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邁點
近年來,打造旅游休閑街區是城市更新、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重要舉措。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文化和旅游部經評審公布了第一批54家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
根據《旅游休閑街區等級劃分》標準, 2021年8月以來,各地陸續公布324家省級旅游休閑街區。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在文旅街區上發力,期望通過街區的改造提升,迭代升級,從而建立起城市新地標或打造旅游新名片。
01 二次涅槃,旅游休閑街區打造城市新名片
資料顯示,我國的街區經歷了傳統商業街,商業步行街,再到現在的旅游休閑商業街多元形態的發展,實現了1.0到3.0的升級。
政策支持,創造發展新機遇
旅游休閑街區作為城市消費延長線上的重要一環,為推動其建設,近些年起,針對旅游休閑街區頒布了多個相關政策法規。
在政策大力引導下,旅游休閑街區成為各地深化產業融合、優化旅游產業結構、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提升旅游體驗、提高旅游產業發展質量的重要抓手。
旅游名片,打造城市新地標
城市文旅休閑街區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綜合體,以主題IP、情景營造,賦予購物之外更多的休閑體驗,已經成為當地城市快速打造標和旅游名片的捷徑。
以重慶洪崖洞為例,洪崖洞商業步行街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商業建筑總面積逾6萬平米。洪崖洞開發主要為“地產項目+文化記憶+商業注入”的“三位一體”概念,把旅游、餐飲、娛樂、休閑、酒店和特色文化購物等六大業態有機整合在一起。
如今只要提起重慶,作為網紅城市的頭號打卡景點,洪崖洞儼然已經成為山城重慶的最具特色也最具人氣的旅游文化名片之一。
此外,西安大唐不夜城也是一條街帶火一座城的最佳案例。數據顯示,2019年客流量1.2億人次,位居國內5A級景區第一,日均客流量達到30萬人次,”不倒翁小姐姐“石頭哥”“敦煌飛天”等文化IP抖音播放量超過50億次,在抖音全國排名第一,街區商業年營業額1.2億,對西安旅游經濟拉動超過10億。
2020年被國家商務部評為國家“示范步行街”,創造了“文化+旅游+商業”新模式,實現了文商旅的深度融合。
02 發展受限,旅游休閑街區建設亟待完善
雖然旅游休閑街區具備很高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但是在打造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主要原因是街區從規劃建設到運營過程中,時間跨度長,投資金額較多,項目同質化普遍等,這些問題都需要綜合考慮。
1、街區參差發展,一線及新一線城市較多
旅游休閑街區是城市打開消費的新端口,鏈接著城市的景區景點以及歷史建筑、博物館、書店及圖書館等文化場景,是地方餐飲文化展示體驗的載體。因此,旅游休閑街區的發展也與街區所在地的城市發展水平息息相關。
數據顯示,首批54家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中,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占比達35%。這些地區以北京、上海、廣州為首,城市發展水平較高,資源優勢豐富,消費客群流量大,旅游休閑街區的打造以及配套設施的建設也更為完善。
相對而言,三四線城市、縣鎮則表現較弱。一方面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消費客群多為本地游客;另一方面,當前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文旅產業依然過度依賴自然風景名勝區、并未對歷史文化遺產加以合理地開發利用。
2、缺乏內涵,文化主題和特色不夠鮮明
在旅游休閑街區的打造建設過程中,很多城市對其項目的自身歷史文化價值挖掘不夠,往往過多追求“潮流”“時尚”等內容,與街區本身傳統文化脫節,無法彰顯其特色價值。
而文旅商業街與商業步行街千篇一律的繁華景象不同,文旅商業街更加注重文化融合,旅游屬性更加明顯,注重主題化、體驗化和城市文化內涵的挖掘。
當前,許多城市休閑街區在挖掘自身獨特的建筑、典故、習俗等歷史文化遺產,以及提煉主題文化、提高品位、提升形象等方面力度不足。
3、同質化、商業化問題普遍,運營管理亟待完善
現階段,很多地區盲目復制照搬一些特大城市著名街區案例,沒有成熟的街區運營模式,旅游街區的同質化經營傾向十分嚴重。與旅游休閑街區文化不符的商業業態注入較為普遍,過度商業化導致業態陳舊、無特色商品泛濫、紀念品都類似等現象,無法展現當地的歷史文化底蘊。
據了解,歷史街區保護利用的主導者往往是政府,后續開發運營能力較為有限。部分街區也未形成從規劃到實施再到運營管理這一有效的閉環。
4、街區業態單一,配套設施有待提升
現在,部分旅游休閑街區的空間布局不夠合理,業態較為單一。如文化旅游老街多為一貫到底的空間業態,缺乏精心的空間組織,游覽體驗較為單調。相關數據顯示,市場上大多數街區以零售和餐飲業態為主,餐飲業態通常占比高達70%,而文化產業業態占比僅為10%左右,文旅消費的產品少,休閑娛樂、文化展示等體驗性業態未得到足夠重視和發展。
此外,文旅街區的配套設施需進一步完善。例如城市路網銜接和交通管理,周邊潮玩店、文創產品、娛樂演藝等建設不能滿足發展需求。
03 文商旅融合,旅游休閑街區如何提質發展?
隨著消費升級轉型和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對商業和文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商旅融合發展也成為當前最具市場熱度的話題,也將成為必然趨勢。旅游休閑街區需要主動迎接未知的市場,做好戰略布局,加快轉型升級,以承接快速更新的消費需求。
1、市場下沉,向三四線城市集聚
旅游休閑街區并不僅僅是一個純旅游項目,除了滿足游客需求,還需要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需求,而隨著消費升級,下沉市場的消費水平也在快速增長,換言之,三四線城市、縣鎮下沉市場的消費需求亟待滿足,文旅街區作為新的消費點將在下沉市場迸發生機。
旅游休閑街區也可以作為新的核心吸引物,進一步完善旅游供給,促進城市文旅產業發展。目前已有不少三四線城市著手嘗試,通過改造提升或者新建開發來打造文旅休閑街區。
此外,還要協調旅游休閑街區發展和城市總體布局之間的關系;協調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營之間的關系;擴大品牌效應、釋放景區潛能。
2、創新內容,塑造鮮明的主題化、特色化品牌IP
旅游文化街區作為文旅產業的一種新形態,也可以將其定義為一款文旅產品,在面對客群快速迭代的消費需求時,主題化、特色化將會更加鮮明。市場已經為我們檢測出,缺乏特色的產品,難以實現差異化發展。尤其在疫情的背景下,盲目復制粘貼的東西注定會被淘汰。
除了發掘自身的特色,客群定位也需要更加精準,小而美的產品將更加符合文旅融合時代的發展趨勢。
西安永興坊、重慶十八梯、成都遠洋太古里等圍繞具有市場感召力的文化主題打造超級IP,充分利用歷史遺址、文物建筑、非遺文化完善街區旅游品牌。西安永興坊以美食非遺文化品牌為核心,創新推出“摔碗酒”“毛筆酥”等網紅IP,配合非遺美食博物館等、民間食品加工作坊、手工民俗技藝表演等可感可觸的實景,以陜西美食文化品牌激活文旅消費。
3、文化注入,業態調控,促進街區文商旅融合發展
各地旅游休閑街區在滿足市民、游客休閑需求的同時,也在做到文化注入,豐富業態種類上下足功夫。加強形式創新,擴大經營單位數量,帶動旅游消費增長。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老外灘街區深入挖掘城市文化遺產和老外灘歷史底蘊,并將其與現代科技、現代商業有機融合,探索“文化+商業+科技”“文化+商業+創意”等多形式跨界聯動,構建起消費新場景。
福建省晉江市五店市傳統文化旅游區是晉江城區的起源地,保留了147處明清、民國至現代各個時期的歷史風貌建筑。街區以文化為核心加強固態保護,以市場為導向發展高品質的多元旅游業態。
4、助力新消費,持續提升旅游休閑街區商業價值
近兩年,“夜經濟”“旅游演藝”“線上觀光”等新型旅游業態頻出。休閑街區的夜經濟布局更是在“街區劃分標準”中多次提及,如宜采用聲、光、電等技術烘托休閑氛圍,宜有街區夜景;旅游旺季宜有80%以上的經營單位營業時間到21時等,賦能歷史文化街區實現旅游勢能聚變和文化價值提升。
旅游休閑街區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特色鮮明,另一方面也要營造休閑街區夜間文化、娛樂、購物環境,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消費體驗,最終體現文化休閑街區的內在品質和活躍度,延伸夜間消費鏈條,增加休閑街區商業價值。
結語
在文商旅融合的大趨勢下,旅游休閑商業街改造提升,無論從場景的打造、業態的拓展,都越來越注重文化注入、旅游消費和商業經濟的營造,為城市文旅發展賦能。如何在保證文旅產品文化特色鮮明的前提下,探索文商旅融合的模式落地,是文旅街區下一階段發展要深度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