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為鼓勵公眾參與監督治理工作,從嚴打擊違規辦學行為,營造良好的社會治理氛圍。近日,南昌市教育局、南昌市文廣新旅局等九部門聯合發布《南昌市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違規行為有獎舉報辦法(試行)》,明確南昌市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違規行為有獎舉報細則。
舉報獎勵遵循一條一獎,每提供一條有效違規線索的人獎勵200元。獎金每人累計2000元為限。有效線索是指同一機構、同類問題、經查證屬實的線索。
這是發動群眾力量,通過“擴大舉報線索”來治理校外培訓亂象?!半p減”推進到目前階段,需要對治理措施進行復盤,并適當調整。僅靠堵的方式來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會讓監管治理變為“貓鼠游戲”,甚至使非法、違規培訓變為地下“賣方市場”。監管成本增加,而培訓亂象依舊。
目前,校外培訓的亂象,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有資質的培訓機構違規經營,包括違規發布廣告、使用無合格資質師資、違反規定收費、不按規定時間開展培訓等。
第二類是沒有資質的非法機構在小區內租房開展培訓業務,有的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開展流動培訓。
第三類是培訓轉向家庭,家長或通過中介機構,聘請住家教師,開展保姆式家教等。
對于第一類亂象的治理,可通過監管部門加強前置審批,以及備案審查、進行過程性監管來加以規范。即便如此,這一亂象也無法完全杜絕。往往是培訓學員的利益受損,或者機構經營不善、破產關門時,監管部門才獲得信息,介入調查處理。
“雙減”之后,具有資質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大幅壓減。監管也重點轉向非學科培訓領域,尤其是師資和收費管理問題。
對于第二類、第三類培訓亂象的治理,目前沒有較好辦法。此前,河南省教育部門曾要求中小學生簽署寒假不參加校外培訓的承諾書,引發輿論爭議。而南昌市有關部門發動有獎舉報,是希望形成“人人監督”,對違規校外培訓“人人喊打”的局面。這可能高估了群眾舉報違規培訓的積極性。
群眾會舉報違規培訓嗎?肯定會有。但大多是自己孩子參加培訓效果不佳、陷入退費糾紛的家長,或者是被父母送去培訓機構、自己并不情愿的學生。這類舉報者在培訓受眾中只占少數。
尤其是轉向地下、家庭的培訓,這類培訓問題相對更多。機構沒有合法資質、場地條件差、培訓質量得不到保障,而舉報的家長可能更少,因為這屬于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為了給孩子找到一個可以培訓的機構或老師,家長顧不得那么多了。
此外,也會有市民群眾舉報違規培訓、地下培訓,但總體而言,管這類閑事的市民不會太多?!半p減”推進之初,曾有學生家長調侃,自己能為孩子做出的貢獻,就是舉報違規培訓,讓所有孩子都不參加培訓。
而隨著“雙減”推進,在提高學生分數的現實需求驅動下,家長們都想到了應對辦法。被舉報的培訓不會“人人喊打”,倒是舉報違規培訓的可能被罵:自己的孩子不學習,還拖其他學生的后腿。
筆者調研發現,“雙減”治理下的培訓市場,出現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是,地下非法、違規培訓反而變為“賣方市場”。在合法的培訓供給被壓縮后,家長對培訓的需求總量不變,對非法、違規培訓的需求增加。提供非法、違規培訓的機構、人員以此提高價格、以次充好,家長卻只能配合,不像以前對有合法資質的機構還可提出各種要求。
這種非法、違規培訓變為“賣方市場”的治理走向,會讓家長的焦慮增加、培訓支出增加,而學生的學業負擔并沒有減輕。因此,需要充分調研評估目前的校外培訓現狀。有效的治理,一定是疏堵結合,沒有疏導,而只是堵,不可能有好的治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