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望財經 恒心
2021年,元宇宙火了,Web3.0也逐漸走入公眾的視野,成為高頻詞匯。
一時間,滿滿的疑問撲面而來。究竟何為Web3.0?從Web1.0到Web3.0,互聯網到底經歷了什么?為什么我們需要Web3.0?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事情。
01“Web3.0”究竟是什么?
既然有Web3.0,在此之前就必然有Web1.0和Web2.0,在演進的過程中,互聯網到底經歷了什么?
毫無疑問,“Web”這個單詞指的就是互聯網,因此Web1.0可以簡單理解為第一代互聯網,也就是在計算機剛剛普及的上個世紀90年代,那時人們從互聯網獲取的大部分信息是只讀的,這個時代的典型代表有新浪、搜狐、網易這樣的門戶網站。
隨后Web2.0問世,被稱為社交網絡,如今我們便處于Web2.0時代。在這里,我們可以自主發布言論,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當然還可以個人直播,傳遞自己的想法,用戶也可以通過點贊、評論、互動等多種方式進行時時的在線交流。與Web1.0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們已經從互聯網端轉移到移動互聯網端,同樣已經從現實世界進軍數字世界。
由Web1.0到Web2.0的演進,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流量從供給不足(互聯網剛出現)再到市場爭奪流量入口(互聯網普及),進而流量變現的過程。但從本質上是沒有變化的,仍是流量為王的時代,依舊圍繞流量爭奪、流量變現的變遷。
不過,Web1.0和Web2.0時代均存在很多缺點,諸如用戶數據隱私泄露風險較大、行為受到多重限制、需要受到平臺的監管、必須在平臺本身的引導和限制下實現創造等等。其中Web2.0最大的缺點在于沒有體現出網民勞動的價值,缺乏商業價值。當然類似案例不勝枚舉,例如支付工具的跨平臺限制、跨平臺的超鏈接屏蔽。
對此,業內這樣認為,“Web2.0時代,以互聯網巨頭為核心,形成一個個生態圈,生態內,核心互聯網公司‘統治’著生態,壟斷著生態的數據、價值和網絡效應”。
基于以上弊端,Web3.0呼之欲出。
按照百度給出的解釋,“在Web3.0,網站內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網站相關信息進行交互,能通過第三方信息平臺同時對多家網站的信息進行整合使用;用戶在互聯網上擁有自己的數據,并能在不同網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瀏覽器即可實現復雜系統程序才能實現的系統功能;用戶數據審計后,同步于網絡數據”。
2021年12月23日,據Meta Platforms(FB.O)向員工發布的內部信顯示,Meta將為區塊鏈技術提供深度兼容,將社交系統與區塊鏈、加密貨幣等Web3.0技術結合,開發支持NFT的功能,并投資一些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分布式自治組織。Web3.0的核心理念在于“去中心化”,將控制權返還到用戶和參與者手中,在充分實現用戶共建、共治的同時,用戶還將分享平臺的價值。
與Web2.0最大的不同在于,Web3.0時代將充分開放化,用戶在其中的行為將不受生態隔離的限制,甚至可以認為,用戶基于基礎邏輯可以自由暢游在Web3世界,在加密算法和分布式存儲等手段下,用戶數據隱私將得到保護,內容和應用真正由用戶創造和主導。
此外,與Web2時代占據用戶注意力的流量入口模式相比,Web3將帶來新的流量入口范式。
02 Web3.0與元宇宙相輔相成
正如3月30日華鑫證券互聯網傳媒行業分析師朱珠在研報中表示,“Web1.0為‘可讀’(read),Web2.0為‘可讀+可寫’(read+write),而Web3.0將是‘可讀+可寫+擁有’(read+write+own)”,并進一步指出“Web3.0是技術發展方向的未來,元宇宙是應用場景和生活方式的未來,二者之間相輔相成”。
換句話說,元宇宙是上層建筑,而Web3.0則是基礎設施;前者是應用層,而后者是技術層。
而對于“元宇宙”的概念,亦眾說紛紜,最早出自于1992年一本科幻小說《雪崩》之中,但到目前為止,它的概念暫無被廣泛認可的定義,維基百科給出的解釋是:通過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呈現收斂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征的,基于未來互聯網,具有鏈接感知和共享特征的3D虛擬空間,而元宇宙與未來資產研究智庫MetaZ創始人陳序解釋為:元宇宙就是人以獨立的數字身份自由參與和共同生活的可能的數字世界。但總的來說,“元宇宙”的本質就是平行宇宙,在這里,除了吃飯、睡覺需要在現實中完成,其他都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實現,類似于“頭腦玩家”電影中主角的生活方式,“綠洲”就是所謂的“元宇宙”。
要想實現Web3.0,就必須包含用戶共識社區(DAO)網絡組織模式創新以及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創新。而元宇宙同樣是必須滿足上述條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人們所期待的為未來生活方式的突破性變革!
如今,AR/VR解決了元宇宙前端的技術需要,而Web3.0則在后端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03 Web3.0正在成為VC的重點關注對象
元宇宙的出現,意味著Web3.0的新時代已拉開序幕,一時間,所有人都在爭先恐后地推出自己的元宇宙。
從Facebook宣布改名為Meta Platforms并進軍元宇宙之后,直接引發元宇宙板塊漲停潮,只要沾上元宇宙概念,給公司帶來的就是社會關注度直線上升、市值飆漲以及融資金額翻番等一系列可觀的收益。
自此,元宇宙不僅深受各國政府部門和科技巨頭的青睞,而且各個領域在元宇宙賽道上爭相布局。
2021年5月,韓國科學技術和信息通信部連同現代、SK集團、LG集團等200多家韓國本土企業和組織共同成立了“元宇宙聯盟”;7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了《關于虛擬空間行業未來可能性與課題的調查報告》,以期能在全球虛擬空間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8月韓國財政部發布2022年預算,計劃斥資2000萬美元用于元宇宙平臺開發。此外,2021年8月以來,日本社交巨頭GREE宣布將開展元宇宙業務、以設計智核芯片組為主的無晶圓IC半導體公司英偉達發布會上出場了十幾秒的“數字替身”、全球最大的電腦軟件提供商微軟在Inspire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宣布了企業元宇宙解決方案等。另據天眼查顯示,2021年國內就已有超1.2萬個名稱中含“元宇宙”的商標申請,國際分類多涉及廣告銷售、科學儀器、網站服務、教育娛樂等。
筆者注意到,Web3.0的關注焦點正在轉向美國。
據相關媒體報道,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8785家Web3.0公司,其中60家成為了獨角獸企業。而在這60家Web3.0獨角獸企業中,總部位于美國的公司占比53%,總部位于中國的公司數量僅為3家,占比5%,其余位于巴西、加拿大、香港、印度、瑞士和英國等國家的則更少,僅至多2家。
再來看投資Web3.0獨角獸企業的投資者,據Crunchbase報告顯示,約150家投資公司投資了Web3.0獨角獸企業。其中Coinbase Ventures、Digital Currency Group、Andreessen Horowitz、Ribbit Capital和Pantera Capital居于前五位,投資筆數分別為19筆、14筆、12筆、9筆和9筆。
那么問題來了,Web3.0時代已來,誰才是最大贏家呢?
據有關數據統計,谷歌作為全球互聯網入口,搜索引擎吸粉無數,以此帶來巨大流量,正是憑借龐大的流量優勢“一手遮天”,遠超其余剩下的巨頭流量。
Meta緊隨其后,特別是移動端已經成為國外近乎壟斷性質的存在;國內只有百度勉勉強強能夠擠進前十,因為百度正是靠著流量基礎得以變現和發展。
筆者注意到,Web3.0正在成為VC的重點關注對象。
據相關媒體報道,繼紅杉資本于2021年以4.5億美元領投區塊鏈公司Polygon后,又于2022年3月7日參與了一家專注Web3.0隱私系統Espresso Systems的3200萬美元融,2日后再次領投了一家Web3.0電子協議平臺EthSign的12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無獨有偶,3月16日微軟、日本軟銀和新加坡淡馬錫宣布完成對初創公司ConsenSys新一輪4.5億美元融資,大舉進軍Web3.0領域;次日風險投資機構The Spartan Group宣布推出價值1億美元的Web3.0基金。
國內有少數企業已在Web3.0領域提前布局。
近日,北京超圖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超圖軟件,300036.SZ)發布公告稱,擬與泥藕創業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廣西泥藕春華貳號投資中心(有限合伙)等共同參與設立廣西泥藕薈選貳號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投資領域主要為產業數字化領域、Web3.0時代相關技術領域以及其他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新興領域等。
此公告一出,超圖軟件股價迎來大幅上揚,4月1日股價報收21.58元/股,較前一個交易日上漲逾2%,短短1日市值上漲2.5億元。
此外,北京藍色光標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藍色光標,300058.SZ)近日宣布,將使用不超過3500萬美元的自有資金參與認購硅谷風險投資平臺a16z組建的45億美元新基金(其中10億美元將用于其在Web3.0領域的種子投資),并成為其有限合伙人。公告發布后,藍色光標股價也隨之處于持續小幅上揚階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Web3.0仍然是一個雛形概念。
據一位區塊鏈技術人員從技術角度表示,“當前多數Web 3.0項目,只能算是Web2.5,數據計算的基礎層限制了Web3.0發展,區塊鏈的核心基礎‘脫鏈計算’還未得到解決,目前光靠共識機制和跨鏈遠未及Web3.0的標準,但5年后或許會實現。”
筆者認為,未來在不斷的應用探索中,Web3.0將為互聯網時代帶來更好的體驗和更高的用戶權限,至于何時到來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