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經濟e線
截至2022年3月31日,按2021年年報統計口徑,全年8698只基金對應管理基金份額和基金資產規模分別增加至215140.18億份、251549.83億元,雙雙創下新的歷史紀錄。2020年,7131只基金管理基金份額和基金資產規模分別為167158.46億份和196243.23億元。
一年時間下來,全市場新增基金數量1567只,同比增長21.97%,對應管理基金份額和基金資產規模也分別激增47981.72億份和55306.6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28.70%和28.2%。
相比之下,基金管理人計提管理費用增速更是驚人。Wind統計表明,2021年,全市場174家公募管理人年報計提管理費用合計1425.79億元。相比于2020年的938.04億元,增長幅度超過五成,高達52%。
從基金類型來看,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去年管理費收入同比增幅分別超過78%、56%、15%,分別超過743億元、197億元、177億元。此外,封閉式基金及FOF基金去年管理費收入同比增幅較大,分別逾180%及136%,其中封閉式基金的管理費收入為21億元、FOF基金的管理費收入近7億元。
若按管理人基金管理費年度排名統計,2021年前十大管理人年報管理費用合計超過616億元,占比超過四成,達43.21%。較2020年合計的369.51億元,全年凈增246.5億元,增幅高達66.71%,遠遠超過行業平均增速。可見,頭部管理人的品牌效應帶來了其管理費的邊際提升。
新經濟e線注意到,有意思的是,上述前十大管理人2021年年報管理基金資產累計為93824.71億元,占比為37.30%,較2020年合計的69909.47億元,凈增23915.24億元,增幅為34.21%。顯然,這一比例要大幅低于其管理費同比增速。
前十強變陣
新經濟e線調查發現,隨著2021年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再創新高,其管理費收入水漲船高。與此同時,管理費前十強門檻亦大幅抬升。2020年,前十強的管理費最低門檻為28.2億元,而2021年已提升至42.8億元,大幅提高了14.6億元。不僅如此,2021年,多達5家管理人全年管理費收入超過56億元,較2020年的一家新增四家。
2021年公募基金管理費收入情況(單位: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前十強排位也已悄然變陣。從所屬管理人來看,僅易方達基金和華夏基金排名較2020年沒有變化,余下八個座次均有更替。按管理費排序,2021年前十強管理人分別為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匯添富基金、富國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中歐基金、嘉實基金、興證全球基金、工銀瑞信基金。
作為公募“一哥”,易方達基金繼續穩坐榜首,全年實現管理費收入10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87.81%。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期末管理基金數量從2020年的206只增加至259只,管理基金份額和基金資產規模分別從2020年的8795.89億份和11760.22億元,大幅提升至13300.46億份和16879.90億元,分別凈增4504.57億份和5119.69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高達51.21%和43.53%。較行業平均水平而言,分別大舉超出22.51%和15.33%。
緊隨其后的廣發基金和匯添富基金這兩家管理人在2021年的管理費收入均超過70億元,分別達73.78億元和70.37億元,同比分別增加72.40%和57.21%。其中,廣發基金從2020年的第四席升至第二席。2021年,公司管理基金份額和基金資產規模分別增長至9361.72億份和11080.73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58.64%和48.85%。
據新經濟e線了解,在2021年管理費前十強中,富國基金和中歐基金同比增速均超過八成,分別高達81.42%和89.15%,全年分別增加至62.49億元和51.19億元。其中,富國基金排位從2020年的第七位提升至第四位;中歐基金則從2020年的第十一位上移至七位。
截至2021年年末,富國基金和中歐基金管理基金份額、基金資產規模分別增加至7007.12億份、8716.19億元和3936.91億份、5654.8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2.56%、54.06%和29.68%、40.89%。
此外,華夏基金和工銀瑞信基金去年的管理費收入同比增速也超過六成,各為61.10%和62.08%,分別從2020年的36.07億元和26.38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58.11億元和42.75億元,各增加了22.04億元和16.38億元。從2021年十強排位來看,華夏基金保持第五不變,而工銀瑞信基金則從2020年的第十二位前進兩位至第十位。
相比之下,興證全球基金2021年管理費增速在前十強中最低,為33.70%,公司全年實現管理費從2020年的35.07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46.89億元,增加了11.82億元。期末排名從2020年的第六席回落至2021年的第九席。
截至2021年年末,興證全球基金管理基金份額和基金資產規模從2020年的3591.22億份和4480.57億元分別增加至2021年的4888.35億份和5856.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12%和30.70%。
券商資管拖后腿
不過,冰火兩重天的是,由于券商資管公募轉型仍在路上,整體拖了后腿。Wind統計顯示,在2021年管理費收入位居倒數前十的管理人中,僅一家為基金公司,余下九家均為券商資管。
銀河安豐九個月滾動持有基金管理費
來源:基金2021年年報
其中,位居倒數第一的銀河金匯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期末管理費僅有6.53萬元。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旗下僅有一只公募基金產品——銀河安豐九個月滾動持有,基金資產凈值僅1.23億元。公開資料表明,銀河金匯成立于2021年9月28日,由銀河證券全資控股。
在其他券商資管中,華鑫證券、國信證券、第一創業證券、東吳證券、國元證券、東莞證券、國聯證券、信達證券、平安證券等九家機構2021年全年管理費收入均低于一百萬元。如華鑫證券、國信證券、國元證券、東莞證券這四家資管機構旗下均只有一只公募產品,期末基金資產規模分別僅有1.12億元、0.47億元、4.61億元、4.59億元。
此外,還有十家券商資管機構全年管理費收入低于一千萬元,分別包括長城證券、太平洋證券、國都證券、申萬宏源證券、天風資管、東海證券、安信資管、國海證券、招商資管、興證資管。
其中,太平洋證券僅有一只公募產品,長城證券、申萬宏源證券、國海證券、招商資管、興證資管各有2只產品,余下天風資管、安信資管和國都證券、東海證券各有3只和4只。以上十家券商資管機構2021年末管理基金資產規模有的不足億元,僅長城證券、太平洋證券、國海證券、興證資管、安信資管等五家券商資管規模超過10億元。
此前,在監管部門放寬“一參一控”限制的背景下,券商開始著手布局公募基金市場。其中,有不少選擇以券商總部為主體申請牌照或者設立資管子公司,并為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牌照。以券商總部為主體持有牌照的券商目前有6家,包括華融證券、山西證券、國都證券、東興證券、北京高華證券、中銀證券;東證資管、浙商資管、渤海匯金、財通資管、長江資管、華泰資管、中泰資管、國泰君安資管等8家則是通過券商資管子公司持有牌照。
進入2022年以來,A股出現較大波動,持續震蕩下行。權益類產品表現普遍不佳,券商資管亦然。Wind數據不完全統計,年內有數據披露的965只權益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包括股票、混合、FOF)中,有844只產品收益告負,占比超87%,其中有3只戰略配售產品更是虧超40%,一只新三板產品虧超70%。
整體來看,對券商資管而言,升級公募產品線,走標準化、凈值化的公募業務發展之路是大勢所趨。不過,百舸爭流之下,市場對于各類資管機構專業化要求提高,券商資管仍需專業制勝,其認知度也有待市場進一步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