米造車團隊已經超1000人,重要的崗位基本飽和,但招人仍在繼續,這也意味著,小米造車的人力成本還在持續攀升。

內招人,外撒網。無論是投資芯片、激光雷達、視覺傳感器、三電系統等硬件企業,還是投資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車載智能產品、智能座艙等軟件提供商,過去一年,小米在瘋狂布局自己的造車生態鏈。

為了快速補齊自動駕駛上的短板,小米不僅投資了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縱目科技和幾何伙伴,并且還收購了DeepMotion,一家專注為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應用提供包括感知、定位、規劃和控制在內的全棧軟件解決方案的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DeepMotion是小米的造車生態鏈中唯一一家以并購的方式觸達的企業,這是因為自動駕駛技術作為智能汽車軟件部分的核心,各家都想把這部分能力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從官宣造車到現在一年的時間,小米造車的工廠選址也從最初流傳的北京,上海,武漢等幾個城市中定了下來,沒有挨著位于海淀的小米科技園,而是落在了北京亦莊的小米產業園。

與選址一同確定的,還有工程樣車的推出時間,小米京津分公司總經理羅寶君表示,到了今年第三季度一定會突破大家的想象。再遠一點,2024年上半年,將會是小米汽車的量產時間。

二、團隊與進度管理“失衡”

小鵬汽車高級工程師周文炫表示,一輛車從概念到SOP量產的開發周期大致在5年左右,國內自主品牌可以縮短至3年以內,互聯網造車可能時間更短。

雖然小米造車在人才團隊搭建上速度很快,但在造車進度上卻并不快。

2024年、2025年被外界普遍認為是智能電動汽車一個時間關口,2024年也是小米汽車第一批的量產時間。

如果按照小米造車最初的時間規劃,在2021年底的時候就應該將所有的需求鎖定下來,而截至目前這一步依然沒有完成。于是新的時間計劃變為所有需求要在年初確認下來。一位接近小米造車業務線的人士在豹變的采訪中表示: “從眼下的狀態來看,依然不能100%確認如期完成。”

百度比小米早28天官宣造車,但實際進度卻甩開小米一大截。在戰略上,百度選擇和吉利共同出資成立集度汽車,計劃2023年實現量產。

集度在年初已經官宣了概念車效果圖,今年4月份新車將會在北京車展正式亮相,而小米的工程樣車在今年第三季度才公之于眾。

隨著新能源汽車企業產能的提升,產能過剩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根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預測,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530萬輛,產能卻能達到3661萬輛,供給遠遠大于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如果小米想要占據一席之地,壓力可想而知。

入局較晚的小米不僅失去了先發優勢,也錯過了國家政策的紅利期。

根據今年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政策,在技術指標門檻不變的情況下,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且購置補貼政策也將于2022年12月31日終止,之后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

并且去年的相關政策指出,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將免征車輛購置稅,如果這一優惠政策不再延續,小米錯失的政策紅利將會更多。

自從去年小米官宣造車后,港股股價持續下跌,除去小米手機市占率見頂的影響,其實也反映了市場對小米造車這件事的遲疑態度。

三、亟待翻越的 “三座大山”

量產之前,小米造車還有芯片電池短缺,團隊磨合,消費者心智占領三座大山要翻越。

疫情之下芯片產能下降,車市恢復速度高于預期,以及新能源汽車對芯片的需求增長,導致去年出現了芯片荒。不僅傳統燃油車因此減產,新能源汽車需要更多的芯片支撐其智能化模塊,因此受到的影響更大。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1年8月,小米共投資了8家國產芯片企業,除了比亞迪半導體排在行業靠前的位置,其余幾家在行業里并不具備太大的競爭力。

而目前的情況是,國內車企的芯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歐美企業,因為國外供應商的產品相對更可靠,而且國產替代的領域非常有限。對于小米來說,芯片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除了芯片荒,電池短缺也是小米需要直面的問題。能看到,小米試圖通過投資珠海冠宇、中航鋰電、贛鋒鋰電、蜂巢能源這樣的電池供應商,來緩解電池短缺問題,但也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動力電池的產能無法跟上能源汽車增長速度,雖然寧德時代、蜂巢能源、中航鋰電等企業均公布了擴產計劃,但近幾年內并不能從根本上解除缺電池危機。

并且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最大續航里程也是核心競爭因素之一,而支撐新能源汽車更遠里程的是能量密度最高的三元鋰電池,但三元鋰電池所需要的鈷、鎳等資源越發稀少和昂貴,并且目前并無成熟的替代方案。

等到小米量產的時候,如何在眾多強勁玩家中脫穎而出,拿到一張電池供應商的門票仍懸而未決。

如果說芯片荒,電池荒是整個行業的痛點,那么內部團隊磨合則是小米需要特別考慮的一點,目前小米造車的團隊規模達1000人以上,這些員工主要來自于小米內部轉崗員工,互聯網大廠跳槽人員,造車新勢力以及傳統車企這三個方面。

且不說員工適應新工作環境需要的時間,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員工相互磨合才是最耗時的。

造車團隊中的17位核心高管中有16位都來自于小米內部,均沒有汽車行業經驗,而唯一一位有車企背景的只是外飾設計師,并不涉及造車的核心技術。

此外雷軍作為小米造車的一把手,由他拍板決定的事情不在少數,但畢竟目前手機業務仍是小米的主體,雷軍不得不把一部分時間精力放到這一塊,而手機與汽車業務之間的拉扯勢必會耽誤造車的進度。

過去,小米靠著饑餓營銷與高性價比,在手機市場殺出一片天,但日用消費品與大件消費不同,汽車的使用場景較手機更為復雜,也決定了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考慮的因素更多,安全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有網友說,雖然小米手機有容易死機的缺陷,但重啟一下就能解決,但如果是汽車在路上死機,就不僅僅是重啟那么簡單,甚至還會有生命危險。

其次,小米造車主打的中高端定位也與消費者認知有出入,據雷軍在微博上發起的小調查,接受的價格區間在10萬以內的網友占比最多,這與小米汽車10-30萬元的定價有一定偏差。

前不久小米在2021財報公布后,官宣以不定期最高總額100億港元在公開市場回購股份,既要給股東回報,為了自身發展又要拓展新新業務,小米自掏腰包維護股價可以看做管理層對企業發展前景的看好,也可能是為穩住外界的信心。

無論小米造車最后成功與否,都不能否認,這趟被雷軍視為最后一次創業的造車之行,吊足了媒體與年輕人的胃口,至于年輕人是否真的能像以前的米粉一樣支持小米造手機,就要等真正量產那天再看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西区| 昌都县| 绩溪县| 顺昌县| 南华县| 吉木萨尔县| 仪陇县| 商城县| 门头沟区| 尤溪县| 雅江县| 岳西县| 秭归县| 云龙县| 泽普县| 庄河市| 溆浦县| 巴塘县| 开平市| 镇远县| 泸水县| 新密市| 莱阳市| 宝清县| 尚志市| 辽阳县| 顺平县| 沙河市| 赤城县| 沐川县| 来宾市| 肇庆市| 凤山县| 五寨县| 甘德县| 永善县| 封开县| 昌江| 田东县| 唐海县|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