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你花大價錢買的防曬霜,可能都是‘套證’的便宜工廠貨!”
這幾天,打著揭露防曬產品“套證”亂象的內容開始在抖音、小紅書上走紅,吸引了諸多消費者的關注。然而,早在2021年5月,《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即新條例)及一系列配套新規落地后,“套證”就已成為歷史。那么究竟什么是套證?為何已經消失將近快1年,突然被關注重提,走紅網絡?
什么是套證,套證違法嗎?
這里的證,是指“特殊化妝品注冊證”(以下簡稱“特證”),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統一審核頒發,有效期5年。包括:美白、防曬在內的九類特殊化妝品需取得“特證”后方可合法銷售和使用。
因“特證”申請門檻較高、周期長,不少達人口中的“套證”現象就出現了。事實上,“套證”并不是一個被嚴謹定義的用語,一些達人口中的“套證”其實囊括了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行為。
第一種,品牌方直接將其他產品的“特證”挪為己用,即“掛羊頭買狗肉”,屬違法行為。業內常說的“套證亂象”也特指此類行為。這種“套證”產品在外包裝上也會標注特證號,但與國家藥監局官網上該特證號對應的產品名稱、配方等信息不相符。近年來,不少品牌因有此類行為被監管重罰。
比如去年8月,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停止經營標示名稱為“伊麗莎柏早霜、晚霜”系列化妝品的通告。通告表示,“伊麗莎柏早霜”及“伊麗莎柏晚霜”兩款產品對應的特證號為“國妝特字20190065”和“國妝特字20111108”。但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這倆特證號對應的產品為“米契爾美白祛斑霜”、“幽爽臻白祛斑乳霜”。以伊麗莎柏兩款產品名稱為關鍵詞搜索則顯示“暫無數據內容”。這就是一種明顯的違規“套證”行為。
第二種,品牌向工廠購買配方,或品牌和工廠約定共同研發配方。在老法規時代,申請一張特證可能需要1-2年的時間。工廠往往會把開發好的配方先以工廠自己的品牌名稱去申請特證,后面有品牌看上了并購買了配方后,再通過更名的方式完成“過戶”。這種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品牌推出新品的效率,而大受歡迎。
品牌與工廠共創配方也會出現更名的情況。同樣因為特證申請的復雜性,共創的配方為了提升整個流程的效率,很多也會由工廠先申請特證,后經更名手續,將特證對應的產品名更新為品牌最終銷售的產品名。
今天,凡是能在國家藥監局化妝品注冊備案平臺上查詢到“特證”,且產品名稱完全對應的產品都屬于合規的化妝品。消費者無需因為產品“特證”有過更名記錄就感到恐慌,甚至拋棄產品。
更過名的產品配方都不行?可能只是達人的新流量密碼
誠然新條例落地前,所有的“特證”都允許多次更名,導致部分特證被多個品牌方先后使用,但一張“特證”的有效期為5年。雖然能續,但續證時無法修改配方。在產品配方快速迭代的當下,大部分品牌在特證到期后都會選擇放棄續證。用新研的產品,去重新申請特證。
因此,消費者在關注“特證”號時,可在年份上多留個心。特證號的組成為:“國妝特字G+4位年號+4位編號”,如一款產品4位年號為2017-2021年(5月),則該款產品有更名記錄屬于正常。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切勿簡單地將“特證”更過名,與產品配方不行對等起來。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你家門口的小吃店因為店鋪裝修升級,從“老王小吃店”,更名為“老王飯店”,這并不會影響店里食物的質量與口感。
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的化妝品消費市場,更是全球化妝品制造業領先技術的所在地。中國頂尖的化妝品工廠不再僅僅是雅詩蘭黛、迪奧等國際品牌的生產方,也都有著完善的研發實驗室和化妝品配方工程師團隊,更是這些大牌們的共創共研方。國際大牌的產品經理前往這些工廠挑選配方早已是常態。
而在國貨美妝和中國美妝供應鏈快速崛起的今天,品牌方使用工廠的配方,只要配方本身是好的,就并不是罪過。而品牌如果能與工廠優勢互補,充分互動去共創配方,甚至是一件特別值得鼓勵的行為。以近期在類似話題中被一位達人點名的花西子為例,據花西子官方賬號回復,它被指“套證”的防曬產品就是自身與科瑪共創開發的。
據花西子方面表示,2018年,花西子與科瑪協定共同創新研發該款產品。花西子提出產品概念,負責提供天然植物成分的活性添加劑,在妝效、防曬SPF值等有效性層面進行生物學研究、人體功效評價、消費者評測,并基于上述研究和評測結果,提出調整配方或研發方案的思路。科瑪進行配方的組合和調整。最終這款產品的上線時間是2021年。

從消費者的反饋來看,這款產品上線一年多的好評率也確實能夠支撐這種精打細磨的表述。而就像上面說的,對于消費者來說,產品好不好才是最關鍵的。
再過1個月,“套證”即將迎來消失一周年。最近,或許會有更多媒體、達人、業內人士回顧“套證”,將“套證”重新帶回大眾的視野。這是對新法規落地的肯定,亦是對化妝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鞭策,但也希望在這過程中,各方能夠向消費者傳遞更多科學科普信息,行業發展正能量。切勿為了流量,講理一知半解,引發消費者誤解,為行業的高速進步掛倒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