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美團閃購,真風口還是偽需求?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美團閃購,真風口還是偽需求?

美團電商抄捷徑。

攝影師: 匡達

文 | 伯虎財經 唐伯虎

2021年,美團擁有了527萬的騎手,這是美團喊“萬物到家”的底氣。 

如果從配送端出發,用這500多萬騎手解決電商平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或許美團能模仿拼多多,在已經形成定局的電商市場切開一個口子。 

當然,這想起來就很難。比如,如何讓別人來美團購物,又如何在長途運輸與騎手之間進行銜接。既然做電商是長期的事情,為什么不先在“最后一公里”上找生意呢? 

這就有了以商超為代表的服務周邊的美團閃購。 

2021年業績電話會上,美團提到閃購業務的年交易用戶達到2.3億,總交易額(GTV)已經達到了外賣的12%。今年3月,美團和小米達成合作,276個城市的3000多家小米之家上線美團平臺,美團閃購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看起來,沒有誰比美團更適合做這個“最后一公里”的生意,但閃購的生意真的美嗎?

美團電商的新希望 

商業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這從美團閃購可以看出來。 

2018年,外賣市場已經形成了美團和餓了么的格局,兩者不免又要在外賣之外尋找新賽道,商超就成了兩者的目標。  

想想,外賣是把餐廳的食物送到消費者那里,而商超更簡單一些,免去了做餐等待的環節,直接打包取貨就行。 

當然,以上屬于由果推因,可以用來制造商業神話賣課程。實際上,美團外賣做商超要早的多。 

2016年7月,美團獲得華潤創業聯和基金的戰略投資,華潤旗下的華潤萬家、蘇果超市以及太平洋咖啡等上萬家線下零售門店集體搬入美團外賣,開始探索“互聯網+零售”的新模式。可見,這時候美團外賣已經開始夾帶私貨了。隨后,2017年初,連鎖綜合超市品牌大潤發入駐美團外賣。 

一枝獨放不是春,美團外賣的商超能迅速成長,少不了同行的激勵。2016年,馬云提出來了新零售。緊接著2017年收購了高鑫零售,獲得了對大潤發一定的控制權。 

把商超的貨拿到淘寶上賣顯然不是新零售,讓“四通一達”去大潤發送快遞也不實際。所以2018年4月,阿里95億美元收購了餓了么。至此,阿里搞定了貨源和終端配送能力,新零售雛形已現。 

同行如此大的動作,美團不可能視若無睹。按照“競爭對手有,我不能沒有”的商業法則,2018年7月,此前還在美團外賣下的超市、生鮮等入口獨立出來,成為了即時零售電商“美團閃購”,提供30分鐘配送上門、24小時無間斷配送的服務。2019年11月,美團閃購推出獨立的App。 

但彼時獨立的美團閃購,業務繁多,之前美團外賣“帶出來”的副業都在里面,比如商超、蔬菜、水果等,此后美團閃購經歷多次大改。 

2020年4月,疫情催發了社區團購,“美團閃購”App升級后直接更名為“菜大全”App。美團有意做生鮮,“閃購”品牌被弱化,閃購團隊轉到后端負責非餐飲類的即時配送。 

2020年底,閃購事業部被拆分為閃購、醫藥和團好貨三個獨立業務部。從這時候起,閃購業務才算真正被美團擺上臺面,價值凸顯出來。 

2021年第二季度,美團閃購的交易量和GTV同比增長超140%。王興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提到,“美團閃購的訂單規模將會超過1000萬,當我們實現規模化,就能夠實現盈利。” 

于是,在美團閃購品牌發展了3年后,9月,美團首次召開“2021美團閃購數字零售大會”,宣布啟動面向品牌商的“十億品牌成長計劃”和面向連鎖商超的“百城萬店行動”。美團到家事業群總裁王莆中說,5年內,美團要在即時零售市場拿下4000億。 

不久后,美團閃購通過加盟的方式推出“閃電倉”(前置倉),并計劃在2022到2024 年間開設一萬個閃電倉。 

至此,美團閃購從過去默默無聞的狀態一躍成為美團增長的新希望。 

傳統電商無法觸及的角落 

美團閃購,也稱為即時零售,是相對于淘寶、京東這些傳統電商而言的,它抓住的就是購物的時間需求。 

一般來說,在淘寶上購買的商品,不出意外3到5天都能到,京東屬于自營,在全國都建有倉儲點,可以實現上午訂單當日達和下午訂單次日達。 

不過以“日”計算的傳統電商們,還是留下了消費需求的空白處,因為總有那么一些需求是以小時甚至分鐘計算的。即時零售就成了美團撕開傳統電商平臺的口子。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即時零售可以實現以分鐘計算,是因為它做的是周邊,最遠也是同城,相當于是在傳統電商的物流短板“最后一公里”上做文章。 

美團閃購宣傳語是“30分鐘到貨的生活賣場”,實際配送時間視距離而定,不過基本上和外賣的配送時間相差無幾——畢竟都是美團的外賣騎手在送。 

2021年財報顯示,2021年12月,美團閃購的單日訂單量峰值超過630萬。美團說,未來會將高質量的外賣用戶轉化為美團閃購用戶。 

在供給端上,美團也不缺貨。今年春節期間,美團閃購做了年貨節,全國有華潤萬家、家樂福、永輝等近六百個全國連鎖商超、便利店品牌參加,聚集了伊利、保潔、可口可樂等近百個消費品品牌,還有蘋果、華為、小米等數碼經銷商。 

供給端、需求端、配送端都不成問題,現在美團在即時零售上最大的挑戰是外部競爭。 

如上文所述,阿里已經收購了餓了么,現在餓了么的業務除了外賣外,還有超市便利、醫藥等。此外,阿里還有淘鮮達,雖然是生鮮品牌,但是品類已經拓展到了零食、百貨。 

即時零售另外一個選手是京東。 

京東作為一個自營電商平臺,擁有自建物流,但是讓快遞小哥一個個去送水果、零食,不是說不行,而是京東上不了那么多社保。 

但此時京東再有錢,也沒有第二個餓了么了,于是2021年,京東收購了達達集團,直接收下了達達下面70多萬的騎手。這樣,終端配送能力的難題就解決了。 

去年雙11前夕,京東發布即時零售品牌“小時購”。據達達財報顯示,超7成的京東到家門店上線小時購,接入的實體店數量超過10萬。 

可以看到,在即時零售最要緊的配送能力上,美團憑借500多萬的騎手,依然具有并可以長期具有壓倒性優勢。但無奈,架不住對手浩如煙海,而且各有所長。 

阿里猶如一只沉睡的巨獸,它現在并不只著眼于即時零售,自去年俞永福接手阿里本地生活起,阿里就一直在動美團的基本盤。 

京東可以憑借自己在3C數碼和物流上建立的品牌形象,得以在線下電子數碼門店等一些高單價、低配送成本的領域獲得先天優勢。 

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在京東開啟了電商和即時配送平臺的合作案例后,會不會吸引新的競爭對手進來,加劇即時零售賽道的競爭強度?畢竟現在擁有同城配送能力的還有順豐同城、點我達、UU跑腿等——連年虧損的拼多多真的等得起農業嗎? 

于是下一個問題又來了:即時零售的市場規模容得下這么多人?  

即時零售,真風口還是偽需求? 

達達集團招股書顯示,2019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為467億元,滲透率僅為1.4%;預計2023年將達到3854億元,滲透率將達到10.6%。而按照艾瑞咨詢的預計,2024年即時零售市場將達到9000億。 

美團CFO陳少暉也極為樂觀,預計閃購市場潛在的規模在1萬億,美團閃購業務今年的增速將超過餐飲外賣。 

不可否認即時零售是傳統電商的一個缺口,但是即時零售究竟有多大市場規模,夠這么多巨頭瓜分嗎? 

當前,即時零售電商分為兩個模式,一個是平臺模式,比如美團閃購、餓了么、京東到家等;另一個是自營模式,比如盒馬鮮生、樸樸超市等。 

(圖源:艾瑞咨詢) 

這里僅從平臺模式的兩個問題,來探討這個市場的規模。 

一是品類。平臺模式相比自營模式而言具有豐富的品類,因為平臺拉商家進來也不需要什么成本。但即時零售既然要做到“即時”,意味著它只能做周邊,最遠也是同城,這意味著相比淘寶京東,即時零售的品類要大打折扣,這意味著即時零售只能覆蓋傳統電商上的部分用戶。 

二,既然是即時,用金錢換時間,那就要考慮需求與成本的關系。 

需求上,生鮮、醫藥、禮品都有需求,而且能與時效形成強綁定,從而覆蓋掉用戶對于價格敏感的部分,所以它能容納京東健康、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的上市,這也是為什么美團把買菜和醫藥獨立出來的原因。而剩下的商超便利、美妝服飾等閃購業務因為不具備強時效,所以更多需要看成本。。

對于即時零售而言,隱性成本在于商家把平臺服務費轉嫁給消費者的部分,顯性成本是配送費和打包費。而且這些成本是固定的,在美團閃購(“超市/便利店”)、京東到家上,配送費一般都是5元,就算選擇次日配送價格也不會減少。 

所以這時就要考慮了,在這部分不要求強時效的商品品類那里,在淘寶包郵的誘惑之下,究竟還剩下多少市場規模呢?這里可以從美團的一個例子中得以一窺。去年二季度,美團閃購增長最快的是鮮花、藥品;去年七夕期間,美團閃購的熱銷品類是鮮花、美妝、3C電子。 

綜上,即時零售市場是個確實的存在,只是一個蛋糕夠不夠分的問題。記得2020年社區團購涌起的時候,眾多調研機構發布報告,社區團購增長迅速,不久將達到千億規模,一些圈內人出來預言未來社區團購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然而這個萬億市場,去年讓同程生活破產,橙心優選裁員,現在阿里的十薈團關閉了全國業務。 

即時零售,別重蹈社區團購的覆轍。

參考來源:

1.Tech星球:美團測試“美團信任分” 原“閃購”升級為“菜大全”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美團

5.2k
  • 參透美團的2024:生態建設成必備課題,科技和出海是下一站
  • 美團王莆中:正在做一款Native AI產品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美團閃購,真風口還是偽需求?

美團電商抄捷徑。

攝影師: 匡達

文 | 伯虎財經 唐伯虎

2021年,美團擁有了527萬的騎手,這是美團喊“萬物到家”的底氣。 

如果從配送端出發,用這500多萬騎手解決電商平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或許美團能模仿拼多多,在已經形成定局的電商市場切開一個口子。 

當然,這想起來就很難。比如,如何讓別人來美團購物,又如何在長途運輸與騎手之間進行銜接。既然做電商是長期的事情,為什么不先在“最后一公里”上找生意呢? 

這就有了以商超為代表的服務周邊的美團閃購。 

2021年業績電話會上,美團提到閃購業務的年交易用戶達到2.3億,總交易額(GTV)已經達到了外賣的12%。今年3月,美團和小米達成合作,276個城市的3000多家小米之家上線美團平臺,美團閃購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看起來,沒有誰比美團更適合做這個“最后一公里”的生意,但閃購的生意真的美嗎?

美團電商的新希望 

商業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這從美團閃購可以看出來。 

2018年,外賣市場已經形成了美團和餓了么的格局,兩者不免又要在外賣之外尋找新賽道,商超就成了兩者的目標。  

想想,外賣是把餐廳的食物送到消費者那里,而商超更簡單一些,免去了做餐等待的環節,直接打包取貨就行。 

當然,以上屬于由果推因,可以用來制造商業神話賣課程。實際上,美團外賣做商超要早的多。 

2016年7月,美團獲得華潤創業聯和基金的戰略投資,華潤旗下的華潤萬家、蘇果超市以及太平洋咖啡等上萬家線下零售門店集體搬入美團外賣,開始探索“互聯網+零售”的新模式。可見,這時候美團外賣已經開始夾帶私貨了。隨后,2017年初,連鎖綜合超市品牌大潤發入駐美團外賣。 

一枝獨放不是春,美團外賣的商超能迅速成長,少不了同行的激勵。2016年,馬云提出來了新零售。緊接著2017年收購了高鑫零售,獲得了對大潤發一定的控制權。 

把商超的貨拿到淘寶上賣顯然不是新零售,讓“四通一達”去大潤發送快遞也不實際。所以2018年4月,阿里95億美元收購了餓了么。至此,阿里搞定了貨源和終端配送能力,新零售雛形已現。 

同行如此大的動作,美團不可能視若無睹。按照“競爭對手有,我不能沒有”的商業法則,2018年7月,此前還在美團外賣下的超市、生鮮等入口獨立出來,成為了即時零售電商“美團閃購”,提供30分鐘配送上門、24小時無間斷配送的服務。2019年11月,美團閃購推出獨立的App。 

但彼時獨立的美團閃購,業務繁多,之前美團外賣“帶出來”的副業都在里面,比如商超、蔬菜、水果等,此后美團閃購經歷多次大改。 

2020年4月,疫情催發了社區團購,“美團閃購”App升級后直接更名為“菜大全”App。美團有意做生鮮,“閃購”品牌被弱化,閃購團隊轉到后端負責非餐飲類的即時配送。 

2020年底,閃購事業部被拆分為閃購、醫藥和團好貨三個獨立業務部。從這時候起,閃購業務才算真正被美團擺上臺面,價值凸顯出來。 

2021年第二季度,美團閃購的交易量和GTV同比增長超140%。王興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提到,“美團閃購的訂單規模將會超過1000萬,當我們實現規模化,就能夠實現盈利。” 

于是,在美團閃購品牌發展了3年后,9月,美團首次召開“2021美團閃購數字零售大會”,宣布啟動面向品牌商的“十億品牌成長計劃”和面向連鎖商超的“百城萬店行動”。美團到家事業群總裁王莆中說,5年內,美團要在即時零售市場拿下4000億。 

不久后,美團閃購通過加盟的方式推出“閃電倉”(前置倉),并計劃在2022到2024 年間開設一萬個閃電倉。 

至此,美團閃購從過去默默無聞的狀態一躍成為美團增長的新希望。 

傳統電商無法觸及的角落 

美團閃購,也稱為即時零售,是相對于淘寶、京東這些傳統電商而言的,它抓住的就是購物的時間需求。 

一般來說,在淘寶上購買的商品,不出意外3到5天都能到,京東屬于自營,在全國都建有倉儲點,可以實現上午訂單當日達和下午訂單次日達。 

不過以“日”計算的傳統電商們,還是留下了消費需求的空白處,因為總有那么一些需求是以小時甚至分鐘計算的。即時零售就成了美團撕開傳統電商平臺的口子。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即時零售可以實現以分鐘計算,是因為它做的是周邊,最遠也是同城,相當于是在傳統電商的物流短板“最后一公里”上做文章。 

美團閃購宣傳語是“30分鐘到貨的生活賣場”,實際配送時間視距離而定,不過基本上和外賣的配送時間相差無幾——畢竟都是美團的外賣騎手在送。 

2021年財報顯示,2021年12月,美團閃購的單日訂單量峰值超過630萬。美團說,未來會將高質量的外賣用戶轉化為美團閃購用戶。 

在供給端上,美團也不缺貨。今年春節期間,美團閃購做了年貨節,全國有華潤萬家、家樂福、永輝等近六百個全國連鎖商超、便利店品牌參加,聚集了伊利、保潔、可口可樂等近百個消費品品牌,還有蘋果、華為、小米等數碼經銷商。 

供給端、需求端、配送端都不成問題,現在美團在即時零售上最大的挑戰是外部競爭。 

如上文所述,阿里已經收購了餓了么,現在餓了么的業務除了外賣外,還有超市便利、醫藥等。此外,阿里還有淘鮮達,雖然是生鮮品牌,但是品類已經拓展到了零食、百貨。 

即時零售另外一個選手是京東。 

京東作為一個自營電商平臺,擁有自建物流,但是讓快遞小哥一個個去送水果、零食,不是說不行,而是京東上不了那么多社保。 

但此時京東再有錢,也沒有第二個餓了么了,于是2021年,京東收購了達達集團,直接收下了達達下面70多萬的騎手。這樣,終端配送能力的難題就解決了。 

去年雙11前夕,京東發布即時零售品牌“小時購”。據達達財報顯示,超7成的京東到家門店上線小時購,接入的實體店數量超過10萬。 

可以看到,在即時零售最要緊的配送能力上,美團憑借500多萬的騎手,依然具有并可以長期具有壓倒性優勢。但無奈,架不住對手浩如煙海,而且各有所長。 

阿里猶如一只沉睡的巨獸,它現在并不只著眼于即時零售,自去年俞永福接手阿里本地生活起,阿里就一直在動美團的基本盤。 

京東可以憑借自己在3C數碼和物流上建立的品牌形象,得以在線下電子數碼門店等一些高單價、低配送成本的領域獲得先天優勢。 

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在京東開啟了電商和即時配送平臺的合作案例后,會不會吸引新的競爭對手進來,加劇即時零售賽道的競爭強度?畢竟現在擁有同城配送能力的還有順豐同城、點我達、UU跑腿等——連年虧損的拼多多真的等得起農業嗎? 

于是下一個問題又來了:即時零售的市場規模容得下這么多人?  

即時零售,真風口還是偽需求? 

達達集團招股書顯示,2019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為467億元,滲透率僅為1.4%;預計2023年將達到3854億元,滲透率將達到10.6%。而按照艾瑞咨詢的預計,2024年即時零售市場將達到9000億。 

美團CFO陳少暉也極為樂觀,預計閃購市場潛在的規模在1萬億,美團閃購業務今年的增速將超過餐飲外賣。 

不可否認即時零售是傳統電商的一個缺口,但是即時零售究竟有多大市場規模,夠這么多巨頭瓜分嗎? 

當前,即時零售電商分為兩個模式,一個是平臺模式,比如美團閃購、餓了么、京東到家等;另一個是自營模式,比如盒馬鮮生、樸樸超市等。 

(圖源:艾瑞咨詢) 

這里僅從平臺模式的兩個問題,來探討這個市場的規模。 

一是品類。平臺模式相比自營模式而言具有豐富的品類,因為平臺拉商家進來也不需要什么成本。但即時零售既然要做到“即時”,意味著它只能做周邊,最遠也是同城,這意味著相比淘寶京東,即時零售的品類要大打折扣,這意味著即時零售只能覆蓋傳統電商上的部分用戶。 

二,既然是即時,用金錢換時間,那就要考慮需求與成本的關系。 

需求上,生鮮、醫藥、禮品都有需求,而且能與時效形成強綁定,從而覆蓋掉用戶對于價格敏感的部分,所以它能容納京東健康、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的上市,這也是為什么美團把買菜和醫藥獨立出來的原因。而剩下的商超便利、美妝服飾等閃購業務因為不具備強時效,所以更多需要看成本。。

對于即時零售而言,隱性成本在于商家把平臺服務費轉嫁給消費者的部分,顯性成本是配送費和打包費。而且這些成本是固定的,在美團閃購(“超市/便利店”)、京東到家上,配送費一般都是5元,就算選擇次日配送價格也不會減少。 

所以這時就要考慮了,在這部分不要求強時效的商品品類那里,在淘寶包郵的誘惑之下,究竟還剩下多少市場規模呢?這里可以從美團的一個例子中得以一窺。去年二季度,美團閃購增長最快的是鮮花、藥品;去年七夕期間,美團閃購的熱銷品類是鮮花、美妝、3C電子。 

綜上,即時零售市場是個確實的存在,只是一個蛋糕夠不夠分的問題。記得2020年社區團購涌起的時候,眾多調研機構發布報告,社區團購增長迅速,不久將達到千億規模,一些圈內人出來預言未來社區團購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然而這個萬億市場,去年讓同程生活破產,橙心優選裁員,現在阿里的十薈團關閉了全國業務。 

即時零售,別重蹈社區團購的覆轍。

參考來源:

1.Tech星球:美團測試“美團信任分” 原“閃購”升級為“菜大全”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市| 德州市| 玉门市| 藁城市| 九江市| 通化县| 中卫市| 上思县| 永州市| 广元市| 射阳县| 天祝| 抚顺市| 遂平县| 保山市| 涪陵区| 湘乡市| 济宁市| 确山县| 江都市| 伊宁市| 马龙县| 郧西县| 怀柔区| 潞西市| 原阳县| 太原市| 揭西县| 漠河县| 斗六市| 柳州市| 宿州市| 图木舒克市| 崇阳县| 北安市| 宁南县| 进贤县| 喀什市| 兴山县| 连南| 保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