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味研究 小白
保健品行業造富能力依舊十足,這一點在保健品龍頭湯臣倍健身上有著鮮明體現。
3月4日,湯臣倍健發布的2021年財報顯示,2021年湯臣倍健實現收入74.31億元,同比增長21.93%,歸母凈利潤17.54億元,同比增長15.07%。
業績可謂亮眼,但資本市場并不買賬。在財報發布后的三個交易日內,湯臣倍健的股價便從24.96元跌至21.41元,跌幅近15%,隨后更是震蕩下跌,股價在21元上下徘徊。
事實上,湯臣倍健的日子并不好過——近年來,湯臣倍健營收與凈利增速雙雙大幅下滑,同時寄予厚望的子品牌“健力多”和“Life-Space”發展也并不順利,難以成為營收支柱。
與此同時,市場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越來越多競爭對手的涌入,給湯臣倍健帶來不小壓力。
成立20多年后,湯臣倍健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慢下來”的湯臣倍健
保健品一直都算是一門賺錢的好生意。
在“藥食同源”的傳統文化理念熏陶下,中國人對于保健品的接受程度較高,由此也催生出了一個龐大市場。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保健食品行業市場規模預測分析》曾顯示,2016年,我國保健品市場規模已達1370億元,2021年預計將接近2000億元。
足夠大的市場規模讓諸多玩家賺得盆滿缽滿,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湯臣倍健無疑是獲益最多的玩家之一。
成立于1995年的湯臣倍健集團,是國內最大的保健品公司之一,旗下包括“湯臣倍健”
“健力多”“Life-Space”等多個子品牌。
27年來,湯臣倍健能取得今日的成就,離不開兩個關鍵詞:藥店與營銷。
當年,保健品行業受過度營銷、弄虛作假等影響而飽受爭議,被認為是“智商稅”“傳銷”的代名詞。相比于保健品傳統的直銷模式,湯臣倍健另辟蹊徑,將產品鋪至了全國的藥店之中,借助藥店的權威性消弭了人們對保健品“智商稅”的質疑,起到了正名的作用,同時其龐大的銷售網絡也進一步夯實了品牌壁壘。
圖源:湯臣倍健官微
此外,在營銷上面,湯臣倍健簽約了大量體育明星為其代言,包括奧運體操冠軍劉璇、籃球巨星姚明等,與體育明星的捆綁,強化了湯臣倍健產品的功能點,即“強身健體”,大大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不僅如此,湯臣倍健還創新性地提出了膳食營養補充劑(VDS)這一全新概念。加之前述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湯臣倍健迎來高速發展期,2010年便在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為“國內膳食營養補充劑第一股”。
上市后的湯臣倍健,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營收也從2010年的不到4億元一路飆升至2021年的接近75億元(財報數據),同時歸母凈利潤也從2010年的不到1億元漲至17.5億元,彰顯出強大的吸金能力。
看起來風光無限,但細究之下會發現,湯臣倍健近年來其實已漸露疲態。
從營收增速上來看,雖然2021年湯臣倍健營收實現21.93%的同比增幅,但與其去年訂下同比30%增長的目標相距甚遠,同時倘若刨除年內并表的麥優公司對應數據(湯臣倍健于2020年收購麥優),其同比增速僅為15.38%,這意味著湯臣倍健已連續第三年出現收入增速下滑的情況 ——2018~2021年,其收入同比增幅分別為39.86%、20.94%、15.83%和15.38%。
凈利潤方面同樣不容樂觀。
拋開2019年因并購澳洲益生菌品牌Life-Space Group Pty Ltd(即Life-Space子品牌)導致湯臣倍健當年出現上市以來的首度虧損,并因此為2020年帶來極高的凈利潤同比增幅,單看2021年15.07%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其實遠低于2017年43.17%與2018年30.78%的同比增長率。
湯臣倍健亟需講出新故事。
青黃不接的子品牌
湯臣倍健的增速放緩與內外大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內部,系列品牌不給力;外部,線上電商崛起以及新銳品牌不斷發起沖擊。
目前,湯臣倍健的營收主要由主打膳食營養的“湯臣倍健”、主打骨關節健康的“健力多”以及主打益生菌的“Life-Space”三個子品牌貢獻,但三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其中,作為湯臣倍健集團旗下主品牌,“湯臣倍健”系列產品一直以來都為集團貢獻著超過50%的營收,但近年來發展也逐漸疲軟,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與2020年“湯臣倍健”的同比增幅分別只有8%和11.41%,相比2018年的24.39%有明顯下滑。當然,2021年“湯臣倍健”品牌重回24.36%的較高增速,但其余兩個品牌又成了拖累。
作為被寄予厚望的新品牌,無論是“健力多”還是“Life-Space”,似乎都未撐起集團的期待。
“健力多”在經歷了初期集團大力扶持下的狂飆猛進之后,陷入發展瓶頸:營收增速從2017年的160%大幅降低至2020年的10.37%,2021年更是進一步下滑至7.46%。
“Life-Space”貢獻的銷售收入只從2019年的5.87億元增至2021年的8.43億元(由境內+境外組成),尤其是在境內的業務,2021年貢獻不足2億元, 不僅增長緩慢,對于湯臣倍健整體營收盤的貢獻也微乎其微。
圖源:湯臣倍健官微
除內部品牌發展不順之外,外部大環境也沖擊著湯臣倍健。
電商的迅猛發展以及疫情的影響,讓中國膳食營養補充劑(VDS)的渠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華創證券的數據顯示,VDS銷售線上渠道占比從2010年的2.9%一路飆升至2020年的42.7%,超越直銷渠道排名第一。與此同時,藥店渠道則從原來的50%左右壓縮至不到20%,這也讓以藥店起家的湯臣倍健受到了極大沖擊。
此外,不少藥企也在加快布局保健品行業。2020年生物制藥公司益普生宣布與美國康龍集團旗下保健食品品牌康麥斯在相關渠道開展戰略合作,布局大健康領域;醫藥公司康恩貝也在2020年宣布實施以保健品為核心的大健康戰略。相比于傳統保健品公司,藥企無論在藥品研發還是渠道方面,都毫不遜色。
湯臣倍健某種程度上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境地。
強科技會是強心劑?
為擺脫目前的發展困境,2021年湯臣倍健在股東會上喊出了“強科技”口號,強調將通過“科學營養”“高精尖產品”“成立研究院”三方面實現向強科技型企業轉型。
口號很響亮,但根據過往湯臣倍健在研發上的投入來看,能否真正執行需要打一個問號。
財報數據顯示,2018~2021年,湯臣倍健的研發費用從1.03億元增長至1.5億元,但占收入的比重,已經從2018年的2.36%,連續下跌至2021年的2.02%。不僅如此,公司的研發人員數量也在下滑,研發人員占比2020年的9.76%下滑至2021年的8.15%。
值得一提的是,湯臣倍健稱要向全球標桿制藥企業對標學習,然而公開數據顯示,早在2018年全球藥企平均研發支出占營收比重就已達到13.7%,中國同期研發支出占比也有7.5%。相比之下,湯臣倍健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實在有待提高。
圖源:湯臣倍健官微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湯臣倍健的銷售費用逐年增長。財報數據顯示,湯臣倍健的銷售費用從2018年的12.8億元攀升至2021年的24.8億元,其中前三年均占營收比重的30%,2021年則達到33.35%,同比增長了36.3%。
更為重要的是,如今的保健品行業早已過了蒙眼狂奔的階段,對湯臣倍健來說,舍得在研發上下本錢,真正成為“強科技”企業,才更有希望在新的競爭格局中持續保持優勢。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湯臣倍健,殺出重圍卻又被包圍》,市值榜
2.《湯臣倍健造富神話褪色》,市界
3.《湯臣倍健“吸金”能力大降,保健品不香了?》,財熵
4.《這個賣保健品的珠海老板賺了200億》,市界
排版 | 藝馨
監制 | 小罅