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電動公會 東關大先生
“超預期。”
這是王傳福對比亞迪上個年度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評價。
2021年,比亞迪累計賣出超過60萬輛新能源汽車,是上一年的3倍。這個銷量,在國內排第一,全球排第二,僅次于特斯拉,成績值得肯定。
不過,雖然車越賣越多,但公司卻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3月29日晚,比亞迪發布的最新年報顯示,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高達2161億元,同比上漲38%,但凈利潤僅有40億元,同比下降34%。
收入暴增,利潤卻大跌,這波操作估計讓很多比亞迪投資者心里涼了一截。要知道,2021年比亞迪還獲得了與汽車相關的政府補助23億元,占凈利潤的57%。如果剔除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2021年,公司的扣非凈利潤只有13億元。
很顯然,從這份年報來看,銷量冠軍依然沒能解決賺錢難的問題。
01
一家公司賺不賺錢,主要看毛利,毛利乃盈利之源。
自2016年以來,比亞迪的車越賣越多,收入也快速增長,但公司毛利率逐年下降。2021年,比亞迪的毛利率只有13%,較上一年下滑6個百分點,創上市以來新低。
顯然,比亞迪陷入了一個很尷尬的怪圈:
車賣的好,但就是不賺錢。
通常講到比亞迪不賺錢,外界就會很寬泛的舉一堆原因,沒有定量的分析。說得最多的就是受新能源汽車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
而我們結合報表詳細地分析后發現:
一方面,在于占收入四成的手機配件組裝業務,毛利率只有7.6%,拉低了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是受光伏和軌道交通這兩個大坑拖累。
比亞迪的主營業務主要分為四大塊:汽車,包括傳統燃油汽車及新能源汽車;代工,手機部件及組裝業;手機電池,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軌道交通,跨座式單軌“云軌”、“云巴”等。
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如今已是比亞迪的立身之本、手中王牌,但鮮為人知的是,光伏板塊一直都是比亞迪的重中之重,難啃且啃的骨頭。
回想比亞迪創立之初,王傳福心中曾播下新能源夢的種子:未來的日子里,人們住著比亞迪建造的,用光伏、儲能系統發電的新能源住宅;開著比亞迪生產的電動汽車;在這些住宅里,都可以為比亞迪電動汽車充電。
其實,光伏一直都是跟隨比亞迪多年的業務,但外界卻報道極少且財報提及甚少,成為這個巨無霸家底當中最隱秘的板塊。
2009年開始投入光伏,那個時候光伏如日中天,王傳福一沖動就使勁砸錢,前前后后砸了不少于40億。
成果是:
2010年收入7.6個億,凈利潤7600萬。之后光伏的前景就一瀉千里,最高的時候一年虧損10億。總體來看,2021年光伏業務對利潤的拖累也是相當之大。
除了光伏,軌道交通也是個大坑。
比亞迪的軌交業務目前不產生任何收入,但是研發投入、員工薪酬等一分錢是不能少的,而且是每年十億級別的投。另外,有些項目已經開始就建設了,墊付資金是必然的,又是對資金的占用,虧損也是必然的。
所以,大家人云亦云地說“比亞迪不賺錢是因為新能源汽車上游原材料波動,導致不賺錢”的說法,現在來看,是站不住腳的。
但也不可否認,隨著新能源補貼退坡、市場競爭加劇,比亞迪在2021年占收入比重超過一半的汽車相關業務,毛利率下滑了8個百分點至17%,為上市以來新低。
這也是近五年來,比亞迪毛利率首次被特斯拉趕超。
02
事實上,對于比亞迪來說,過去五年的營收因新能源汽車的大賣而大幅增長,新能源汽車業務可以說是迅速改觀了比亞迪的盈利能力。
雖然新能源業務是賺錢的,但目前的比亞迪仍然利潤不高,除了盈利能力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花錢太多。
比亞迪研發支出、銷售支出和資本支出占比相當大。
首先來看研發費用。2021年比亞迪研發投入106.27億元,同比增長24.20%;研發人員數量約4.04萬人,同比增加31.52%。比亞迪的研發投入,在絕對值上是國內所有車企里最高的。因此,研發費用高企部分影響了公司盈利能力。
但長期看,研發支出肯定是有積極作用的。向智能電動化轉型需要持續的研發投入,比亞迪當前擁有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臺3.0、IGBT4.0等核心技術,這些技術都是今后決勝市場的法寶。
其次是銷售支出,比亞迪2021年銷售費用60.8億元,同比增長20.3%。比亞迪表示,這主要是本期職工薪酬及售后服務費用增加所致;而管理費用為57.1億元,同比增長32%,主要原因則是職工薪酬增加所致。
第三是資本支出。2015-2021年期間逐年增長,這些資本支出,一部分在動力電池,一部分在軌交。
此外,無論是手機還是汽車相關產品,更新換代極快,存貨、固定資產更容易發生減值。2021年,比亞迪的資產減值損失9億元,其中存貨減值損失7億元。隨著規模的擴大,近兩年比亞迪的資產減值一直處于歷史高位,侵蝕了本就不多的利潤空間。
由于比亞迪把國家對消費者的補貼放在收入中,所以國家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后,比亞迪因提前布局占盡優勢。
過去五年,比亞迪一家幾乎拿走了全國五分之一的補貼,公司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收入亦在補貼最兇猛的2015年超過了燃油車。
比亞迪對補貼依賴程度相當高,隨著補貼退坡,已經出現下滑趨勢的汽車業務毛利率還會進一步惡化嗎?這一點也是值得擔心的問題。
03
我們可以看到,自新能源汽車巨無霸比亞迪2021年報公布后,比亞迪這三個字便充斥于各大財經門戶網站,網絡上各路大神開始拿比亞迪的業績吐槽。
不過,盡管目前比亞迪飽受“增收不增利”的困擾,但市場上也不乏大佬看好,前有巴菲特堅定持倉,后有木頭姐進一步增持。
從這份年報中,也不難看出比亞迪火熱的銷售情況。
2021年,公司合同負債規模149億元,占收入比重7%,均是上市以來新高。這都是那些已經收到錢但沒完成的訂單,看似是負債,其實都是未來的收入。
幾天前,比亞迪公布了投資者會議紀要,其中提到目前比亞迪累計未交付訂單量達到40萬輛,并且仍在逐月增加。據此,比亞迪保守預計2022年銷量為150萬輛。“若供應鏈向好,則將沖擊200萬輛的銷售目標。”
由于銷量情況不斷向好、以及2021年在港股募資近438億港元,比亞迪的資金缺口首次回正,也就是貨幣資金可以覆蓋一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短期資金壓力得到緩解。
王傳福曾講過:“越是在出現調整的時候,就越是技術創新的時候、越是企業變革的時候、越是苦練內功的時候。”
的確,為了提振汽車板塊的表現,比亞迪在過去兩年里發布了很多新技術,包括“永不自燃”的刀片電池、“可行駛1200KM”的DM-i超級混合動力技術等,這些新動作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市場對其新能源車發展的期待。
從2021年內來看,比亞迪新推的秦PLUS DM-i、宋PLUS DM-i、唐DM-i等多款DM-i超級混動車型廣受市場追捧,今年還將進一步拓寬高端市場,推出高端品牌,價格區間預計在50萬-100萬元。
就像比亞迪品牌及公關事業部總經理李云飛所說的:“利潤表現只是一個結果,在此背后,是比亞迪積累的技術和產品迎來了爆發期。”
也許,我們對比亞迪的認知只是冰山一角,沒人知道這個“巨無霸”的野心有多大。目前二級市場給比亞迪的估值其實就是一二十年以后的預期貼現,也許十年后比亞迪真的會成為一家很賺錢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