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潮汐商業評論
“用戶您好,看到您查詢過xx平臺的貸款額度,現在我們有一款向老用戶回饋的產品……”小李第一次接到這樣的電話時,還會禮貌回答并未查過,當第N次接到,平臺也從銀行、社交app到各類消費金融公司時,她終于明白這只是一種推銷話術。
反復致電、拒絕無效,加之身邊同事踩雷過“套路貸”,讓小李對消費金融的整體感觀不佳,即便有一時的資金緊缺,她也會選擇向朋友開口,并支付一定利息:“明明白白,不會被坑。”
但更多人的日常借貸需求難以被這種方式滿足,從而轉向規模化的消費金融公司。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恢復,居民消費能力增長、消費習慣轉變,助推了消費金融行業回暖。與此同時,消費金融公司誤導消費、息費偏高、不當催收等違規事項通報依舊層出不窮,合規下的高增長似乎仍然只是一種理想狀態。
01 現狀:增長與合規矛盾仍存
3月13日,中國聯通披露了招聯消金全年業績數據,2021年,其實現營收159.33億元,同比增長24.3%,凈利潤30.63億元,同比增長83.6%。
招聯消金的業績回暖跡象明顯,尤其是凈利潤方面。2018年-2020年,其營收增速分別為67.09%、54.5%和19.33%,凈利潤增速僅為5.4%、17%和13.78%。
但這家不論是業績規模還是上市進度都在業內居于頭部地位的消費金融公司,也是2022年首家被罰的消費金融公司。2月8日,招聯消金因營銷宣傳存在誤導、催收行為不當等八項違法違規行為,被銀保監會罰款290萬元。
這樣的情況在消費金融領域不是孤例。3月24日,興業銀行披露了興業消金全年業績數據。2021年,實現營收83.91億元,同比增長29.78%,凈利潤22.3億元,同比增長65.14%。
一同增長的還有消費投訴數量。中國銀保監會福建監管局通報的2021年轄區內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顯示,去年全年,該局系統共轉送銀行業消費投訴2822件,同比上升50.5%。其中,興業消金投訴最多,達368件,占總投訴量的13%。
3月25日,重慶百貨披露了馬上消金全年業績數據。2021年,實現營收100.1億元,同比增長31.6%,凈利潤13.82億元,同比增長94.1%。
消費金融領域的增長與合規難題仍然存在,甚至將長期存在,而根源便藏在消費金融短暫卻快速的發展史中。
此前,消費金融的承載主體是主流銀行,把風險控制擺在首位的他們傾向于用資產等硬指標來衡量客戶,“借得到錢的不缺錢”,難以滿足普惠群體的借貸需求;之后,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覆蓋這類群體的P2P、現金貸等應運而生,強調效率的他們以高定價的方式來吸儲和借貸,甚至衍生一批非法集資公司。
2017年末,監管趨于嚴格,出臺了一系列的新規,相關機構加速轉型,這也為消費金融行業指明了發展方向,銀行、產業公司等更多競爭者入局,洗牌和分化態勢明顯。告別高息模式后的陣痛,互聯網領域的“贏者通吃”規律,再加上牌照、流量、科技等全方面競爭的“內卷”,“活下去”已殊為不易,合規經營、普惠大眾自然被擺在其次位置。
02 格局:銀行系后來居上
這些也是很多產業發展的必經過程,并不妨礙大家認為消費金融是個“好”市場。首先,中國的消費市場潛力巨大,2010年-2020年,我國消費總支出從約20萬億元提升至超過55萬億元。此前受疫情影響下的消費需求穩步回升,2021年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6萬億元,同比增長13.7%。
其次,我國的消費信貸滲透率明顯提升,2010年-2020年,我國居民狹義消費信貸滲透率由8%提升38%,但仍顯著低于美國的67%。疫情之下,維持內需穩定增長成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
龐大的市場當前,消費金融備受資本青睞。據媒體報道,2020年以來,平安、小米、陽光、蘇銀凱基、螞蟻消費金融等消費金融公司獲批開業。
2021年12月,中國華融發布的公告顯示,寧波銀行以10.91億元收購了華融消金70%股權。
2022年3月,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以3.88億元從蘇寧易購、洋河股份收購了蘇寧消金41%的股權。收購完成后,該行持有蘇寧消金56%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
與消費金融領域發展之初,多由互聯網、產業公司牽頭發起不同的是,如今的銀行資本,尤其是地方城商行正加速布局,漸成主角。中金公司統計顯示,目前正式成立的消費金融公司已達30家,其中25家均有銀行參股。
業績上也是如此,銀行系消金機構發展迅速,盈利能力穩定。2021年上半年看,營收前三名是招聯、馬上和興業消金,分別是73.9億元、46.24億元和38.69億元,凈利潤前三名是招聯、興業、中郵,分別是15.42億元、10.2億元、7.9億元。
非銀行系消金機構卻呈現頹勢,作為首批設立的4家消費金融公司之一的捷信消金,2021年上半年,營收38.69億元,僅招聯消金的一半,凈利潤2.2億元,僅招聯消金的不到15%。
“賣身成功”的蘇寧消金更是如此。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4.396億元、4.3億元、1.0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101億元、-0.5億元、-0.34億元。總資產從2018年的近64億元萎縮至2021年上半年的11億元。
不難發現,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兩極分化加劇。截至2020年末,我國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已達5246億元,資產規模超過300億的消費金融公司有6家,分別為招聯、捷信、馬上、興業、中銀、中郵,Top6市占率達到65%。
03 展望:角逐新用戶與細分市場
目前來看,消費金融市場短期的發展趨勢恐難以改變。從外部環境來看是監管趨嚴、利率下行。
2020年以來,陸續出臺的互貸辦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征信辦法對互聯網貸款業務中的風控能力、業務模式、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提出更高要求。年底,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定調,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有效防范風險。
同時,國家密集出臺相關政策來規范貸款利率,引導金融機構下調利率。2021年8月,多地金融監管部門對屬地內消金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將個人貸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內,高息模式一去不復返。
從內部環境來看是存量競爭、差異發展。考慮到優質客戶有限、消費信貸市場更加成熟等原因,消費金融公司需要圍繞客戶創新產品創新、提升服務能力、豐富服務場景。
前提仍然是足夠了解客戶,什么樣的客戶是未來消費金融市場的重點——新市民。
今年3月初,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聯合下發《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所謂“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目前約有3億人。
從金融需求上來看,新市民有著很多鮮明的特點。以信貸為例,小額、短期周轉性資金需求極為普遍,相比額度和利率,他們更在意貸款的便捷性、靈活性,與消費金融服務的覆蓋人群高度一致。
目前,消費金融公司正在積極探索新市民的服務產品,如推出專屬貸款產品,以及圍繞其就業培訓、租房、孩子上學等工作和生活消費需求設計相關金融服務。
此外,還有文化、健康、養老等消費領域,正成為消費金融公司爭奪的細分市場。以養老領域為例,隨著老齡化高峰期的到來,養老產業迎來發展契機,老年人消費觀念轉變,金融需求增長。打造有溫度的老年人消費金融服務既是一種市場布局,也是一種人文關懷。
自2009年實施消費金融試點管理辦法以來,國內的消費金融公司已發展了十余年,既經歷了快速擴張和用戶教育的高增長期,也經歷了監管趨嚴和合規發展的陣痛期,如今,合規發展已成共識,但要說已經實現還為時尚早。恐怕只有真正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后才能徹底放棄此前的“經驗”,這無疑需要頭部企業率先破局,充當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